<p class="ql-block">正月马上就要过去了,又是一年。</p><p class="ql-block">过去就过去吧,平平常常的,除了分散在各个“小区”的儿女在年三十晚上到父母亲家“团圆”一下,算得上过年了。那些“春晚”“元宵晚会”也越来越冷,还不如每个人抱着手机来劲儿。也不知道“收视率”从哪里来的。新闻联播里倒是天天播放天上的地上的高铁上的普通火车上的高速公路上的“返乡”者多少多少,反正感觉比“大槐树”下出来的人多很多吧。整个的立体大迁移!也就是为了年三十晚上的“团圆”。年味儿呢?</p> <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过年,没有现在这么的“现代化”。从小年开始,家家户户就准备了。平常舍不得吃的小麦捞干净磨面,腊月二十八蒸馍馍,掀开笼屉那个馍馍味道那个香啊!再没钱也要割一点肉,年三十晚上包饺子啦!平常破破烂烂的院子,一遍一遍的扫,也不知道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归并到哪里去了。竹竿子绑上笤帚,房梁犄角旮旯的灰尘蜘蛛网都大扫除了。年三十上午,父亲把猪头劈开,把“猪下货”(包括猪头猪耳朵猪的心肝肺大小肠)煮一大锅。下午一家人兴高采烈的贴春联。正房的正中间墙上挂上“家堂轴子”,中间轴画的是“几进”的深宅大院,两边是“忠孝传家远”“诗书处世长”的对联。父亲从包着一层一层的油布里取出“族谱”,一折一折的象一祯袖珍屏风摆放在“家堂轴子”下面的条几上。八仙桌上用红纸叠成几个“碑”样的“牌官”,上面写着“三代宗亲之灵位”“父亲大人之灵位”“母亲大人之灵位”,这些“牌官”用筷子或者用竹它粘好分别插在三个馍馍上。“牌官”前面摆放一个香炉,香炉前面摆放三个茶碗三个酒盅,三双筷子。</p><p class="ql-block">太阳落山,八仙桌上摆上贡品,倒上茶水斟满白酒。在点燃三炷香后,父亲端着一个“传盘”,盘子里放着酒壶酒杯,点燃一支香,把纸叠成三角形,就到自己家姓的“林地”(墓地)去“请家堂。”在父母的墓前,烧香烧纸,用酒壶在墓碑前浇奠一遍,口中“爹娘跟着我回家过年”连说三遍。到家进了大门,用一根棍子发在门槛里的地上,叫“拦门棍”,意思是不让“外人”进来。</p><p class="ql-block">晚饭,把煮熟的猪下货每一样都切一盘,每一盘都浇上哆哆嗦嗦的红里带黑的肉冻,吃着馏得热乎乎暄乎乎的馍馍,全家人大快朵颐。尔后母亲带领女儿们和面剁馅包水饺。父亲在通红的炉子旁炸鱼,把一盆子发醒了的面糊里放进一小块一小块的齁咸齁咸的白鳞鱼搅拌匀,用当年的新花生油一块块的炸,香味充满屋子又从屋子里溢到大街上,大人孩子每人给一块,红黄的炸鱼沁人心脾。一家人兴高采烈嘻嘻哈哈的说着逗着一派阖家欢乐的情景。</p><p class="ql-block">午夜,最忙的是母亲。她指挥着女儿烧火准备煮水饺辞旧岁,自己则抱着用纸钱打好的黄裱纸在院子里一边烧一边念念有词。反正是“保佑谁谁谁”的话。男孩子们手里点燃一根香,攥着一把炮仗,在院子里在街上放。遇到不响的,就折成两半,有药的半截两个相对着不能太远,点着一半就能把另一半燃着,他们把这个叫“呲花”。</p> <p class="ql-block">初一一早,每家的长子都要到本家族辈分最高年纪最的“老祖”家里去磕头拜年。等到到齐以后,按“服”远近(二服三服四服五服)有次序地进去,先给族谱磕头再给老人家拜年。各自回家后,各自等待弟弟侄子们拜年。</p><p class="ql-block">女孩子们穿上新裤子新褂子新鞋(不过很少有女孩子能够从头到脚穿新衣服的),口袋里装一把瓜子,在街上最繁华的地方踢毽子跳皮筋,互相偎依着嘻嘻哈哈的。街上过来一位老人都规规矩矩的说“过年好!”到了上午时分,婶子大娘才有空互相拜年。小子们穿上一件新衣服,不一会儿就弄得灰头土脸,放鞭炮弄的手脸脏兮兮的,鼻涕用手一抹,袖口一擦,完事儿。大一点的小青年用破布条破毛线把丝瓜瓤缠起来做成拳头大的“行头”,弹跳力还挺好。中间拉一根绳子,一边五六个人,既类似于排球又类似于网球,实行淘汰制,这一波下去另一波上来。接发球也很重要,是个技巧活,每一波里都有一两个灵魂人物。最后由灵魂人物组织的队伍,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欢呼声 此起彼落,一些曾经的灵魂人物已经老了也要来看个热闹,跃跃欲试。</p><p class="ql-block">傍晚,父亲把供放的父母亲牌位和“三代宗亲”牌位取下,把茶杯和酒杯放进传盘里托着,再点燃一支香,嘴里说“爹娘,到时候了送你们走哇,明年再接回来过年”,一遍一遍的说,然后在床头八仙桌前院子里的犄角旮旯都用香火“照”几下,到门口拿开“拦门棍”,出来大门到了街上,又点燃一支香一刀纸,把茶碗里的茶水酒杯里的酒“浇奠”在纸灰上面,磕三个头,站起来好像目送老人“归位”。</p> <p class="ql-block">初二是“走娘家”的日子。特别是新婚夫妇“必须的!”中年男人骑自行车带着媳妇孩子走丈人家。孩子坐在自行车大梁是,媳妇挎着一篮子的礼物坐在后面。</p><p class="ql-block">这是去的。</p><p class="ql-block">还有等着来的啊!为了迎接新女婿和女儿,从年三十就准备好了。四喜丸子虎头鸡“八干 八”(冷热拼盘16个菜)。</p><p class="ql-block">小舅子必须在大门口迎接,送入正房,然后沏茶递烟。</p><p class="ql-block">快中午了,先“点心”一下。丈母娘手擀面卧四个鸡蛋一筷子面条。“点心”垫垫。(现在看这样做很科学的,不会空肚子喝酒)垫底后,开始配菜 炒菜。女婿说“别太复杂了,剩下浪费”。丈母娘说“你坐着抽烟喝茶,擎等着就行了!”</p><p class="ql-block">第一年的女婿坐“上首”,请来的陪客次之。推杯换盏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到午后不长时间,你到大路小道,阡陌河边,女婿们摇摇晃晃东倒西歪晕晕乎乎深一脚浅一脚哇哇大吐,小媳妇儿束手无策,娇嗔的埋怨。</p><p class="ql-block">当然,除了新媳妇走娘家,其他亲戚可以走到正月十四。</p> <p class="ql-block">初五是“五麻日”(又叫五马日)。这一天各家各户鞭炮齐鸣,送“穷神”。传说姜子牙封神时封他的老婆为“穷神”,只有到大年初五(又叫破五)放鞭炮把她送走,破了她的“穷神”的法术,以盼新的一年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中午,母亲把年三十晚上在盖帘上留下的几圈饺子(年年有余)再擀面条,孩子们到河里挑水回来,用河水煮水饺面条,寓意“细水长流”。</p> <p class="ql-block">到了正月十五,把“年”推到了高潮。这一天每一个大一点的村现在叫(行政村)里都要耍龙灯“玩故事”,年前就已经把龙灯修复一新,后面的虾兵蟹将也修复一新,过年后开始抓紧排练。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先从本村开始。前边敲锣打鼓,后面巨龙飞舞,最累的是掌龙头的,龙头本身就重,还要领导整个队伍的花式。龙尾也很累,他要“摆尾”,自然比“龙身”要灵活。所以不断的换这两个人。后面的虾兵蟹将各有姿态。再后面是“腰鼓队”,在指挥的哨声中变换在队形和腰鼓声。</p><p class="ql-block">紧接着后面是叫“敬茶官”,由两个壮汉抬一根扁担,上面偏坐着“敬茶官”,鼻子中间画一点白油彩,就像戏里小丑,鼻子里戴一个“山羊胡”,一只手找平衡,一只手拿一个尿壶,在扁担颤颤悠悠中,不时的把尿壶举起来作倒入自己口里的动作,不时引起人们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再后面是“高跷队”,迈着碎步(找平衡)甩着红绿色的稠布,踩着锣鼓声前进。更有艺高人胆大的拉开距离来一个后翻再挺回来,惹起阵阵喝彩。</p><p class="ql-block">最后面更热闹,大闺女小媳妇还有好多的臭小子们跟在队伍的屁股后,千姿百态洋相百出,因为明天基本上把年过完了,男社员就要下地干活了,孩子们也快开学了,大闺女小媳妇也要开始趴灶头了,因为过年的东西也快吃没了!</p> <p class="ql-block">当然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这一段时间,天天都有“说法”,就不再赘述了。</p><p class="ql-block">中国的春节被列为世界非遗,可是还有“年味儿”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春节文化起码留存的记忆里的东西还有吗?放鞭炮被划分了离所谓的市区很远的地方,有的年轻父母开车专门去那些地方放鞭炮让孩子看看,说是严重污染环境?等等等等。唉,回忆“年味儿”,成了永远的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