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之行(二十七)

<p class="ql-block">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简称华盛顿,又称华都、华府,美利坚合众国的首都,得名于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位于美国东岸的中大西洋地区,波多马克河由西北向东南流贯市区。华盛顿于1790年作为首都而设置、由美国国会直接管辖的特别行政区划,因此不属于美国的任何一州。</p><p class="ql-block">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英文名称的两部分反映其双重身份,Washington(华盛顿市)是作为首都的名称,而D.C.则为“District of Columbia”(哥伦比亚特区)的缩写,是联邦直接管辖的区域。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通常汉译为华府,以避免和位于太平洋岸同名的华盛顿州混淆。为区别于普通的区(District),中文翻译中通常加上“特”字表明华盛顿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  华盛顿D.C.是大多数美国联邦政府机关与各国驻美国大使馆的所在地,也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洲国家组织等国际组织总部的所在地,还拥有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与文化史迹。华盛顿的主要学府包括乔治城大学等。</p><p class="ql-block"> 华盛顿D.C.是世界各国少有的仅以政府行政职能为主的现代化大城市。华盛顿市内没有工业,经济来源居首位的是联邦政府的拨款及其机构的开支,其次是房地产交易,旅游居第三位。此外信息服务、教育服务、金融与保险、酒店、传媒等服务业发达。</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一家价格不菲的酒店,是富人聚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华盛顿市区面积177平方公里,有三个机场;2019年1月,人口约70万。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最高权力机构为美国国会,通过华盛顿市政府实施管理。但是华盛顿市民在众议院有一名没有选举权的议员,在参议院没有代表。</p> <p class="ql-block">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所在地原是一片灌木丛生之地,只有一些村舍散落其间。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选定此地作为首都后,为了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将该地命名为哥伦布。新都尚未建成,华盛顿便于1799年去世。联邦政府及国会为了纪念他,在1800年建成时把新都命名为华盛顿。一般人所说的“首都”,即指联邦政府机构所占有的地区;如说“哥伦比亚特区”,即指居民所占有的地区。政府机构所占有的地面,约占特区面积的1/2。</p> <p class="ql-block">  1790年,因北方与南方围绕何地建都产生争执,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便建议在南方和北方交界的波托马克河上规划一个面积100平方英里的菱形区域作为首都。地理位置是由麦迪逊(美国第四任总统)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在杰斐逊(美国第三任总统)邀请的一次晚宴上讨论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1791年9月9日,美国首都被命名为华盛顿市。华盛顿市由法裔美国建筑师皮埃尔·查尔斯·朗方规划。</p><p class="ql-block"> 1791年~1792年,安德鲁·埃里克特和非洲裔的自由人本杰明·班纳克勘测了哥伦比亚特区的边界。</p><p class="ql-block"> 1792年10月13日,白宫奠基。</p><p class="ql-block"> 1814年8月24日,在1812年战争中英军攻占了哥伦比亚特区并烧毁了大部分公共建筑。美国军队没有能够组织有效的防御并在烧毁了海军船厂之后溃逃。</p> <p class="ql-block">  1846年以后,波多马克河南岸的土地交还给了弗吉尼亚州,该河便成为特区与弗州的界河。特区设立早期,波多马克河北岸有乔治城镇、华盛顿市及华盛顿郡三个分开的行政区划;其中建立于1791年的华盛顿市乃为彰显乔治·华盛顿对美国建国的贡献而命名,后来发展为特区中的核心城市。</p><p class="ql-block"> 1864年,厄尔利率领南方军队短时间占领了北方境内的多处地方并进攻到哥伦比亚特区。</p><p class="ql-block"> 1878年,乔治城、华盛顿市及华盛顿县等3地合并为华盛顿市,而联邦管辖的特区及华盛顿市地方政府从此辖区重叠,因此产生今日使用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合称。</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美国国家档案馆。</p><p class="ql-block"> 美国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是美国保管联邦政府档案文件的机构。官方称为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NARA),是国家的记录保存者。1934年建立,直属联邦政府,馆长由总统任命。</p><p class="ql-block"> 国家档案馆大楼是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的总部。馆址在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大楼于1971年被列入国家史迹名录。2023年被指定为国家历史地标。</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3年,永久档案馆藏13亿张纸、72.5件文物、超过450.85亿英尺的胶片,41万张照片、40 万张航拍图像、10万张地图、图表和建筑/工程图纸、超过33亿条电子记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国家档案馆罗马柱的柱头雕塑。</p><p class="ql-block"> 1934年,国会通过并由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签署成立国家档案馆的法案,授权其收集、保管和提供联邦政府记录。国家档案馆大楼由建筑师约翰·罗素·波普(John Russell Pope)以古典复兴风格设计,于1931年9月5日破土动工。1936年,第一批联邦政府记录被转移到华盛顿特区新建的国家档案馆大楼。这座建筑于1937年完工。</p><p class="ql-block"> 1949年,国家档案馆并入总务管理局(GSA),其名称更改为国家档案和记录局(NARS)。1950年,国会通过联邦记录法,进一步扩大了国家档案馆的记录管理作用。1955年,国会通过《总统图书馆法》,允许将总统图书馆、文件和纪念品移交给国家档案馆管理。后来的1978年国会通过《总统记录法》,使总统文件成为政府财产,在政府任期结束时必须移交给国家档案馆。</p> <p class="ql-block">  国家档案馆门前的雕塑。</p><p class="ql-block"> 国家档案馆大楼(National Archives Building)门口的四座雕像及其基座上的铭文,赋予了这座建筑更加深刻的意义。东南雕像名为“Guardianship”(守护),上面刻着:“Eternal vigilance is the price of liberty”(自由的代价是永远保持警惕)。西南角的雕像是女性形象,名为“Heritage”(遗产),铭文为:“The heritage of the past is the seed that brings forth the harvest of the future”(过去的遗产是带来今后丰收的种子)。西北角的老者形象名为“The Past”(过去),铭文为:“Study the Past”(研究过去)。东北角的年轻女性形象名为“The Future”(未来),铭文为:“What is past is prologue”(过去只是序幕)。这四座雕像分别位于宪法大道和宾夕法尼亚大道两侧,象征着美国历史与未来的永恒联系。</p> <p class="ql-block">  国家档案馆大楼是“联邦三角”区最华丽的建筑,国家档案馆大楼有72根科林斯式立柱,每根高53英尺,直径5英尺8英寸,重95吨。宪法大道入口处的两扇青铜门,每扇高38英尺7英寸,宽约10英尺,厚11英寸,重约6.5吨。国家档案馆大楼南北两侧的三角山墙宽118英尺,顶峰高18英尺,山墙中的雕塑描绘了代表命运、历史、守护和灵感的人物。在靠近入口的基座上有四座大型寓言雕塑,在宾夕法尼亚大道入口处,雕塑代表着未来和过去;在宪法大道的一侧,雕塑代表着遗产和守护。为了彰显建筑物收藏档案的象征,建筑物周围描绘了美国印章标志以及当时存在的众议院、参议院和政府部门的徽章标志。代表该建筑历史重要性的三段铭文分别镌刻在这座建筑的西侧、东侧和南侧</p> <p class="ql-block">  国家档案馆及其分馆均向社会开放,已出版6部档案馆指南。</p><p class="ql-block"> 国家档案馆体系现今拥有包括现场档案馆、联邦记录中心、总统图书馆、联邦公报办公室、国家历史出版物和记录委员会(NHPRC)、信息安全监督办公室(ISOO)、国家解密中心(NDC)和政府信息服务办公室(OGIS)等等设施。国家档案基金会(National Archives Foundation)是独立的非营利组织,为国家档案馆展览、公共项目和教育计划提供支持。</p> <p class="ql-block">  从1950年开始,国家档案馆开始在全国各地建立联邦记录中心(FRC)。在1960年代后期,国家档案馆开始在各地联邦记录中心保存和提供来自其所在地区的联邦机构的记录。至1968年在费城、芝加哥、堪萨斯、西雅图等11个城市建立分馆,保存联邦政府在地区性活动中产生的档案文件和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对地方研究有价值的档案缩微副本。</p><p class="ql-block"> 1985年,国家档案馆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从总务管理局独立出来,成为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NARA)。1994年,在马里兰州科利奇帕克开设国家档案新馆。自1997起国家档案馆开始建立地下联邦记录中心,截至2012年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州、伊利诺伊州等地建立四处地下设施。</p> <p class="ql-block">  国家档案馆大楼设计规划既考虑了存放档案的实用性,也包含了象征性。具有高度装饰性建筑特色的纪念性结构。这座建筑选址具有象征意义,位于白宫和国会大厦之间。建筑商为保护国家档案大楼下方地基将8,575根桩打入旧河床不稳定的土壤中,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混凝土地基。档案馆还需要安装专门的空气处理系统和过滤器、加固地板和数千英尺的书架,以满足该建筑的档案存储要求。1934年艺术家巴里·福克纳(Barry Faulkner)受托为档案馆圆形展览大厅绘制两幅壁画,于1936年安装。西北墙上的壁画描绘了“报告独立宣言”。东北墙上的壁画描绘了“提交宪法”。</p> <p class="ql-block">  国家档案馆大楼的圆形大厅圆顶天花板高出地面70英尺,约40英尺高的青铜门让游客在这个宏伟的空间中感受到敬意。圆形大厅以原始《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和《权利法案》的永久陈列地而闻名。1952年《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原存放在国会图书馆)移交给国家档案馆,连同1938年移交给档案馆的《权利法案》,这三份美国国家的建国文件统称为“自由宪章”。2001年这些文件曾经撤展以进行保护,于2003年重新公开展出。圆形大厅弧形墙壁上装饰有由巴里·福克纳绘制的两幅壁画,描绘了《独立宣言》和《宪法》的“演讲”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圆形大厅里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  国家档案馆里的中庭。</p> <p class="ql-block">  美国国家档案馆大楼珍藏着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献,包括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和人权法案的原件。然而,并非所有政府文件都有资格被永久保存,只有约1%至3%的文件被认为具有永久保存价值。尽管如此,多年累积下来的档案数量依然达到了90亿件以上,涵盖了各种形式的档案,如影片、地图、影像和大量的纸张档案,共同构成了美国历史的丰富画卷。</p> <p class="ql-block">  参观国家档案馆需要购买门票,仍有不少人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  国家档案馆里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国家档案馆里的展品。</p> <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战胜利后,美军留下了一组珍贵的航拍老照片,捕捉了迄今最完整、最丰富的中国城乡航拍景观。此后,这组航拍老照片一直在美国华盛顿国家档案馆,之前从未公开发表过,随着“航拍中国,1945——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精选展”,这段尘封的历史也就此被揭开。</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15日,据美国《国会山报》报道,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布了与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有关的12879份机密文件,这是自2018年以来披露文件数量最多的一次。此前,美国国家档案馆已经公布了大约55000份相关文件。2021年12月15日,该档案馆曾公布1491份机密文件。</p> <p class="ql-block">  当地时间2025年2月7日晚,美国白宫人事管理办公室主任戈尔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称,已解除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科琳·肖根(Colleen Shogan)的职务。</p> <p class="ql-block">  国家档案馆里最著名的藏品包括《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和《人权宣言》的原件。</p><p class="ql-block"> 国家档案馆里有两个长期展览:</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展览是“Public Vault”,它全面介绍了档案记录的需求、国家档案与记录管理局的职能,以及档案收集与管理的相关知识。最有趣的是,这个展览还展示了一些绝密档案,包括肯尼迪刺杀案的调查、U-2侦察机事件,甚至是冷战初期与欧洲合作论证的与苏联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分析。</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展览是“Records of Right”,它围绕“平等权利”的主题,介绍了自20世纪初至今的Civil Right Movement。这个展览详细介绍了非裔平权、妇女平权、《平等权利修正案》、少数族裔平权,以及3K党和白人至上组织等内容。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的“权利平等”问题始终复杂且持久,这从最近的“反堕胎”事件中就能看出端倪。</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宫。</p><p class="ql-block"> 白宫(The White House),又名美国总统府,位于美利坚合众国华盛顿特区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白宫既是美国总统及其家人的住所,也是一座鲜活展现美国历史的博物馆,美国国家象征之一。白宫始建于1792年10月13日。1800年,建筑即将完工时,约翰·亚当斯总统搬入。除了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外,白宫是历任美国总统的官邸。</p> <p class="ql-block">  由于是在美国大选前夕,白宫四周戒备森严,只能隔着两条街遥望白宫。</p><p class="ql-block"> 白宫为白色新古典风格砂岩建筑,主要由主楼和东、西两翼三部分组成,东为宴会活动厅、西为行政办公楼及总统办公室;主楼外观3层,实有6层,共132间客房,总占地面积达7.3万平方米,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中枢之一。</p><p class="ql-block"> 1791年,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选定白宫基址。白宫坐落于由乔治·华盛顿总统和新首都制定总体规划的建筑师皮埃尔·朗方选定的靠近国家广场的地段。此时,总统驻在临时首都费城的总统府。</p><p class="ql-block"> 1792年3月14日,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向全国征集总统官邸设计稿。同年7月17日,爱尔兰裔建筑师詹姆斯·霍班(James Hoban)的设计稿被美国国会选中。同年10月13日,美国共济会和哥伦比亚特区专员共同为白宫建造工程举行奠基仪式,采用不列颠群岛的民居形式修建。</p><p class="ql-block"> 1797年,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离任,白宫仅建好墙壁及大体构架。</p><p class="ql-block"> 1800年11月1日,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搬入白宫,白宫内饰大体完工,仅生活设施不全。</p><p class="ql-block"> 1801年,白宫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宫前的雕像,是以安德鲁·杰克逊总统为原型制作的戎装骑马铜像‌。这座雕像位于华盛顿的拉法耶特广场,是全美第一座铜像。‌</p><p class="ql-block"> 安德鲁·杰克逊是民主党的创建者之一,对美国的历史影响深远。他的戎装骑马铜像象征着他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尽管他在任期间实施了一些有争议的政策,尤其是对印第安人的迁移政策,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1809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搬入白宫,增建有椭圆形大厅,采购有白宫专用家具,白宫正式竣工。</p><p class="ql-block"> 1814年8月24日,英国军队入侵了美国首都华盛顿(1812年战争期间),并放火焚毁了总统官邸,白宫仅剩石砌外墙和砖砌内墙残余。</p><p class="ql-block"> 1815年,建筑师詹姆斯·霍班主持重修白宫。</p><p class="ql-block"> 1817年,白宫重修竣工,为掩盖焚烧痕迹,外立面灰墙被漆为白色。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搬进这座建筑。</p><p class="ql-block"> 1818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增建有白宫南门廊。</p><p class="ql-block"> 1824年,美国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增建有白宫北柱廊。</p><p class="ql-block"> 1829年,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执政期间扩建白宫北门廊、南柱廊。</p><p class="ql-block"> 1833年,白宫引入自来水并修建有室内卫生间。</p><p class="ql-block"> 1848年,白宫照明设施采用有煤气灯。</p><p class="ql-block"> 1853年,美国总统皮尔斯(Franklin Pierce)于白宫内安装中央采暖设备,改建有二层浴室及卫生间。</p><p class="ql-block"> 1857年,白宫西平台增建有玻璃暖房。</p><p class="ql-block"> 1877年,美国总统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Rutherford B .Hayes)扩修白宫玻璃暖房,内部增建有过廊连通大宴会厅。</p><p class="ql-block"> 1882年,白宫内安装有电梯。</p><p class="ql-block"> 1901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将总统官邸正式命名为“白宫”。</p><p class="ql-block"> 1902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启动了白宫的重大翻修工程,将总统办公室从官邸二楼迁至西翼行政办公楼。</p><p class="ql-block"> 1909年,扩修白宫西翼行政办公楼,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总统在扩建后的办公翼楼中建成有椭圆形总统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1927年,增建有白宫第三层。</p><p class="ql-block"> 1934年,扩修白宫西翼。</p><p class="ql-block"> 1939年,增建有白宫东翼、防空所、电影厅。</p><p class="ql-block"> 1948年,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于南柱廊增建有阳台,彻底检查白宫结构并启动了对这座建筑的全面改造工程。这项重建工程由建筑师洛伦佐·温斯洛负责监督。</p><p class="ql-block"> 1952年,白宫整修竣工。哈里·S·杜鲁门总统重新迁入了白宫。</p><p class="ql-block"> 1965年,白宫安装有烟火报警系统。</p> <p class="ql-block">  白宫主楼一层主要由外交接待大厅、图书室、地图室、瓷器室、国宴室、红室、蓝室、绿室、东室、金银器室和白宫管理人员办公室等房间构成。</p><p class="ql-block"> 白宫外交接待大厅呈椭圆形,是美国总统接待外国元首和使节的地方,铺有天蓝色底、椭圆形的花纹地毯,上绣象征美国50个州的标志,墙上挂有描绘美国风景的巨幅环形油画。</p><p class="ql-block"> 白宫图书室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室内的桌、椅、书橱和灯具等均为古典式,共有藏书3000余册,另藏有美国历届总统的有关资料,藏书壁柜旁挂有五幅印第安部落代表团成员画像。</p><p class="ql-block"> 白宫地图室藏有各种版本的现代地图集和一幅18世纪绘制的地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图室是罗斯福总统研究战争形势的密室;室内挂有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画像和美国19世纪哈得逊河画派的风景画。</p><p class="ql-block"> 东室是白宫最大的房间之一,主要用作大型招待会、舞会和各种纪念性仪式的庆典。</p><p class="ql-block"> 白宫蓝室主要用作招待总统贵宾,室内装饰充满法国皇家气派,有以蓝色为主饰镶金边花纹的墙壁。</p><p class="ql-block"> 白宫主楼二层为总统全家居住的地方,主要由总统卧室、皇后卧室、条约厅和总统夫人起居室、黄色椭圆形厅等构成。</p><p class="ql-block"> 椭圆形总统办公室为白宫西翼最重要的厅室,地上铺有巨大的蓝色地毯,地毯正中织有美国总统的金徽图案:50颗星排列成圆形,环绕着一只鹰;办公室后部两侧分别竖立着美国国旗和总统旗帜,正面墙上是身着戎装威容凛然的华盛顿油画像,两边摆着两只雅致的中国古瓷花瓶;办公室左右墙架上陈设有外国贵宾赠送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9.11以后,白宫不允许游人参观。</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美国财政部(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成立于1789年。处理美国联邦的财政事务、征税、发行债券、偿付债务、监督通货发行,制定和建议有关经济、财政、税务及国库收入的政策,进行国际财务交易。</p><p class="ql-block"> 财政部长在总统内阁官员中居第二位,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美洲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国家开发银行的美方首脑。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现任财政部长是珍妮特•耶伦。值得一提的是,原财政部下属的特勤处(Secret Service,已交由国土安全部管辖)还负责美国总统及其家属、政府高官等人的保安工作,这在世界各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p><p class="ql-block"> 美国财政部是美国政府一个内阁部门。主要任务是处理美国联邦的财政事务、征税、发行债券、偿付债务、监督通货发行,制定和建议有关经济、财政、税务及国库收入的政策,进行国际财务交易。</p><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25日,美国国会参议院以84票赞成,15票反对的结果,批准美联储前主席珍妮特·耶伦担任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也成为美国财政部有史以来的首位女性部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美国财政部门前的艾伯特·加勒廷(Albest Gallatin)的雕像。加勒廷曾担任美国财政部长,并且是纽约大学的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美国财政部门前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5年1月11日~1804年7月12日)的雕像。他是美国政治家、军人、经济学家,美国开国元勋(美国国父)之一,美国制宪会议代表及《美国宪法》起草人和签署人之一,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美国政党制度创建者。</p><p class="ql-block"> 汉密尔顿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为私生子。自幼成为孤儿,11岁时到宾夕法尼亚州做伐木工。1774年进入国王学院(今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波士顿倾茶事件爆发时,参加反英活动。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加入北美民兵,屡立战功,成为乔治·华盛顿最信任的左膀右臂。后致力于推动了美国制宪会议的召开,并代表纽约州签署《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还是《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之一。1789年担任首任美国财政部长。任内迅速采取措施偿付债款,稳定国家的金融基础。在提交国会的文件中,提出创建合众国银行、建立保护关税体系、促进国内工业发展的思想。1793年英法战争期间,促使华盛顿宣布有利于英国的中立政策,越权安排杰伊使英签订《杰伊条约》。1795年退出内阁。1804年在决斗中重伤而死,终年49岁。</p> <p class="ql-block">  “真理”大楼。</p> <p class="ql-block">  在“真理”大楼门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华盛顿纪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美国国家广场中心,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建造,是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世界最高的石制建筑和最高的“方尖碑”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华盛顿纪念碑是一座大理石方尖碑,呈正方形、底部宽22.4米、高169.045米,内有50层铁梯和70秒到顶端的高速电梯,游客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望华盛顿全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p> <p class="ql-block">  华盛顿纪念碑内墙镶嵌着188块由私人、团体及全球各地捐赠的纪念石,其中一块刻有中文的纪念石是清政府赠送的。由于时间有限,没能进入华盛顿纪念碑内部,所以没有见到这块纪念石。</p> <p class="ql-block">  1848年7月4日,华盛顿纪念碑第一块奠基石安放。</p><p class="ql-block"> 1854年,华盛顿纪念碑建修建到46米时,因承建商耗尽资金而停工。</p><p class="ql-block"> 1879年,华盛顿纪念碑恢复建造。</p><p class="ql-block"> 1884年12月16日,一块重3300磅的石块被安放在华盛顿纪念碑的顶部,标志华盛顿纪念碑的最后完工。</p><p class="ql-block"> 1885年2月21日,华盛顿纪念碑全部落成。</p><p class="ql-block"> 1888年10月9日,华盛顿纪念碑正式免费向游人开放。</p><p class="ql-block"> 2011年8月23日,华盛顿纪念碑在一次5.8级地震中整体受损,随后宣布无限期关闭。</p><p class="ql-block"> 2014年5月12日,华盛顿纪念碑在结束震后修缮后重新开放。</p><p class="ql-block"> 2016年9月,华盛顿纪念碑关闭,进行更换电梯和升级安全系统。</p><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19日,华盛顿纪念碑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  设计者是罗伯特·米尔斯(Robert Mills,1781~1855年),美国建筑师。他是第一个美国本土出生的专业建筑师,以古典复兴风格的设计而闻名。给出的构型是希腊神庙作底、埃及方尖碑在上的古典建筑的融合。他的其它作品有华盛顿特区的财政大楼、专利局大楼(现美术和肖像画馆大楼)、邮政大楼;以及私人住宅,其中包括弗吉尼亚里士满的南方联盟白宫。</p> <p class="ql-block">  华盛顿纪念塔内200多英尺高度第十层内壁的汉字碑文。</p><p class="ql-block"> 钦命福建巡抚部院大中丞徐继畲所著《瀛环志略》曰,“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於胜广,割据雄於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於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 耶稣教信辈立石。</p> <p class="ql-block">  1833年美国国会通过建案,费用由全民乐捐,每人捐款上限为一美元,蓝图由米尔斯(Robert Mills)设计。其间因南北战争爆发,停摆了22年,1876年又重新复工,由美国陆军负责,经费由政府负担。整个工程于1884年12月6日竣工,并四年后开放观光。石碑是以白色大理石建成方尖型,高度是169.3米,东面是国会大厦,西部是林肯纪念堂,北面是白宫,南面是杰佛逊纪念馆(Jefferson Memorial)。</p> <p class="ql-block">  蓝天白云下的华盛顿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五年前曾经来过这里,五年后故地重游,在相同的位置合影留念,上次是站立拍照,这次坐下来拍照。</p> <p class="ql-block">  夕阳下的华盛顿纪念碑,更加迷人。</p> <p class="ql-block">  林肯纪念堂(Lincoln Memorial),纪念美国总统林肯而设立的纪念堂,位于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National Mall)西侧,阿灵顿纪念大桥引道前,与国会和华盛顿纪念碑连成一直线,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国家园林局(NationalParkService)管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12月25日休馆)。</p><p class="ql-block"> 林肯纪念堂,一座庄严的古典建筑,以其洁白的大理石、36根廊柱象征36州,内部珍藏林肯坐像及著名演说,不仅是历史与建筑的杰作,更是民权运动的圣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瞻仰。</p> <p class="ql-block">  从纪念堂落成之日起,每年的2月“总统纪念日”,在林肯纪念堂台阶上都要举行纪念仪式,仪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朗读《葛底斯堡演说》。 由于林肯为人类平等作出的巨大贡献,洁白的林肯纪念堂自横空出世之日,就成为民权运动的圣地。1963年8月23日,20万人在林肯纪念堂东阶外至华盛顿纪念碑前举行和平集会,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在纪念堂东台阶上发表了《我有一个梦》的著名演说。</p> <p class="ql-block">  换个角度欣赏林肯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  林肯纪念堂(Lincoln Memorial),它被视为美国永恒的塑像及华盛顿市标志,为纪念美国第十六届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而建。纪念堂位于华盛顿的国家大草坪西端,碧波如染的波托马克河东岸上,与东端的国会大厦遥遥相望,是一座用通体洁白的花岗岩和大理石建造的古希腊神殿式纪念堂。</p><p class="ql-block"> 纪念堂于1914年破土动工,完成于1922年。纪念堂气氛庄严,每天更有不少游客和学生乘车来此参观。已故总统林肯是最受尊敬的美国总统之一,人民不会忘记他对美国作出的贡献──解放奴隶和维护美国统一。 也正是他从社会最低层看出奴隶制的丑恶,揭穿"人人生来平等"的虚伪面纱。 虽然他被残酷暗杀,但他的精神将永存林肯纪念堂中。</p> <p class="ql-block">  林肯逝世两年后,1867年,北方各州就提议为林肯建造纪念建筑物。但是该建筑坐落在什么地方?多大的规模?什么式样?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定论。所以建筑林肯纪念堂一直被搁置。20世纪以后,建造林肯纪念堂的呼声再一次高涨。1911年成立了由前任总统塔夫托为主席的林肯纪念委员会,委员会接受了一位名叫亨利·培根的大学生建议,在华盛顿国会大厦遥相对应的地方建筑纪念堂,培根本人则被选为纪念堂的设计师,纪念堂的总预算是294万美元。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案提了出来,有人曾设想将纪念堂建成埃及金字塔式样其他种种巍峨丰碑的样子。但是年轻的设计师拜肯坚信自己的设计是合理的,委员会同样坚决地支持了他。1911年2月9日,美国国会批准了这个设计方案。1914年,纪念堂正式动工。由于河滩地质很软,所以纪念堂地基工程上花费了较多的材料和时间。1922年,林肯纪念堂落成。在纪念堂台阶下,向华盛顿纪念碑延伸,还配套建成了约610米长的倒影池。这样,在林肯纪念堂前东望,倒影池正好倒映出华盛顿纪念碑长长的碑身,看起来更加顶天立地。从华盛顿纪念碑下西望,同样可以发现洁白的林肯纪念堂倒影在水中,更加玉洁冰清,神圣庄严。平日里,倒影池是野鸭、海鸥群集的地方,人鸥相嬉,充满了和平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长方形的纪念堂矗立在一块相对独立、直径约400米的草坪中间,地表以上是将近5米高的花岗岩基石。建造在石台上的纪念堂高约18.3米,加上基石,纪念堂有23米多高。纪念堂柱廊东西宽约36米,南北长约57米,是一个长方形建筑。纪念堂东门外,宽阔的石阶层层递进,将数不尽的游人引入圣洁的纪念堂。林肯纪念堂外廊四周共有36根石柱,柱高13.4米,底部直径2.26米。高大厚重的外廊石柱颇有希腊巴台农神庙的风格,象征着林肯在世时美国的36个州。纪念堂顶部护墙上有48朵下垂的花饰,代表纪念堂落成时美国的48个州。廊柱上端护栏上刻着48个州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林肯纪念堂内部。</p><p class="ql-block"> 进入纪念堂,迎面正中是一座大理石制林肯坐像,像高5.8米,由雕塑家丹尼尔·彻斯特·法兰屈(Danial Chester French)设计雕刻。雕像后上方是一句题词──“林肯将永垂不朽,永存人民心里”。坐像左侧墙壁上,镌刻着林肯连任总统时的演说辞;右侧,则刻着著名的盖茨堡演说(Gettysburg Address)。周围还装饰着有关解放黑奴、南北统一,以及象征正义与不朽、博爱与慈善的壁画。此外,堂内还陈列着一些有关林肯总统的展品。馆内下层大厅主题为林肯傅奇,是由学生们所设计的长期展览室。由朱尔士·古耳林(Jules Guerin)所制作的壁饰,以讽喻的手法,巧妙地表达出解放黑奴和国家再统一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  一座大理石的林肯雕像放置在纪念馆正中央,他的手安放于椅子扶手两边,神情肃穆。雕像上方是一句题词──“谨以此殿宇纪念亚伯拉罕·林肯,他为全体美国人民挽救了联邦”。林肯纪念馆不仅是对这位已故总统的称颂,同时也是对整个国家人民的称颂。在这里保存着美国最不朽的雕像之一。馆内36条圆柱代表林肯总统逝世时美国所划分的36个州。 沿着纪念馆的阶梯往上走,绕过林肯雕像背面,你所能看到的就是美国国会大厦和华盛顿纪念塔的壮观景色。 在池中还隐约透着华盛顿纪念塔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  走进纪念堂,迎面是洁白、庄严的林肯坐像,是当时美国著名雕刻家丹尼尔·切斯特·法兰奇(DanielChesterFrench)创作的。坐像非常传神,林肯的目光穿过大门,注视倒影池对面凌天一柱的华盛顿纪念碑,还有大草坪尽头的国会大厦。此间寓意无穷,足可令人咀嚼。这尊雕像很大,如果按这个比例改成立像,雕像高度将达28英尺(约8.53米)。雕像由28块石头雕成后拼接而成,看上去浑然一体。这是根据雕刻家提供的放样,再由石刻家皮奇里面利(Piccirilli)两兄弟花了4年多时间雕刻的。整个雕像的估算为88400美元。林肯汉白玉雕像后的墙壁上方铭刻着4行大字:In this temple as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for whom he saved the Union the memory of Abraham Lincoln is enshrined forever 展堂南北两边石壁上铭刻着林肯的两篇著名演说,南墙上的是《自由的新生──葛底斯堡演说》全文。纪念堂北墙上则是林肯1865年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词,全文稍长一些。第二次就职演说气势磅礴,充满情感。</p> <p class="ql-block">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和他第二次就职演讲词也刻在大理石墙上。</p><p class="ql-block"> 葛底斯堡演说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在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国父们在这块土地上创建一个新的国家,乃基于对自由的坚信,并致力于所有人皆生而平等的信念。注:father 在此应避免有血缘的联想。在当时的人,尤其是在政治上,没有男女平等的观念,men指的是男人,而且没有说出来的还是白种男人而已。为求忠实,不应将其视 为人类的通称。</p><p class="ql-block"> 当下吾等被卷入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是否此国度,或任何肇基于和奉献于斯者,可永垂不朽。吾等现相逢于此战中一处浩大战场。而吾等将奉献此战场之部分,作为这群交付彼者生命让那国度勉能生存的人们最后安息之处。此乃全然妥切且适当而为吾人应行之举。</p><p class="ql-block"> 但,于更大意义之上,吾等无法致力、无法奉上、无法成就此土之圣。这群勇者,无论生死,曾于斯奋战到底,早已使其神圣,而远超过吾人卑微之力所能增 减。这世间不曾丝毫留意,也不长久记得吾等于斯所言,但永不忘怀彼人于此所为。吾等生者,理应当然,献身于此辈鞠躬尽瘁之未完大业。吾等在此责无旁贷献身 于眼前之伟大使命:自光荣的亡者之处吾人肩起其终极之奉献-吾等在此答应亡者之死当非徒然-此国度,于神佑之下,当享有自由之新生-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当免于凋零。</p> <p class="ql-block">  中东的反战人士在林肯纪念堂前集会。</p> <p class="ql-block">  世界需要和平!</p> <p class="ql-block">  天下太平,百姓才能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越战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又称为越南战争纪念碑、越战将士纪念碑、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越战墙等,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p><p class="ql-block"> 邻近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该纪念碑由用黑色花岗岩砌成的长500英尺的V字型碑体构成,用于纪念越战时期服役于越南期间战死的美国士兵和将官,闪闪生辉的黑色花岗岩墙上依每个人战死的日期为序,刻划着美军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阵亡者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者是林璎(Maya Ying Lin,可译为玛雅·林,1959年10月5日生),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祖籍福建省闽侯县,是林徽因的侄女,1959年10月5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雅典城。林璎小时候就展现出数学和艺术方面的天赋,中学时期就是班上的尖子生, 毕业后即被耶鲁大学录取,成为该校建筑学院学生,1981年获学士学位,1986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林璎被耶鲁大学授予美术荣誉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在耶鲁大学上学时,教授们告诉林璎,你要么到建筑学院学建筑,要么到艺术学院学雕塑,但不能两者都学。林璎后来承认,她是建筑学院正式学生,但经常偷跑到艺术学院听雕塑课。由于同时受两个领域的训练,这无疑为林璎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她说:“雕塑是诗,而建筑是散文。”</p><p class="ql-block"> 由林璎设计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有在耶鲁大学的“妇女桌”、在田纳西州克林顿区的儿童保护基金会礼堂、纽约的非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学的亚太美国人中心和为洛克菲勒基金设计的艺术品等。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她的成名作“越南战争纪念碑”的设计,参加越战纪念碑设计竞赛时她才21岁,上大学三年级。</p><p class="ql-block"> 林璎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而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2010年2月25日,白宫东厅,美国总统奥巴马为身着黑色镶红边套装的林璎披挂上紫绶带的金质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p> <p class="ql-block">  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简·斯克鲁格思在战后萌发的。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旨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p><p class="ql-block">(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越战士兵的雕像(三个士兵分别代表白人、黑人、拉丁裔)。</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越战是一场噩梦,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为此付出了代价,这段黑色的墙揭示了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诉说着过往沉重的苦难,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超越于政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敢于直面历史的勇气,却让参观者对美国人民肃然起敬。这座看似简单的纪念碑无言地促使美国人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开始了治疗战争创伤的漫长历程,特别在那些越战老兵的心中,这座纪念碑引发了他们无穷的思考,促使他们来到这里,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每年,都会有大批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在自己的亲人或原来战友的名字前面留下供品,在这堵黑墙前面上演了一幕幕悲欢离合的短剧。这些供品包括婴儿时代的照片、军功勋章、啤酒等。正如越南战争时期的著名记者阿诺德·伊萨克在其1997年发表的《越战的阴影》一书中所说:“没有人在华盛顿特区其他的纪念馆那儿写下留言或摆下供品。”尤其是那数万死者的亲属,尽管他们明知墙下并没有亲人的尸骨,但他们仍然把黑墙看成是与死者联接的唯一纽带。他们用各种方式哭祭自己的亲人,其中最感人的是每天遗留在墙下大量的信件,这些都被人精心收集。</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每年的5月30日,美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人们都要举行仪式,怀念那些捐躯疆场的将士。这天,在越南战争纪念碑前举行仪式已经成为惯例。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Korean war Veterans Memorial),于1995年落成在华盛顿特区。拥有纪念墙和雕像以纪念在朝鲜战争期间服役的美军和联合国军的军人。是国家广场和纪念公园(National Mall and Memorial Parks)的一个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建立一个“朝鲜战争老兵(阵亡将士)纪念碑”是在越战纪念墙完成以后就被提起。1986年10月28日,国会授权美国战争纪念委员会在华盛顿特区建立纪念物(公法99-572),以纪念那些曾经在朝鲜战争中服役的美国武装部队成员。罗纳德·里根总统任命了朝鲜战争退伍军人纪念咨询委员会,负责推荐场地和设计,并筹集建设资金。1988年9月,美国战争纪念委员会批准了计划中的纪念墙所在地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广场,AshWoods林肯纪念堂的西南侧。捐款来自退伍军人、家人和友人,由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施工。</p><p class="ql-block"> 老布什总统1992年6月14日为纪念园区奠基。弗兰克·盖洛德(Frank Gaylord)被选为创作雕像,路易斯·奈尔逊(Louis Nelson)被选中在墙上创作蚀刻面孔的壁画。</p><p class="ql-block"> 1995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日42周年,比尔·克林顿总统和韩国总统金泳三出席落成典礼。这是由“朝鲜战争的退伍军人纪念顾问委员会和美国战争纪念物委员会”设计管理的建筑。该纪念馆的管理,现移交给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国家广场和历史纪念公园组)。 </p> <p class="ql-block">  2016年10月,巴拉克·奥巴马总统签署了纪念墙法案(公法114-2340),扩建朝鲜战争退伍军人纪念碑,授权建造一堵纪念墙上添加朝鲜战争中美军阵亡者的名字。纪念馆的改建获得包括哥伦比亚特区州历史保护办公室、美术委员会和国家首都规划委员会的批准。纪念墙的建造始于2021年3月,建设资金来自美国和韩国捐款。国家公园管理局和朝鲜战争退伍军人纪念基金会筹划修建纪念墙,并对朝鲜战争退伍军人纪念碑进行全面修复。于2022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日69周年时纪念墙落成。</p> <p class="ql-block">  从上面看,纪念碑是与一个三角形相交的圆形。这个纪念碑建于三角形的内圈墙中,墙长约50公尺,厚约20公分,由加州运来超过100吨的Academy Black的黑色花岗岩。三角形区内有Frank Gaylord设计的一组19座不锈钢雕像,每座都比真实的尺寸大一些,大约是221公分到229公分高,每座重约500公斤。这些士兵雕像代表的是不同的服务部门,包括陆军、海军陆战队、海军和空军,均由武装而成的士兵形象而来。他们均穿戴了战备衣着。有14位来自于美国陆军,3位来自美国的海军陆战队,1位是海军的医护官,以及一位是空军的观察员。以杜松与大理石碑排成一列,代表了高低不平的韩国地形。当19座士兵雕像反射在抛光的花岗岩墙上时,就会出现38位士兵,代表了北纬38度线。</p> <p class="ql-block">  在雕像的北边是个通道,雕像与通道的北侧花岗岩路缘石矮墙,则是联合国墙,是列出在朝鲜战争时期作战或在医疗帮助上有贡献的22个联合国成员国。形成了三角形的一边。其次,在南边有164英尺长的花岗岩墙,是由Louis Nelson所创作的,有超过2500幅士兵的摄影或者档案照片的面孔图像以喷砂的方式呈现于墙上。这形成了三角形的第二边。第三边则是对着林肯纪念堂,是个开放性的缺口。</p> <p class="ql-block">  围绕雕像的三角形区顶点伸入圆圈内包含了一个纪念池(Pool of Remembrance),是个直径128英尺的黑色花岗石浅池,纪念池被周围40棵菩提树所包围。池边的石缘铭刻上死亡(美国54246,联合国628833)、受伤(美国103284,联合国1064453)、失踪者(美国8177,联合国470267)与被俘者(美国7140,联合国92970)的人数,并且刻上“我们国家以那些为了徵召到他/她们从来都不认识的国家以及人民而抵抗的子民为荣”。纪念碑的南方则是南韩的国花木槿玫瑰 (Rose of Sharonhibiscus)。</p> <p class="ql-block">  朝鲜战争退伍军人纪念碑的扩建是由2016年10月签署法案授权的。纪念池周围的圆形广场扩建以容纳纪念墙,倾斜的花岗岩纪念墙环绕已有的纪念池,纪念墙上包括36574名美国军人和7200多名美国陆军韩国增援兵(KTUSA)的名字。纪念墙施工需要拆除纪念池周围原有的菩提树,施工完成后再种植新树。</p> <p class="ql-block">  全副武装的士兵雕像,身着雨衣,头戴钢盔,每个人都警惕地望着周围,紧张而又恐怖,战地的残酷气氛弥漫在整个园区。</p> <p class="ql-block">  这些雕塑是写实的,雕塑被拉成散兵线,撒开在一片长满青草的开阔地上“搜索前进”。</p> <p class="ql-block">  在那场战争中,有多少鲜活的生命血染了那片土地,和平年代的人们应该铭记为国捐躯的英灵,维护世界和平人人有责。</p> <p class="ql-block">  花岗岩墙壁写着简单的铭文“自由并不是免费的” (Freedom is Not Free.),这句铭文道出了人间真谛。</p> <p class="ql-block">  自由是人人相望的境界,但有些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p> <p class="ql-block">  这个园子的的设计者一定是反对这场战争的,他用朴素直白的设计手法告诉世人,这就是为了所谓自由的代价。而为了某种虚无缥缈的自由,却要戕害百万鲜活生命。</p> <p class="ql-block">  遥望五角大楼。</p><p class="ql-block"> 五角大楼(The Pentagon)是美国国防部的办公大楼,位于华盛顿西南方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因建筑物为五角形而得名,是世界最大单体行政建筑。</p><p class="ql-block"> 五角大楼由美国建筑师乔治·贝格斯特罗姆(George Bergstrom,1876年~1955年)设计,来自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建筑商约翰·麦克沙恩(John McShain)承建。</p><p class="ql-block"> 由于其特殊的职能,所以有时“五角大楼”一词不仅仅代表这座建筑本身,也常常用作美国国防部、甚至美国军事当局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五角大楼于1941年9月11日动土起建,1943年1月15日完成。工程项目负责人是布里恩·萨默维尔将军(Brehon Somervell),而莱斯利·格罗夫斯上校(Leslie Groves)作为军方负责人全程监督了建设过程。上世纪60年代,五角大楼成为了反越南战争浪潮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1941年初,希特勒控制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迅速壮大的美国陆军部(存在于1789年至1947年)急需一座新的指挥基地,于是五角大楼开始动工。</p><p class="ql-block">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之后,陆军部由于被卷入冲突而迅速扩张。陆军部长亨利·L·史汀生对陆军部办公大楼分散各地并且人满为患的现状很不满意。1941年5月的一天,史汀生告诉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说陆军部需要更多的空间。1941年7月17日,一场国会意见听证会举行了。这场听证会由弗吉尼亚州议员克里夫顿·伍德伦发起,讨论关于兴建新的陆军部办公建筑的提议。在听证会上,伍德伦向提出反对意见的尤金·雷博尔德准将施压,后者提出了以“整体解决方案”应对“空间问题”而不赞成兴建更多的临时建筑。最后,雷博尔德允诺在五日内给伍德伦答复。最后陆军部要求它的工程部长官布恩·萨默维尔将军提出一个设计方案。</p><p class="ql-block"> 五角大楼的地基很差,原为河边无人居住的大片沼泽。为此,建筑工人打下了41492根水泥柱,并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波拖马可河中挖来68万吨砂石,以压制成30万立方米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材料。五角大楼的设计为战争年代节约了建造一座战舰的钢材。其总建筑面积为29英亩,相当于5座美国国会大厦。</p><p class="ql-block"> 工程项目负责人是布里恩·萨默维尔将军(Brehon Somervell),而莱斯利·格罗夫斯上校(Leslie Groves)作为军方负责人全程监督了建设过程。五角大楼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单体办公楼,其总建筑面积达650万平方英尺(合60.4万平方米),其中办公面积为370万平方英尺(合34.4万平方米)。大约有23000名军方人士及文职人员在五角大楼工作,另外还有约3000名非国防志愿者在五角大楼服务。五角大楼共有五个外立面,建筑分为五层(包括地下两层),每层由内至外共有5个环状走廊,走廊总长度达到17.5英里(合28.2公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角大楼的设计负责人是陆军准将布里恩·伯克·萨默维尔。他接到的任务是:4天内提交出一个具有防火和全空调功能的、能容纳4万人办公的行政大楼设计方案。萨默维尔素以严厉著称,他的合作者在后来评价他说:“他就像是罐子里的炸药”。萨默维尔曾坚决主张将美国陆军部从华盛顿迁至托马克河畔的阿灵顿镇。</p><p class="ql-block"> 政府官员们一致认为,新的陆军部大楼应该建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的波托马克河附近。新的建筑要求是,它不能超过四层楼高,并且只能使用少量的钢材。这些规定意味着,新的大楼不再是往空中拔高,而是向四周大面积的扩展。该大厦的新址可能是阿灵顿农场,毗邻阿灵顿国家公墓和废弃的华盛顿胡佛机场。五角大楼的形状是由阿灵顿农场的天然地形决定的。然而罗斯福总统最终还是选择了胡佛机场作为了五角大楼的地址,因为他不想因为新的大厦阻挡了人们从阿灵顿国家公墓眺望华盛顿的视线,但是依然保留了五边形的建筑形状,因为在这一阶段重新设计的耗资将是巨大的,而且罗斯福本人也很喜欢五边形这个设计。而这也使得大厦的形状从阿灵顿农场不对称的地形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变成了正五边形。</p><p class="ql-block"> 1941年7月,五角大楼的立体建筑图绘制成功。尽管它的不规则形状还是引出了许多问题,但基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五边形的设计方案还是最佳的选择。绘图者苏格拉底·托马斯后来回忆说:“(五边形)是最适合它的。”</p> <p class="ql-block">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为了加快五角大楼设计与施工速度,萨默维尔要求在1942年4月1之前,必须有1000,000平方英尺(9.3公顷)的空间能够投入使用。1942年4月11日,作为美国建筑师联合会主席的伯格斯特龙由于决策失误,辞去五角大楼的建设管理权,戴维·J·惠特默接替了他的职务。五角大楼的选址位于波托马克河漫滩,那里的土质条件给工程师们带来了挑战,而且地面高度从海平面以上10英尺(3米)到40英尺(12米)不等。为了弥补海拔变化,人们建立了两个挡土墙,而为解决土质问题,人们更是运用了现场浇筑(深基础法兰基灌注桩)。最后,在耗费了16个月和8700万美元后,五角大楼竣工了。整座建筑俯视图为正五边形,边长921英尺(281米),高77英尺(22米)。1943年1月,仅仅16个月的时间,这一号称世界占地面积最大的办公建筑宣告竣工,并按其建筑外形命名五角大楼立即投入使用,在二战的后期发挥了重要的军事指挥功能。</p><p class="ql-block"> 9.11之后,五角大楼的安保十分严格,图中是负责安保的直升飞机在巡视。</p> <p class="ql-block">  1947年9月,美国第33任总统杜鲁门建立的国防部开始在此办公。从此,五角大楼便成了美国国防部的代称。楼里除国防部机关外,还包括下属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和海、陆、空军三总部。</p><p class="ql-block"> 五角大楼一层大厅内有银行、邮局、书店、诊疗所、电报局以及各种商店。有“国防部灵魂”之称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在二楼,这一层办公楼铺有金色地毯,人称“金厅” .国防部长办公室和陆军部在三楼。三楼走廊一角有一“ 英雄厅”,为纪念独立战争以来的“最高荣誉勋章”获得者而设。这里挂着3000多块铜牌,上面镌刻着他们的姓名、籍贯和简历。还有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三个元帅的“纪念走廊”,陈列着他们各时期的照片、军装、勋章、手枪,以及他们所签署的命令、文物等。三楼以上,为海军部和空军部。</p><p class="ql-block"> 1993年5月12日美国内政部把五角大楼定为国家历史标志。</p> <p class="ql-block">  华盛顿D.C.的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美国国家二战纪念碑(National World War ll Memorial)全景。</p><p class="ql-block"> 美国国家二战纪念碑坐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之间,是为纪念在二战期间服役的1600万美国军人而建的。整个纪念馆呈一个下沉的椭圆形广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左右两旁56根花岗岩柱子,每一根代表着在二战期间美国的一个州或者一个海外领土。</p> <p class="ql-block">  在弯曲的“自由墙”上刻有4000颗金星,每一颗星都代表着在二战中牺牲的100位美国人。</p> <p class="ql-block">  1941年12月7日,位于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遭到日本军队偷袭,造成近4000多名美国士兵伤亡,这就是著名的“珍珠港事件”。这一事件促使美国对日本宣战,向盟国出兵,共同打击德国纳粹和日本军队。1940年,美军全国的总兵力只有45万多人,但到了1945年,美国的军队人数达到了最高点1212万多人,其中70%被派往海外作战。美国五角大楼公布的数字显示,曾在二战期间服役的美国人达1600万人,在战争中阵亡的人数超过40万人,另外还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在国内从事生产、运输等与战争有关的服务。在华盛顿建造二战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这些在二战中作出贡献、作出牺牲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1993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决定建造二战纪念碑。当年5月,时任总统的克林顿签署法令,授权美国战争纪念碑委员会在华盛顿建造全国首座二战纪念碑。纪念碑于2001年9月动工兴建,于2004年4月底完工,开始对公众开放,2004年5月正式举行了竣工典礼。从国会通过法案,到纪念碑最终建成,历经11年。</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中间是一个圆形的湖。</p> <p class="ql-block">  地面上镶嵌的二战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两个方向都有一个拱形塔楼,塔楼里面各有三只巨大的铜质美国雄鹰举起了象征胜利的花冠。</p> <p class="ql-block">  在志愿者的陪同下,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但身穿特殊服饰、胸配勋章老兵们来到二战纪念碑。他们是特殊的一群人,一群在一年一度的美国“国殇日”到来时引人注目的老兵。二十九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新落成的国家二战纪念碑前,十四万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大聚会。随着这些耄耋之年老人的渐渐离世,这次借二战纪念碑揭幕典礼的相聚,很可能成为绝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美国曾经有一千六百万军人参加过二战,目前仍然在世的还有四百多万人。他们基本上都是八十岁左右的老人,而且每天平均有一千零五十六人告别人世。随着他们的逝去,那段曾经被美国人大张旗鼓传扬的历史可能尘封,而当今的年轻人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p> <p class="ql-block">  基于记录历史,缅怀先烈的考虑,美国在克林顿执政的一九九三年就由国会批准决定,在华盛顿市中心的华盛顿纪念碑与林肯纪念堂之间,修建国家二战纪念碑。好事多磨,经过十年的漫长等待,老兵们终于在“国殇日”前夕,看到了这个记录他们引以为豪经历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许多二战老兵拄着拐杖、坐着轮椅,在志愿者的照料下来到二战纪念碑,缅怀曾经与他们并肩作战的战友们。有人抱怨,这一天来得太晚了,许多战友没来得及看到就已经辞世。</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里,您在想什么?</p> <p class="ql-block">  庆幸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战争的纷扰,,珍惜当下美好时光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