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姓是中华大姓。</p><p class="ql-block"> 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公安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大数据技术与专家分析,在2022年发布的最新版中国“百家姓”排名中,李姓人口以1.0139亿紧随王姓之后排名第二。</p><p class="ql-block"> 李姓在国内和海外分布广泛,目前主要聚居在河南、山东、川、河北四省,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东北三省等地。</p><p class="ql-block">李姓,宋朝第二大姓。元朝、明朝第三大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李姓起源主要有以下几个:</p><p class="ql-block"> 1.源于嬴姓:李姓的远祖可以追溯到五帝时代的高阳氏颛顼,颛顼(zhuān xū),姬姓,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出生于若水(现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地区六合乡附近)。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族属于东夷族,</span> 颛顼之后裔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其子孙以官名为氏,称为理氏。商朝末年,理徵因直谏得罪纣王被杀,其子理利贞逃难时靠李子充饥,遂改姓李。</p><p class="ql-block"> 2.出自老子李耳的后代: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他的后代以李为姓,凭借老子的崇高威望,这一支李姓不断繁衍壮大。</p><p class="ql-block"> 3.赐姓及改姓:历史上许多功臣和少数民族通过赐姓改为李姓。例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李姓;唐朝时期,为了封疆扩土,许多少数民族领袖被赐姓李。</p><p class="ql-block"> 4.图腾崇拜:有些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认为李姓起源于以李树为图腾的部落。因所食为野生李,遂以李树为神树,并以李树为姓。</p><p class="ql-block"> 5.少数民族汉化: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为李姓。例如,北魏时期鲜卑族拓跋氏改为李姓;唐朝时期,许多少数民族为融入中原文化,纷纷改姓李。</p><p class="ql-block"> 无锡李氏属于第一种,从得姓始祖李利贞起算约308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姓与氏</p><p class="ql-block"> “姓”源于母系社会时期,是血缘关系的标志。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结构以母系氏族为主,子女随母姓,以表示他们属于同一个血统。《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这表明在上古时期,姓是用来区分不同部落血统的标识。</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许多古姓,如姬、姜、姚、妘、妫、姒、嬴等,都含有“女”字旁,这进一步印证了“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的事实。这些古姓不仅代表了早期的血缘群体,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繁衍后代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姓的主要功能在于区分不同的血缘群体,防止近亲通婚。随着时间的推移,姓逐渐演变为家族身份的象征,成为个人社会地位、家族荣誉的体现。在周朝时期,姓的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维系宗法制度的重要基石。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氏的出现</p><p class="ql-block"> 与姓相比,“氏”的出现相对较晚,主要出现在父系社会确立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逐渐由母系向父系转变,氏族内部开始出现权力和财富的分化,为了区分同一姓氏下的不同支系,便产生了“氏”。</p><p class="ql-block"> 氏最初是由贵族根据封地、官职或职业等因素赋予,用于标示地位和身份,与姓相比,氏具有更多的政治色彩。</p><p class="ql-block"> 氏的出现,也标志着社会等级制度的初步形成。在周朝时期,氏的授予与爵位密切相关,只有贵族才能拥有氏,平民则仅有姓而无氏。这一时期,姓氏制度的完善,对于巩固周王室的统治、维护封建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氏的数量不断增加,逐渐丰富了中国的姓氏文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姓与氏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秦汉以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与人口流动的增加,原本严格的姓氏制度开始逐渐松动。特别是到了汉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氏的阶级属性逐渐淡化,姓与氏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制度经历了重大变革,姓与氏开始合二为一,不再严格区分。</p><p class="ql-block"> 唐宋以后,姓与氏的融合更加彻底,氏逐渐被姓所吸收,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姓氏体系。此时,姓氏更多地成为了个人和家族的身份标识,而不再像古代那样承载着复杂的政治意义。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户籍制度的完善,姓氏的登记和使用变得更加规范,成为国家管理人口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姓氏文化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姓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不仅是血缘的标识,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当代社会,姓氏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历史记忆,也有助于增进族群间的相互理解。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姓氏也成为连接海外华人与祖籍地的情感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写到最后</p><p class="ql-block"> “姓”与“氏”虽有着不同的起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逐渐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姓氏文化。姓氏不仅是个人身份的象征,更承载着家族的历史、民族的记忆、文化的传承等。在全球化的今天,姓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李氏图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姓名人</p><p class="ql-block"> 李姓在中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p><p class="ql-block">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李冰:战国时期蜀郡太守,主持修建都江堰。</p><p class="ql-block"> 李斯:秦朝丞相,参与制定法律和统一文字度量衡。</p><p class="ql-block">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p><p class="ql-block"> 李时珍:明代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物和事件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李姓家族的发展和壮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锡李氏始祖</p><p class="ql-block"> 第一世赓,诰赠正义大夫,宋至和年间(1054~1056)自福建邵武迁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p><p class="ql-block"> 第二世䕫,字斯和,宋元丰三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等职,封卫国公,卒于宣和三年,葬无锡开源乡湛岘山之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p><p class="ql-block"> 第三世纲<span style="font-size:18px;">(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一字天纪,号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谥忠定公。</span></p><p class="ql-block"> 忠定公元丰六年癸亥生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折桂阁。少年时在无锡胶山读书。祖籍福建邵武。</p><p class="ql-block"> 忠定公政和二年(三十岁)中进士,建炎初(1127)拜相,学行功名为中兴第一,力主抗金,却历经坎坷沉浮,最终罢官。</p><p class="ql-block"> 宋宣和三年,忠定公年三十九,筑室无锡梁溪河畔,按梁溪集,号梁溪先生。</p><p class="ql-block"> 忠定公年五十八,正月十五日,薨。葬于福州怀安县桐口大家山之原,谥忠定公。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宋宣和三年,忠定公年三十九,筑室无锡梁溪河畔,按梁溪集,号梁溪先生。</p><p class="ql-block"> 忠定公年五十八,正月十五日,薨。葬于福州怀安县桐口大家山之原,谥忠定公。 </p><p class="ql-block"> 李纲为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宋高宗时官至丞相。卒葬福州,谥忠定公。</p><p class="ql-block"> 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被认为是宋词由婉约派转变到豪放派重要的过渡词人。 </p><p class="ql-block"> 忠定公子八:长仪之、次宗之、三集之、四润之(早卒)、五望之(早卒)、六茂之(后失考)、七秀之(后失考)、八子申嗣幼弟纶后。世谱中为仪支、宗支、集支、申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p><p class="ql-block"> 第三世维(䕫次子),字仲辅,号古历山人。仕宋承事郎大理寺评事。其子琳之,世谱中为琳支。</p><p class="ql-block"> 第三世经(夔三子),字叔常,仕宋通仕郎试补太学未赴殿试卒。</p><p class="ql-block"> 第三世纶(䕫四子),字季言,官至广东茶盐。纲之幼子申嗣入,世谱中为申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世忠定公(纲)像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世仲辅公(纲之弟)像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关于家谱</p><p class="ql-block"> 一、什么是家谱</p><p class="ql-block">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献。它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方志、正史并称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献的三大支柱。</p><p class="ql-block"> 二、修家谱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家谱记录的是家族的光辉史,以及记载家族的历史和发展,增强家族和集体认同感,增强族人或同姓氏人的亲情联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等。另外,家谱也是具有一定文学、社会、史料价值的,可以作为国家正史的有益补充,作为以后重要的历史研究资料。</p><p class="ql-block">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自古以来一直困扰着众多的哲学家和宗教家,而家谱就是中国人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轻松地回答了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谱了,可能是由于迁移或者其它原因造成的,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可以两种办法解决,一是回到原来的祖籍,请家谱;另一种就是重修家谱。 </p><p class="ql-block"> 三、家谱的形式和内容</p><p class="ql-block">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p><p class="ql-block"> 1.谱名,一般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p><p class="ql-block">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p><p class="ql-block">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p><p class="ql-block">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家族的地位和身份。</p><p class="ql-block">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p><p class="ql-block">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p><p class="ql-block"> 8.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 、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p><p class="ql-block"> 9.祠堂,标明堂号,一般是延续老谱堂号,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p><p class="ql-block">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p><p class="ql-block"> 11.世系,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表、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族所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世系图表用来清楚地记载每一个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繁衍发展。</p><p class="ql-block"> 使用较多的世系图模式有苏式(宋代苏洵首创)、宝塔式和牒记式。<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系表模式有欧式(宋代欧阳修首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苏式世系图,又称垂珠体,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用竖线串连而无横线连接,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用横竖线连接,竖线在中间,非常直观。</p><p class="ql-block"> 欧式世系表,横行体,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p><p class="ql-block"> 牒记式图谱:特点是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简约。</p><p class="ql-block"> 每一种世系图表形式都各有特色,侧重不同。其中宝塔式随着流传发展,衍生出了多种形式,以树形图谱和线形图谱最为常见。</p><p class="ql-block"> 树形图谱很象是一张组织结构图,看起来清晰美观,使用更普遍一些。</p><p class="ql-block"> 还有用兼具图表功能的《其支统合世系》来代替世系图的。《锡山李氏世谱》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世系图表,通常都要记述以下内容:身之所出;姓名、性别、字辈、生殁时间、婚姻状况、子女状况、迁徏情况、安葬地等。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例如《锡山李氏世谱》和《宋氏宗谱》↓</p> <p class="ql-block"> 12.传记 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p><p class="ql-block"> 13.谱系本记 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p><p class="ql-block"> 14.族产 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p><p class="ql-block"> 15.契据文约 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p><p class="ql-block"> 16.坟茔 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p><p class="ql-block"> 17.名迹录 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p><p class="ql-block"> 18.任宦记 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p><p class="ql-block"> 19.年谱 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p><p class="ql-block"> 20.艺文 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p><p class="ql-block"> 21.字辈谱 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p><p class="ql-block"> 22.祖先图片、老照片、风水图等。这里的祖先图片、老照片好理解,其中风水图主要指祠堂图、墓土。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所以在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甚至详记地理方位。 有的族谱中还要把故居和村庄图放上。</p><p class="ql-block"> 23.领谱字号 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p><p class="ql-block"> 24.续后篇 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p><p class="ql-block"> 25.捐修人员。家谱的编修或续修,是家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耗时耗力,需要较大的投入,故经常要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一般修谱的惯例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也有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的。</p><p class="ql-block"> 说明一点,女孩可以上家谱吗?</p><p class="ql-block"> 古时认为,女孩是嫁给别人的,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当然也有例外,终身不嫁的女性,就有机会上家谱,当然,古代女孩子是没有权力拥有家谱的。不过,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修家谱不应该再“重男禁女”,女孩保存家谱、传家谱和参与修家谱应该进入常态。</p><p class="ql-block">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一脉,血浓于水。</p><p class="ql-block"> 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文化意义上的“身份证”。</p><p class="ql-block"> 一部家谱不一定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世系图表、谱名、谱序、渊源、凡例、族规家法、先祖像、传记、艺文等是主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锡李氏世谱简要</p><p class="ql-block"> 《锡山李氏世谱》(雍穆堂)始修于明崇祯丁丑年,后顺治丙申、康熙己巳、乾隆己未、嘉庆甲子、道光壬午、咸丰乙卯、同治庚午、光绪丁亥、民国三十八年(1949)有续修。</p><p class="ql-block"> 《锡山李氏世谱》共二十四卷,卷一卷二为谱首(载渊源、凡例、名人像赞、名人墨宝、历代修谱序、墓誌等),世谱中大部份(卷三至卷二十四)内容为各支世系表。</p><p class="ql-block"> 第一世赓,诰赠正议大夫,宋至和年间自福建邵武迁来。</p><p class="ql-block"> 第二世䕫,字斯和,宋元丰三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等职,卒于宣和三年,葬无锡开源乡湛岘山之原。</p><p class="ql-block"> 第三世纲第三世纲,字伯纪,号梁溪,宋政和二年进士,仕徽钦高三朝,高宗时官至宰相;宋宣和三年,公年三十九,筑室无锡梁溪河畔,按梁溪集,号梁溪先生。</p><p class="ql-block"> 第四世起,传五支,谱称仪支、宗支、集支、琳支、申支。仪支(卷三至卷八)、宗支(卷九卷卷十)、集支(卷十一至卷二十、琳支(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三)、申支(卷二十四)。</p><p class="ql-block"> 迁徏繁衍至锡邑、江阴、常州、宜兴、苏州、兴化等地数十派、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琳支为三世纲之大弟维之长子琳之;湖沙头派金家浜支为琳支后。 </p><p class="ql-block"> 《锡山李氏世谱》卷二十一,载有薛石桥、万步、周潭桥东、湖沙头、金家浜、梁塘桥周新镇、冉泾桥、耿家巷、宜兴、江阴璜塘等李氏族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卷一 谱首 总目录 <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文治序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卷一 世系总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卷二十一琳支统合世系</p> <p class="ql-block">卷二十一琳支万步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卷二十一琳支万步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卷二十一琳支万步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卷二十一琳支周新镇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卷二十一周潭桥东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卷二十一琳支南方泉湖沙头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卷二十一琳支南方泉湖沙头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湖沙头派分周潭桥金家浜支由来</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世二舍→二十五世贞和(二舍长子,迁湖沙头)、新洲(二舍次子,迁后洪)、念洲(二舍三子,迁后洪)→二十六世子范(念洲子)→二十七世德培→二十八世天章→二十九世春华(由后洪迁金家浜,乾隆年间,约1780年代)→</p><p class="ql-block"> 27世德培的两兄(德元和德明)从后洪回迁湖沙头,德培仍居后洪至其孙春华(29世)由后洪迁居金家浜(乾隆年间,约1780年代)。</p><p class="ql-block"> 2011年城建拆迁后迁居方泉苑。</p><p class="ql-block"> 金家浜李氏从29世至今37世约240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3.15.</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锡李氏一世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家浜三十五世世系</p><p class="ql-block"> 一世赓(迁锡始祖)→二世䕫(迁锡祖)→三世纲、维、经、纶(迁锡祖)→四世分五支 纲之四个儿子一、二、三、五支 维为一支→四世维之长子琳之→五世咸→六世澜→七世燿→八世坤→九世金→十世儒→十一世世华→十二世伯伦→十三世士忠→十四世惟先→十五世时→十六世泰→十七世瓘→十八世贡→十九世鈇→二十世静(迁周潭桥)、昇如(迁万步)→二十一世仁→二十二世明→</p><p class="ql-block"> 二十三世行一(世明长子)→二十四世燿山→二十五世含玉(迁周潭桥东),</p><p class="ql-block"> 二十三世行二(世明次子)→二十四世二舍(行二子)→二十五世贞和(迁湖沙头)、新洲(二舍次子,迁后洪)、念洲(二舍三子,迁后洪)→二十六世子范(念洲子)→二十七世德培→二十八世天章→二十九世春华(由后洪迁金家浜)→三十世祥元→</p><p class="ql-block"> 三十一世恒丰→三十二世芳庆(名应宝)→三十三世德瑜(名杏春,芳庆长子)→三十四世惠忠(名泉林,德明长子嗣入与德兴长子培元并嗣)→三十五世振阳→三十六世 </p><p class="ql-block"> 三十二世芳庆→三十三世德兴(名银春,芳庆次子)→三十四世培元(名世度,德兴长子与德明(名桂春)长子惠忠并嗣德瑜为后,迁居洛阳)→三十五世阳、明→三十六世凯(明之子)</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十二世芳庆→三十三世德兴(芳庆次子)→三十四世培清(名阿末,德兴次子)→三十五世荣→三十六世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十二世芳庆→三十三世德明(芳庆三子)→三十四世惠忠(嗣出为德瑜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十二世芳庆→三十三世德明(芳庆三子)→三十四世惠义(德明次子,迁居福建)→三十五世志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十二世芳庆→三十三世德明(芳庆三子)→三十四世惠良(德明三子,迁居淮南)→三十五世志明、建民、淮明、强明</span></p><p class="ql-block"> 三十一世恒德→三十二世秀庆(名壬宝)→三十三世来喜(秀庆长子,早卒)</p><p class="ql-block"> 三十三世培德(秀庆次子)→三十四世凤明→三十五世汉伦(迁上海)、</p><p class="ql-block"> 三十五世汉荣(凤明次子)→三十六世俊、兵→三十七世 (兵之子)</p><p class="ql-block"> 三十二世秀庆→三十三世培荣(秀庆三子)→三十四世凤瑞→三十五世赛荣→三十六世明</p><p class="ql-block"> 三十五世交荣(凤瑞次子)→三十六世标</p><p class="ql-block"> 三十一世恒德→三十二世秀庆→三十三世培学(秀庆四子)→三十四世凤章→三十五世振云(凤章长子)→三十六世亚军</p><p class="ql-block"> 三十五世振明(凤章次子,嗣出为秋根后)</p><p class="ql-block"> 三十五世振华(凤章三子)→三十五世盛→三十六世天宇</p><p class="ql-block"> 三十三世培兰(秀庆五子,有女无子,长女适寺后底周子周鹏飞迁居培兰家,不入李谱)</p><p class="ql-block"> 三十一世恒发→三十二世祥庆(名连宝)→三十三世德良→三十四世秋根→三十五世振明(凤章次子嗣入)→三十六世亚南、亚文→三十七世振宇(亚南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名、字、号</p><p class="ql-block"> 一世:</p><p class="ql-block"> 赓 =字虞颺 诰命正义大夫</p><p class="ql-block"> 二世:</p><p class="ql-block"> 夔=字斯和 封卫国公</p><p class="ql-block"> 三世:</p><p class="ql-block"> 纲=字伯纪,号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谥号<span style="font-size:18px;">忠定公</span></p><p class="ql-block"> 维=字仲辅 号古历山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十二世:芳庆=应宝 秀庆=壬宝 祥庆=连宝</p><p class="ql-block"> 三十三世:德瑜=杏春 德兴=银春 德明=桂春</p><p class="ql-block"> 培德=德仁 培荣=德芳 培学=福生 培兰=蛟元</p><p class="ql-block"> 德良=伯春</p><p class="ql-block"> 三十四世:</p><p class="ql-block">惠忠=泉林 培元=世度 培清=阿末 惠义=泉根 惠良=泉生 </p><p class="ql-block">凤明=世金 凤瑞=富根 凤章=祖根</p><p class="ql-block"> 三十五世:</p><p class="ql-block">仲宪=汉伦 仲甫=汉荣 </p><p class="ql-block">仲良=赛荣 仲明=交荣 </p><p class="ql-block">振云=耀正 振明=耀祥 振华=耀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家浜及附近村庄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氏金家浜支修谱进行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草绘世系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氏金家浜支修谱进行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草绘世系图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忠定公祠(雍穆堂)</p><p class="ql-block"> 祀宋相、抗金名将李纲。</p><p class="ql-block">李纲(1083-1140),宋无锡人,别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政和二年(1112)进士。建炎初(1127)拜相,学行功名为中兴第一,力主抗金,却历经坎坷沉浮,最终罢官。</p><p class="ql-block"> 李忠定公早在明正德年间被邵宝祀于惠山十贤堂,后专祀于二泉书院。清康熙五年(1666),后裔李廷煌等合族奉檄建祠于香花桥侧,祠内旧有李纲像及其遗笔诗碑。后祠废。2005年春在旧址修复祠门楼、享堂,保留雍穆堂遗址及民国三十八年(1949)雍穆堂碑记。祠内展示李纲生平业绩。有联赞之:望重三朝持亮节,书成十事秉丹心。</p><p class="ql-block"> (李忠定公祠在惠山古镇香花桥南,照片摄于2025年3月14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氏祖训》</p><p class="ql-block">明明我礼,汉史流芳,训于发孙,悉本文方,读书为重,收之有道,克勤克位,毋总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礼义廉耻,思维毕张,为忠为良,汝福缘长,愿我族姓,汝归和睦,引面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氏家训》</p><p class="ql-block"> 敬祖宗,敦孝悌,睦宗族,端伦常,友昆仲,和夫妇,教子孙,尚勤俭,恤孤寡,成咳讼,安生理,勿非为忌毒染,慎嫁娶,勉通读,重交友,谨喪祭,延爾酒,黜异教,省自身。</p> <p class="ql-block"> 李氏宋至和年间迁锡始祖第一世太保公赓像(至和(1054年三月-1056年九月)是宋仁宗赵祯的一个年号,前后共计3年。)</p><p class="ql-block"> 第二世卫国公夔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纲(忠定公)像</p> <p class="ql-block"> 李氏迁锡第三世仲辅公维像</p><p class="ql-block"> 状元宰相文定公春芳像</p> <p class="ql-block"> 朕知卿忠義智略爲久,在靖康時宣力爲多,特同列所不容故使卿以非罪去國,而國家有禍故如此。朕嘗進言于淵聖(指欽宗),欲使夷狄畏服,四方安寧,非相卿不可。今朕盼然以一身托于士民之上。賴卿左右扶持,以濟艱難,此志已定,卿其勿辭</p><p class="ql-block"> -﹣宋高宗</p><p class="ql-block"> 建炎元年(1127)六月初一</p> <p class="ql-block"> 李公之爲人,知有君父而不知有其身,知天下之有安危,而不知其身之禍福,雖以䜛間竄斥,屢瀕九死,而其愛君憂國之心,終有不可得而奪者,是可謂一世之偉人矣。</p><p class="ql-block"> -﹣南宋朱熹《邵武軍學丞相李公祠堂祀》</p> <p class="ql-block"> 忠定公諱網,當靖康國難,金人内奰,爲二十戰略,高宗時躋相位,整軍經武,名震天下微特功業崇隆,其氣節實可矜式萬世。</p><p class="ql-block"> 唐文治《無錫李氏續修大統宗譜序》</p><p class="ql-block">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p><p class="ql-block"> 立朝有識有才,有權有量,而本之以忠謀,出之以正氣。在靖康竭扶持之力,在建炎舉修攘之政,但紹興建恢復之議,不幸而屢見忌詛。</p><p class="ql-block"> -﹣明邵寶《膠山重建宋丞相李忠定公祠堂碑》</p> <p class="ql-block"> 在惠山古镇百岁街7号又有李公祠。此李公祠,占地面积约4300平方米,距今已有超过140年的历史,是一座纪念李鸿章之弟李鹤章的清朝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又到金家浜</p><p class="ql-block"> 编者从小就寄养在南方泉金家浜外婆家,对这里的人文和环境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常常想念。</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28日,正值石榴花开的暮春时节,我又来到金家浜。</p><p class="ql-block"> 驻车在三度花浜北岸原金家浜新村前,下车踏访。</p><p class="ql-block"> 金家浜河东、河西的老村和上世纪80~90年代在三度化浜北岸建造的新村,已在2010~2011年间因干城路建设拆迁,乡亲们迁至南方泉镇西方泉苑和雪浪雪新苑等地。</p><p class="ql-block"> 原河西村与河南村中部的“三家村”(陈炳生、许昆娣、许胜根 家)老屋也已拆迁,仅保留着本世纪初由阿黑(河东村陶志勤)和惠娟夫妇建造的别墅,他们的儿子陶</p><p class="ql-block">建居住在内,门前植有石榴树、筑有石台石凳,感觉悠雅。</p><p class="ql-block"> 村后的金家浜已填塞,建成了干城路和绿化地带,有现代气息。</p><p class="ql-block"> 不需要绕浜,可以直接走到“河东向(han)”原址了,但已物非人稀了。</p><p class="ql-block"> 金家浜与三度花浜交汇的三角“簖”口停着塑料保洁小船,河水清洁,静静流淌。</p><p class="ql-block"> 河南村依旧古朴,楼房,山墙,前砖场,后河浜(三度花浜),石驳岸、踏渡。惠琴悠闲地坐在屋后,我没认出她,她倒隔河喊:“你阿是宋邦啊!”蛮热情的。</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往河南村的小桥仍在,只是桥面由木板改成了更宽的铁格桥,看上去蛮“敦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跨过小铁桥,村东建了简易房,小路成了巷道,芝宪舅正在揀菜,双方互致问候,“发财了吧?”“身体好吗?”“子女有出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穿过巷道,有黄狗“汪汪”地在欢迎我。见到了金阿狗,甚是开心,聊开了童年趣事……万富泉家的砖场上停放着小推车,可以看出,老乡亲们劳动本色未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果然,湾里的菜地里有杜 琴(芝宪夫人)在盆田,“这块油菜地是你小娘舅给我种的。”南面的阿文在排山芋头,还边听耳机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小时候来摘大蒜叶的、舅公的自留田,黄花绿叶,茂盛着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东面的树林,本是我舅公舅婆、太舅公太舅婆等先辈安息的地方,2011年应政府之召迁至梅园西青龙公墓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再往东就是金家浜的上游河流了,淌过杜巷桥,流向南方至太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河水汩汩,思绪滚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宋 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摄影于2022年5月28日,2025.3.2.、3.11日配文于2025年3月12日</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家浜2022年5月28日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家浜2022年5月28日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家浜2025年3月11日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家浜2025年3月11日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金家浜中村西侧面朝西摄影</p><p class="ql-block">左起:宋邦、董之宪、杜琴娣、李亚文。 2025.3.1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邦(左)和陶志勤在金家浜中村陶志勤别墅里合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3.1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忆江南•童年外婆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宋邦</p><p class="ql-block"> 金浜绕,青树掩红霞。陶瓦砖墙榆木凳,甜瓜咸菜碧螺茶,萌表笑开牙。</p><p class="ql-block"> 童志趣,不忘外婆家。春伴公婆谈理想,夏随姨舅启风华,从此走天涯。</p><p class="ql-block"> (注:金浜,外婆家金家浜地址。)</p><p class="ql-block"> 本词曾刊登于2022年5月31日《晴晖诗联社诗汇》总第69期上</p> <p class="ql-block"> 编纂:宋 邦 [无锡李氏金家浜支三十四世凤章(祖根)长女月凤长子] 电话:13861784380</p><p class="ql-block"> 感谢无锡图书馆提供老谱等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谢各位李氏宗亲通力协作提供现代氏族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3月15日</span></p> <p class="ql-block">无锡图书馆:梁溪区太湖广场南钟书路1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