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永铸中华魂,一一纪念红军长征在贵州胜利90周年。

沙地萝卜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纪念馆: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总占地面积40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457平方米,展室面积6083平方米。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为纪念遵义会议而建立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于1955年10月开放。遵义会议纪念馆由遵义会议会址等十一个纪念场馆组成 ,1964年11月,毛泽东主席为纪念馆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1]。截至2022年,馆藏文物2048件/套,珍贵文物59件/套,年度观众总数1099557人。</p> <p class="ql-block">遵义红军警备区旧址:位于遵义市老城杨柳街中段,与遵义会议会址内的陈列馆隔街相对,原系国民党黔军副师长周吉善的公馆。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第一军团二师六团占领遵义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即决定成立遵义警备司令部,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兼任司令员,军委纵队(由突围转移初期的军委第一野战纵队、第二野战纵队合编)政治委员陈云兼任政治委员。遵义警备司令部驻遵义老城杨柳街黔军副师长周吉善的私宅。红军遵义警备司令部的成立,对确保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对以遵义为中心的苏区根据地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04年,遵义市人民政府拔专款按原样在遵义老城杨柳街中段修复遵义警备司令部旧址。遵义会议纪念馆复原陈列刘伯承、陈云住室,2005年1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北部大娄山山峰之间,距市区50公里,这里正处于遵义、桐梓两地的交界处,是川黔公路和铁路交通要道。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拨1576米,娄山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被称为黔北第一险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一群7、80岁的交通退休老人重走长征路,宏杨长征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娄山关战役:娄山关战役,是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两次战役。1935年,毛泽东和中央红军长征来到贵州遵义,红军先后于1月6日到1月22日2月24日到28日两次打响娄山关之战,余战直至3月5日,总共29天时间。第一次娄山关战斗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第二次娄山关战斗是毛泽东正确军事思想的胜利实践,是四渡赤水关键之战,是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转折。</p><p class="ql-block">忆秦娥·娄山关一一毛泽东</p><p class="ql-block">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这首词。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p> <p class="ql-block">山关红军战斗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北部大娄山山峰之间,距市区50公里,这里正处于遵义、桐梓两地的交界处,是川黔公路和铁路交通要道。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拨1576米,娄山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被称为黔北第一险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娄山关战斗遗址陈列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始建于2007年,2009年底完工并免费开放,2016年6月迁现址重建,2017年5月建成并免费开放,建筑面积6100㎡,景观5159㎡,展陈面积2028㎡,展线长度256m,采用下沉式建筑风格,分为地上景观和地下展厅。地下展厅分为娄山关简介、一战娄山关、鏖战娄山关、主战部队简史四个部分。馆内展品包括照片334张,实物513件,雕塑50个,艺术品1件,沙盘63.59㎡。通过大量背景图像作为照片、文字、展品的环衬,形成历史的时空长廊;用雕塑、场景、沙盘、电动图表、立体造型、壁饰景观增加视觉效果;照片、展品、文字、图表紧密结合,形成富有韵律的展陈设计整体;通过展陈与现代声光电技术的运用,将红色历史同艺术性相结合,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构建成一个革命传统教育与红色文化熏陶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遵义红军山烈士陵园:遵义的红军烈士陵园修建在市内小龙山上,与当年红军鏖战的红花岗、老鸦山遥遥相望,集中了建国后在遵义各处找到的红军遗骨,故又称红军山。整个陵园庄严肃穆,正面是在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时兴建的一座别具特色的纪念碑,碑上手书“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拾级而上,只见满山青松翠柏,一座巨大的红砂石墓茔掩映在万绿丛中,里面安葬着红三军团参谋长的骨灰。</p> <p class="ql-block">在群山环抱、松柏苍翠的遵义市凤凰山红军烈士陵园内,坐落着一冢“红军坟”,来这里缅怀先烈的人们,总要久久肃立在墓碑前,点燃香火,祈求身体健康,并表达对红军烈士的深切怀念。1990年,坟的左侧塑造了一尊女卫生员给一个骨瘦如柴的病童喂药的铜像,于是,这里又产生了另一种新的习俗,来这里凭吊先烈的人们,都会去摸一摸铜像的脚,意为这能为他们带来健康平安。20多年过去,铜像的脚竟然被摸得铮铮发亮。这座铜像的原型,就是长眠于“红军坟”中的烈士——被尊称为红军“菩萨”的卫生员龙思泉,而和“红军坟”一起长存的,还有那段感人的故事:红军卫生员龙思泉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遵义深溪思泉镇苟家花园的墙上叙述红军卫生员龙思泉为民牺牲的事迹:龙思泉,男,出生于广西,生年不详,龙思泉少时只读过几年书,由于受父亲的影响,自幼就对治病很感兴趣,随父亲学了不少医伤治病的办法。1929年,龙思泉参加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的百色起义,当了红军。由于他懂得一些医伤治病的技术,参军不久就在连队当了卫生员。后来调营部工作,担任卫生员组长,负责营部和3个连的卫生工作。1934年12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的红军,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到达贵州。1935年1月,红13团奉命进驻遵义后,2营卫生员龙思泉整天忙碌着为全营进行防病治病工作,同时还给群众治病,他既懂西医,也会用中草药和民间土办法给人治病。</p><p class="ql-block"> 一天中午,一位中年农民来到2营卫生所,见龙思泉刚忙完一阵时,便双膝跪下,两手合掌说:“红军先生请到我家去给我父亲看看病,救我父亲一命吧。”原来这位农民是松木岭人,一家五口全靠他父子劳动生产。他父亲突然生病,高烧不退,因此请红军医生救他父亲的命。松木岭离营地近20里路,龙思泉向营领导汇报请假,经批准后带着红十字包随着这位农民前往。到了他家立即给病人检查治疗,病人吃了药安静睡了一会儿,出汗后病情减轻。腊月的天,日短夜长,龙思泉当夜住下,对病人继续进行治疗护理。这件好事很快就传遍全村和邻近地区,人们说:住在遵义的红军,昨天半夜来到村里,给病人治病,一副药刚吃下肚,病就好了一半,是“神医”带来了“神药”。天一亮在门外一块小小的晒谷场上挤满了人群,有的是来看热闹的,有的是来求医求药的。龙思泉一面向来人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和红军的纪律,一面给来求医的群众治病。原来准备下午回部队的,但来求医的群众不断,故又住了一夜。第三天,病人情况大有好转,龙思泉留下了药,告知注意事项,早饭后方才离开这个山村。热情的群众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看见遵义时才返回。龙思泉快到部队驻地时感到有点异常,怎么看不见自己部队的人呢?是搬房子了?他加快步伐来到房东的家,房东热情地接待他,告知他:你们红军昨天天亮前就开走了,你的长官临走时留下话,要你迅速赶部队去。龙思泉听了房东的话心里有些着急,茶水也顾不上喝,赶紧向房东告别,背起红十字包,依照房东讲的部队所走的方向迅速赶路。突然间,右前方树林里发出叫喊声,一阵枪声响彻整座山川,地主武装的三颗子弹打穿了龙思泉的胸膛,龙思泉倒在路边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热情相送的那几位老乡听到前面的枪声,立即来到出事现场,只见鲜红的血染红了大片土地,“神医”牺牲了。远处山沟里,20多个地主武装分子正在慌忙逃窜。附近村庄的群众听到枪声后,也都拥到松林坡来,出事的路前路后,山坡上下挤满了人群。人们选择了向阳干燥处,将这位大伙儿尊敬的红军卫生员埋在路旁的山坡前。随后他们共同商定要给这位红军战士立块石碑,刻什么字?又不知姓名,是何处人士。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在石碑上刻上“红军坟”三个字竖立在墓前,过往行人老远就可以看清。这件事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不仅在遵义,而且在黔北各县,以至云南、四川,人们争相传颂:遵义有座“红军坟”,埋的是红军的一位“神医”,生前给贫苦老百姓治病,病人只要吃了他的药立即见效,百病皆除。从此以后,每天到这里来烧香求保佑的人越来越多。</p> <p class="ql-block">桐梓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在桐梓陈列馆位于桐梓县海校街道武胜路48号。1935年,红军长征两次转战桐梓,红一军团直属队及保卫局驻扎于县城周西成公馆内。2018年8月,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在“桐梓红一军团直属队及保卫局驻地旧址”进行《红军长征在桐梓陈列馆》陈列展览,同年11月列为遵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目前正在申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桐梓海军学院陈列馆: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海校街道文笔路,海军学校陈列馆共有3层,砖木结构,有阁楼、耳楼,颇为壮观。经过文保单位修缮过后,一层为复原厅,二层为历史陈列厅,三层为邓兆祥专题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传承红军精神,将革命进行到底</p> <p class="ql-block">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丙安古镇 :位于赤水市中南部,丙安古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距赤水市区25公里。这里古色古香,红色文化彰显,是红军四渡赤水的首渡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地之一,以丙安古镇为中心的丙安风景名胜区是赤水八大景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炳安古镇红军渡口:古镇建在赤水河畔陡峭险峻的岩石上,背靠青山,三面环水。游客进入古镇,通常是通过铁索桥。古镇的悬索桥很特别,索式板桥桥面。桥北岸有一块石碑。丙安红军渡口。当年,红军长征第一方面军红二师跨过赤水河,在这里北部拉开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帷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