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央视一台黄金档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六姊妹》昨天晚上播完了。在老家和母亲一起看完了这部电视剧。热评如潮,五花八门。今晚看到了一篇不错的评论,它的标题就很独特。“《六姊妹》中,偏心眼的妈妈,实心眼的老大,藏心眼的老二,多心眼的老三,冷心眼的老四,没心眼的老五,坏心眼的老六。”我认为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评论,概括的非常形象。</p> <p class="ql-block"> 整部剧中,大姐家丽在父亲去世后,担当起了照顾奶奶和妹妹们的责任,发挥着“长女如母”的作用。而作为母亲的何美心,似乎在活“自我”一样。在奶奶去世后,她的偏心越来越明显。对老大的不满,对老六的偏心,一集比一集明显。在那场大雨,到老六率领人来砸厨房把老大两口子赶出家门时暴露的淋漓尽致。尽管何美心没有直接出面,但老六的所作所为都在母亲的支持下实施的。这是整部剧中最扎心的一幕。</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是常态,姊妹之间在小时候相亲相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年龄的增大,个性的差异,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和人生追求。作为父母在养活教育的同时,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成长的启蒙,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人生的基础。何美心那样的偏心和自私,在那个年代我成长的环境中不常见。这个电视剧跨度大,演了我们这代人和爷爷奶奶及父母辈这几代人的人生,它的重点还是突出了现在的家庭矛盾。</p> <p class="ql-block"> 家里姊妹多的人家,以及我们这代人,对这部剧还是很有感同身受。老六是六姊妹中最小的,受其父母和姐姐们的关爱最多,可是她的心机和不懂得感恩的行为,演员表演的淋漓尽致。而她的母亲没有感到愧疚还成了始作俑者和帮手,这样的家庭还能其乐融融,纯粹是编剧在一厢情愿。尤其最后老六的白血病骨髓配型,又偏偏是她伤害最大的大姐可以配。手术成功,一大家人又欢欢喜喜大团聚,六女相亲相爱的围在母亲身边,全剧终。怪不得观众不买账,骂声一片,生活中的人都明白其中的原因。影视来源于生活,编剧不能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构思而偏离太大。</p> <p class="ql-block"> 家丽的实心眼,是整部剧中刻画的最成功的。她是一心一意为这个家尽心尽力的人。照顾奶奶照顾妹妹们,和丈夫任劳任怨。她的善良和实在,老天赐给了她一个好丈夫,支持她,帮助她,她才能成为那个观众喜欢认可的模范大姐。她父亲去世早,从小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六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她母亲说和她不亲。作为一个母亲不弥补这份亏欠,还觉得理所当然,把对老大的关爱全部给了老小变成了溺爱。任何事情都有因果效应,最后老六对母亲的所作所为,是这个母亲得到的果。</p> <p class="ql-block"> 在伺候年老的奶奶和母亲上,家丽做得很好。她有担当,心胸开阔,不计较老六的刻薄多计,血浓于水的亲情一直在她的心中彰显。我们姊妹四人,说母亲一碗水端平难。母亲总是照顾最弱的子女,这是每个母亲的共同点,但是,不能太偏心。</p> <p class="ql-block"> 我作为家中的长女,身有体会。大弟弟一岁和姥姥姥爷生活,六岁上学时才回到家里,母亲没有边缘他,反而再不断弥补这份愧欠。父母随着年龄的苍老,他们的思想固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近臭远香的现象,父母辈发挥的淋漓尽致。近距离照顾会放大缺点(如疲惫时的黑脸,偶尔时的烦躁),而远方子女的“滤镜”永远美好。刘美心嫌弃家丽抠搜,不给她吃肉,清汤寡水的饭没胃口,被老六一挑拨,更加看不惯家丽。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愧疚转移”机制:父母对长期照顾者发火,本质是把对衰老的恐惧,投射成对子女的挑剔。 这个现象我也有体会。父亲的脾气一直很好,前年重病死里逃生后,我发觉父亲的脾气开始变得有时烦躁,我过多的关照让他很烦。看来本质上是对衰老的恐惧,对死亡的可怕。还有就是谁照顾父母持续的好,在父母心中会变成“应该”,其他的孩子偶尔的好,父母就会念念不忘,这是 “情感通货膨胀”。明白了这些人性中的道理,我们做子女的也就不要和父母计较,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越来越少,尽量不去和父母争辩,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起居。姊妹之间团结起来,友好相处。兄弟姐妹是父母留给我们的最大的财富,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牢记,兄弟姐妹是一家人。父母半生缘,姊妹一世情。</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三月第一天,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愿抬头所见,皆是美好;幸福顺意,鸿运当头!春天珊珊而来,我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