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华 张国焘有前科毛泽东为何还争取他(三)

海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名:海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1374514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辑制作:海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立华大校授权转载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按照毛主席的要求,彭德怀与张国焘联系去会宁会见。张国焘不要彭德怀去会宁,他和朱德10月23日要到打拉池,徐向前、陈昌浩亦率部前来见面。毛主席又致电彭德怀转朱德、张国焘,[12]要求会谈时请首先注意宁夏战役的准备与部署问题,并以商定结果见告。谈后,朱德、张国焘表示“完全同意彭德怀提出的战役计划要旨”。[13]当天就上报毛主席,第二天毛主席回电同意,[14]强调指出,我处南北两敌之间,非击破南敌无法向北,因此目前先决问题是如何停止南敌。期间还反复强调:第一步的重点是击破南敌,南敌受严重打击停止前进后,才能进入北面为重点的第二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按理,已经反复协商形成共识,又反复强调划重点,应当不会有大问题了。但恰恰就在这个关节点上,出现了颠覆性问题。最后功亏一篑,导致精心策划的宁夏战役落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根据彭德怀回忆:[15]张国焘到打拉池后,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和政委陈昌浩第三天还未见到,他到张国焘处质问:徐、陈为什么还未见到?张说:“已令徐、陈率四方面军主力及一方面军之五军团从兰州附近渡过黄河北岸,向武威(凉州)前进了。”而且下达命令时,也是他电告彭德怀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0月25日凌晨,在第三十军在靖远渡河成功后,张国焘发出与朱德、彭德怀联名电报,要求九军、三十一军尾随三十军后渡河,尔后五、四军继续渡河。四方面军总部也跟着过河了。主力都过河后南敌怎么打?南敌不能停住宁夏怎么打?而且,张国焘把电报发出后才给彭德怀看,彭德怀气愤地向毛主席报告:这是强加于人的恶劣手段,建议“以后联名电报作为无效”。[16]</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0月26日,毛主席给彭德怀电报提醒说:“国焘有出凉州不愿出宁夏之意,望注意。”[17]出凉州与出宁夏方向完全不同,如果让张国焘继续指挥下去,无法贯彻中央战略意图。于是在10月28日,军委任命彭德怀为前敌总指挥兼政治委员,刘刘伯承为参谋长,这是在红军总部下面,又设置了一个统一指挥红军作战的前指,制约张国焘胡作非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陈昌浩回忆说:我们渡河后,中间接到毛主席电报:“河西只要一个军、指挥部带两个军仍过河东准备夹击敌人”。这时三十一军、四军正向打拉池前进,毛(毛炳文)部先头已抵靖远,事实上已不好东返。我们率三军渡河虽得总部命令,可是违反军委意图的。国焘同志命令三个军甚至全部渡河,无疑的是执行自己一贯退却计划,而不是真正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如果不是敌情地理限制,三十一军、四军均已渡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方面军已经渡河3个军,还有两个军被敌人隔断在河东。蒋介石以为红军大部西渡,东岸所剩不多,命令胡宗南由南向北大举进攻。胡宗南先头部队向海原、打拉池之间急进,左右两翼均向靖远前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敌人轻我锐进之时,也是我们打胜仗停止南敌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9日,彭德怀提出海打战役计划,要求3个方面军主力协同作战,一方面军6个师集结于打拉池以西,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在打拉池以东,从东西两面侧击北进之敌,四方面军四、五军及二方面军部队保障我突击集团左右两翼安全,在海原、打拉池以南消灭胡宗南1至2个师,以停止南敌。</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应当是宁夏战役能不能实现的最后希望了,中央军委立即批准了海打战役计划,通令全军坚决贯彻执行。[18]特别强调:“打拉池、西安州为我军尔后宁夏战役之屏障,万不可失,深望注意。”[1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主席、周恩来还专门给朱德、张国焘发电强调:“目前方针,先打胡敌,后攻宁夏,否则攻宁不可能。请二兄握住此中心关键而领导之。除九军、三十军已经过河外,其余一、二方面军全部,四方面军之三个军(此时不知张国焘已经令五军过河了,河东还有两个军),统照德怀二十九日部署使用,一战而胜,则全局转入佳境矣。”[2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是,就在30日下达战役计划当天,张国焘又一次破坏计划,命令四方面军四军、三十一军撤到贺家集、同心城,使一方面军部队完全暴露在敌人面前,海打以南歼敌计划落空,宁夏马鸿宾部还乘机从侧后攻击,在我歼其两个团俘虏千余人后才退去,我不得不向东转移。接着,彭德怀又与张国焘商量,在海打大道以北,海原和同心城之间,布置伏击歼灭王均部,张国焘又是口头上表示同意,却令四军东撤,伏击计划又一次被破坏。[2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打南和海打北,两次对敌设伏落空,使国民党军顺利进至靖远、打拉池等地,打通了增援宁夏的道路,隔断了红军主力与西渡黄河部队的联系,夺取宁夏的战略计划被迫中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张国焘,党中央毛主席尽管有预感和预防,但主要领导者如此口是心非,如此没有底线的多次拆台和破坏,还是超出预想,防不胜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年后,彭德怀元帅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依然痛心疾首。他气愤地说:如果没有张国焘这个反革命破坏,红军是可能完全控制西北地区的。我们对抗日战争的领导地位就要优越得多。[2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先是静会战役落空,再是海打战役落空,最后导致精心策划的夺取宁夏战略计划落空,局势一下子大变。国民党军乘胜迫进,我们不得不放弃豫旺以西大块土地。如果打不退敌人,站不住脚,甚至“将被迫放弃陕北,东渡黄河”[23]。胜败就在转瞬间啊,如何才能挽救危局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节就讲到这里,下一节再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来源:观察者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综述 大事记 表册》,解放军出版社2016年版,第303-304页。</p><p class="ql-block">[2]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0页。</p><p class="ql-block">[3]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3-1184页。</p><p class="ql-block">[4]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西安事变历史资料汇编•电文(上)》第一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82页。</p><p class="ql-block">[5]张迪杰主编:《毛泽东全集》第9卷,润东出版社2013年版,第182页</p><p class="ql-block">[6]张迪杰主编:《毛泽东全集》第9卷,润东出版社2013年版,第195页</p><p class="ql-block">[7]陈赓传编写组:《陈赓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8]张迪杰主编:《毛泽东全集》第9卷,润东出版社2013年版,第201页</p><p class="ql-block">[9]张迪杰主编:《毛泽东全集》第9卷,润东出版社2013年版,第192页。</p><p class="ql-block">[10]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西安事变历史资料汇编•电文(上)》第一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89页。</p><p class="ql-block">[11]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西安事变历史资料汇编•回忆录(上)》第五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8页。</p><p class="ql-block">[12]张迪杰主编:《毛泽东全集》第9卷,润东出版社2013年版,第216页。</p><p class="ql-block">[13]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1194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张迪杰主编:《毛泽东全集》第9卷,润东出版社2013年版,第220-221页。</p><p class="ql-block">[15]《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6页。</p><p class="ql-block">[16]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0页。</p><p class="ql-block">[1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毛泽东年谱》第一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602页。</p><p class="ql-block">[1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毛泽东年谱》第一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606页。</p><p class="ql-block">[1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著:《中国共产党编年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6年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24年版,第244页。</p><p class="ql-block">[20]《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38页。</p><p class="ql-block">[21]《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6-217页。</p><p class="ql-block">[22]《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7-218页。</p><p class="ql-block">[23]《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7页。</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