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lyq 15645979</p> <p class="ql-block"> 春风吹拂江水清,</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镇川灵。</p><p class="ql-block"> 古韵今风交织处, </p><p class="ql-block"> 独行赏景心自宁。</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的一天,路过四川乐山,欲瞻仰乐山大佛,于当晚迫不及待地从乌尤码头登上了夜游三江的游船。船儿缓缓驰离码头,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留下一道温柔的痕迹。慢慢地,痕迹消失,月光如瀑,倾泻而下,将江面映照得如同镜面一般,在镜面的尽头,只见乐山大佛依山而凿,巍然矗立,仿佛是从古老的传说中走出的巨人。大佛的面容在月光下显得尤为庄严肃穆,那微微上扬的嘴角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淡然,眼晴微闭,似在沉思着宇宙的奥秘,又仿佛在注视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他静静地坐在那里,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保持着那份坚韧和挚着。他的神韵仿佛已经超越了物质的界限,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成为了一种永恒的存在……我深深地感谢这次的江上游览,可毕竟是远观,没能看清大佛的容颜和细微之处,有些遗憾。</p> <p class="ql-block"> 去年二月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专程去乐山再瞻大佛,弥补了早年憾事,禅音袅袅飘心间。从乐山大佛景区北门进入,我直接踏上480米的凌云山古拜佛道。此道有333级台阶,民间寓意“升!升!升!”,为连升三级之意,可谓吉祥路。这333步,不仅是通向佛光的天梯,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左侧,壁立千仞,仿佛时间的壁垒,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浮雕之上,人物栩栩如生,或低眉沉思,或抬头仰望,仿佛在述说着那遥远的禅意。名人题词,字迹遒劲,或抒发胸臆,或寄情山水,每一笔每一刻都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与敬仰。右侧悬崖下方,江水滔滔,奔流不息。这333步,每一步都充满了禅意和诗意。我感受着脚下的石板,聆听着风中的呢喃,心中充满了宁静与平和,这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场心灵的修行。</p> <p class="ql-block"> 此时,我不禁想起一千多年前的海通法师:他12岁出家,师从高僧慧净,24岁离师游历天下,最终来到乐山的凌云山上,结草为庐修行。山下是大渡河、岷江和青衣江三江汇流之处,江水如野马奔腾,汹涌不羁,常使船毁人亡,人们望江兴叹,无可奈何。海通痛心无比,日夜观察沉思,终于提出了“以此山淙流激湍,峭壁千仞,谓石可改而下,江或积而平”之法,即在山岩上临江凿一座人世间最大的弥勒佛像,万世千载面对三江。开山过程中,让巨石坠落江中叠积,安澜镇涛,使水路平缓,佑众生平安。这一奇思妙想得到了远近能工巧匠们的响应,争先恐后云集到凌云山,共同参与乐山大佛的建造,海通法师因此被誉为乐山大佛的筹划建造者。</p> <p class="ql-block"> 上完333级台阶,也就是走完480米的古拜佛道,来到凌云山山顶,丹墙碧瓦的凌云寺进入眼帘。凌云寺九峰环抱,寺宇辉煌,因大佛所在,故又被称为大佛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金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绿树掩映。凌云寺藏金搂下有“海师堂”,塑有大佛的主要建造者海通法师、章仇兼琼和韦皋的全身像。大佛始建于唐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90年,这三人是大佛建造三代人中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大佛右侧,隔铁栅栏向下鸟瞰,可见大佛依山面江,头在山顶,足在山麓,俯视滔滔江水。巨佛膝部以下形成凹字形,若江水上涨冲入凹部,水势必受挫,回流而出,即可缓和水流,加之凿山垫江之石已使水路平缓了许多,避免了江水毁船亡人;佛像亦可壮人胆气,象征慈航普度之精神。佛顶与山齐,高71来,肩宽28米,目长、嘴宽均3.3米,鼻和眉皆长5.6米,颈高3米,耳中深如山洞,头顶之宽广,可筵开8桌,手指长8.3米,从膝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可围坐百余人,为世界最大之石刻佛像,因而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其高大雄伟,由此可见。</p> <p class="ql-block"> 我知道,在佛教文化中,耳朵象征着智慧和慈悲,耳洞代表着佛菩萨能够聆听众生的声音和愿望,无论痛苦还是喜乐,都给予指引和慰藉,以慈悲为怀,点化众生向善。乐山大佛的耳朵作为佛像的一部分,承载着这样的象征意义。大佛的耳朵竖直朝向两侧,与佛像整体形象协调,每只耳朵长达7米,是乐山大佛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使得大佛更加生动和逼真。大佛顶部有发髻1021个,由18层螺髻组成,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衣领和衣纹皱折处也有排水沟,正胸左侧水沟与右臂后侧排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连……这些水沟与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系统,防止了雨水对大佛的侵蚀,这是乐山大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持完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1996年12月,乐山大佛与峨眉山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59项世界遗产中仅有的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一,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 沿着大佛左侧蜿蜒曲折的凌云栈道,我扶栏而下,沿途远眺三江,风光无限,心旷神怡。每一步都仿佛踏入了历史的深处,感受着岁月的沉淀。栈道临江一侧树木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为这古老的路径增添了几分宁静,一个多小时后,我来到了大佛脚下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此图选自网络,致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里,仰望大佛,见大佛的眼睛深邃而明亮,不含一丝杂质,它们仿佛能洞察世界万物的本质,直击人心的深处。在大佛的注视下,我感到的不仅是敬畏,更是一种心灵的宁静与慰藉。大佛的脚下、平台之上,是虔诚的跪拜者,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的身着朴素的衣裳,有的穿着华丽的服饰,但无论身份如何,他们都在这里表达着对佛的敬仰。他们低头叩拜,双手合十,默默地祈祷着,希望大佛能够保佑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平安、健康、幸福。大佛的嘴角上扬,露出一丝慈祥的微笑。这微笑不是世俗的媚笑,而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涌出的慈悲与关爱,它仿佛在告诉我们,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它都会以一颗慈悲的心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 大佛的体型巨大,其雄伟的姿态令人震撼,但其所展现的并非是对弱小生命的漠视或压制,相反,它低垂的眼睑,仿佛在注视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生命。无论是微小的昆虫,还是江中的鱼儿,亦或是脚下朝拜的人们,大佛都以同样的目光,给予其平等的尊重与关怀。大佛的雕刻也体现了对生命大小的尊重。无论是大佛的面容、身体,还是衣纹、饰品,每一处都精心地雕刻,细致入微。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正是对每一个生命存在的尊重与珍视。大佛的眼中,没有生物与人类的区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生命的平等与尊重。它用自己的存在,告诉人们,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都应该被珍视和尊重……乐山大佛不仅是一尊雄伟的佛像,更是一个对生命充满尊重与平等的象征。在欣赏乐山大佛雄伟和壮观的同时,我不由自主地去感受它内心深处的慈悲……</p><p class="ql-block"> 大佛静谧观世变,</p><p class="ql-block"> 流年轻抹净尘烟。</p><p class="ql-block"> 江水潺潺映古月,</p><p class="ql-block"> 世间百态皆是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日于重庆两江新区恒大华府小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