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新年韵】泉州元霄上元圆

老范

<p class="ql-block">昵称:老范</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834879</p> <p class="ql-block">  闽南人过春节的习俗让我念念难忘,十多年来我在闽南这片土地上,深受当地民俗文化的熏陶,特别是泉州的美食更令人啧啧回味。在泉州度过的几个春节,让我体验到了闽南别具一格的节日热烈。泉州的春节“盛宴”,从上一年的腊月便拉开了帷幕,直至元宵节后方才落幕,正如泉州人常说:“上元小年兜”。元宵节时,古城街头巷尾便响起了“叮叮咚咚”的敲击声,家家户户开始精心制作“上元圆”,将春节民俗的最后一个高潮推向天花板,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中国有“北元宵,南汤圆”之说,而泉州却独树一帜,泉州的元宵通是“摇”出来的,汤圆是“包”出来的。泉州的“上元圆”则别具一格,其馅料和制作方法与其他地方的元宵有所不同。泉州人吃上元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传统制法的上元圆技艺独特,制作过程共需8道工序,其中敲馅和滚皮最为关键,若想保持最原始的古早味,这两道工序都必须手工完成。上元圆的馅料丰富多样,除了常见的花生、芝麻,还加入了葱头、熟猪油、金橘泥、冬瓜糖等独特成分,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p> <p class="ql-block">  泉州上元圆的制作过程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由内而外,层层递进。首先,将作为内核的馅料放入特制模具中,用铁锤使劲敲击,直至压实,推出一颗紧实、滚圆的圆馅。随后,将这颗圆馅放入装着糯米粉的盆或筐内不断翻滚,不断打湿,重复十多次后,它便自个儿滚成了浑然天成的圆。煮上元圆时,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大火煮至浮起后要及时转小火,否则持续大火会将上元圆煮裂。</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吃上元圆,在泉州象征着团团圆圆、吉祥美满。惯常的一碗五粒圆子,则寓意着五福临门。水磨粉制成的外皮富有嚼劲,吃起来也不粘牙。内馅散发着花生和芝麻的淡淡香气,一口咬下,甜意沁人心脾,煮出来的汤也暖暖的,令人回味无穷。如今,品尝上元圆这种美味甜食已不再局限于元宵节,它早已融入泉州人的日常生活,成为早餐、夜宵的常客,每逢亲友到来也常以之待客。圆圆滚滚、洁白如玉的外表,承载着无数泉州人的美好童年记忆。</p> <p class="ql-block">  在泉州,最负盛名的元宵圆店当属中山中路泮宫牌坊对面的海丝金凤,其制作手艺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林家先祖挑着担子在泮宫附近售卖甜点,传承到第三代传人林金鱼手中,终于有了自己的店铺和名称。此外,西街的白雪元宵圆、彩凤元宵圆,六灌路的美心真味厅等也备受青睐,吸引着泉州本地的老老少少和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不少海外侨胞回到泉州也要专程吃上一碗。泉州的上元圆不仅是民俗的传承,更寄托着浓浓的乡愁,连我这个新泉州人也深深融入了闽南特色的元宵上元圆之中。</p> <p class="ql-block">  乙已蛇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拍摄的新春新媒体节目《非遗中国年 就在泉州过》以扎进人间烟火的视角走进“世遗泉州”,沉浸式追寻传统年味、感受非遗魅力,以泉州春节的年味为窗口,亮出“世遗泉州”焕发出的文化生机与发展活力,以传统的美食为载体,向全球观众展示了泉州传统年味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