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临帖之乐 与君共享</p><p class="ql-block">学书法大都是从临帖开始的。为什么要临帖?因为一开始老师就训导:老老实实临帖!听话的我就一直临、临、临。我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临帖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其实我也曾经感到很辛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己很难看到进展,遥遥无期。因此,总有人既想写好字又想绕过临帖,找一条捷径,这样的想法很正常。</p><p class="ql-block">那么,到底有没有捷径?能不能绕过临帖?</p><p class="ql-block">这就首先要搞清楚文字的来由。《说文解字》中说: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也就是说,起初的“文”,就是象形;后来象形的“文”远远不够用了,继而产生了形声、会意、指事、假借、转注,这样出来的就是“字”。“字”的本意是生育,也就是衍生出来的东西。“文”的象形和“字”的五法,合而为“六书”,这就是汉字的造字之法。六法齐备,汉字就有了无限扩展的可能性。所以说,汉字的诞生,就是伴随着“法”而来的。</p><p class="ql-block">文字既成,还有个如何写才能准确地表达信息、才容易被人认识、才美观的问题。尤其是毛笔出现后,由于毛笔的可塑性,在书写过程中,就产生了很多方法,首先是执笔法,如五指法、三指法、撮管法等;还有行笔法,如藏锋、露锋、中锋、侧锋等,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得同一个字却能写出不同的风格,呈现不同的美。另外,字形的结构也有了多种变化,同样一个字,如何写才能显得稳当,和谐,耐看,有了间架结构法。还有什么章法、墨法等等,这些“法”的形成,是无数书法家长期的积累过程。学习书法,就是要掌握这些法,惟此,才能写出好看的字。</p><p class="ql-block">关于书写之“法”,古人有很多所谓“秘传”,有的还贴上什么“千古不易”的神秘标签。那么,能不能遍搜古人的“秘传”,得醍醐灌顶之妙,而绕过临帖之苦呢?</p><p class="ql-block">其实所谓的“秘传”之法,多类似于“江湖秘笈”,要没简单得不像话,要没抽象得不知所云。比如禇遂良说的“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印印泥”等等,这些表述,不要说作为书法的门外汉不明就里,就是长期练书法的人,也常被搞得云里雾里,难解其意。又如欧阳询所说的“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形枯;复不可肥,肥即质浊”,还有像什么“点如高峰之坠石,钩似长空之初月,横若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之类,指东说西,似是而非,完全不具备实操性。靠这些“秘传之法”,是不可能写好字的。可行的学书之“法”,还是得通过临帖,在模仿古人墨迹的过程中去寻觅。</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有多少文字被战火焚毁,被时间的尘埃湮没。能留存下来的古人法帖,既是偶然的侥幸,也有其必然性,那一定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标准,凝聚了一代一代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我们一方面痛心于太多的珍宝没能留存下来,像魏晋时的书法名家,往往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地出现,如卫觊、卫夫人为代表的卫氏家族的墨迹,对王羲之产生过影响的郗氏家族的墨迹,以谢安为代表的谢氏家族的墨迹等等,都已无存于世;另一方面,又庆幸还是留下了不少宝帖。虽然王羲之存世的法帖已无一真迹,但大多还是有据可考的摹刻高仿本,是可做学习的范本的。其他如《祭侄文稿》、《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等,虽然有的在真伪上还有争议,但那是考据家的事,对于学书者而言,这些法帖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毕竟经过太多的古今大家掌眼,是值得信赖的。</p><p class="ql-block">临帖,不是机械的照猫画虎,而是在搭建自己的书法基因库,形成自己的书法语言体系,也是通过起、行、转、收,按、提、折、勾的摹写过程,感受古人的气息,通过布白、穿插、迎让、映带的模仿,形成肌肉记忆,构建高雅的审美观。</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学习书法还兼有健身之效,究竟有没有依据?近年来神经学方面的研究,支持了这种说法。大量的神经美学实验性研究证实,书法临帖既是一种学习的手段,也是神经机能的训练过程。</p> <p class="ql-block">▲人脑对肌肉的控制,是可以训练的。根据研究,书法运笔需要 0.1-0.3 毫米的精准控制,持续临帖训练可增强初级运动皮层(M1 区)与基底节的神经连接效率,从而有效提升小脑对肌肉的微调能力。研究显示,书法练习者书写时前运动皮层活跃度较常人提升 23%。</p><p class="ql-block">▲大脑中的顶叶角回区域,即空间处理中枢,是人的视觉性语言中枢,即阅读中枢,负责理解看到的文字和符号。能将视觉信息转化为语言信息,在阅读、书写、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参与语言的语义处理和词汇检索,帮助人们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进行语言的组织与表达。研究显示,临帖时对汉字结构的解析会激活顶叶角回区域,使该区域灰质密度增加,还可增强海马旁回对几何特征的编码能力,从而构建空间地图,实现空间导航。</p><p class="ql-block">▲θ 波同步,指大脑中 θ 波频率的脑电波在不同区域或不同个体之间达到协调一致的状态。临帖创作时,左脑的语言逻辑功能与右脑的空间想象功能呈现高频 θ 波同步,会促进放松、平静等积极情绪的产生,同时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升左右脑信息整合效率。</p><p class="ql-block">▲临帖创作过程中的计划 - 执行 - 监控循环,会激活背外侧前额叶(dlPFC),增强认知灵活性。背外侧前额叶(dlPFC)位于大脑额叶的背外侧部分,在额头上方及侧面,负责暂时存储和处理信息,并能帮助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重要信息上,过滤无关干扰。还可以控制情绪反应,帮助人们在面对压力或刺激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愤怒等。书法临帖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的发生。</p><p class="ql-block">▲皮质醇(cortisol)是一种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抑制免疫的作用。在应激状态下,可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减少炎症和免疫反应对身体的损害。但长期处于高皮质醇水平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使身体抵抗力下降。专注临帖书写时,皮质醇水平会下降 41%,同时前扣带回皮层(ACC)对杏仁核的抑制增强,形成类似正念冥想的心境平复效果,有助于缓解焦虑等负面情绪。</p><p class="ql-block">▲默认模式网络(DMN)是指人脑在静息状态下,存在较强自发性活动的一组脑区所构成的网络。默认模式网络的异常活动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有关,如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研究证实:当临摹如《兰亭序》、《祭侄文稿》等经典名帖时,大脑会切换至 DMN,将杂乱思绪整理成有序的神经连接,使大脑进入一种类似 “重启” 的状态,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和进行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从神经美学领域研究书法的信息很多,也很专业,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我摘取了其中几项,并参阅了大量资料,努力表述得非专业一点。但仅就这非专业的一知半解,就足以让我们对临帖和书法学习有新的认知了。的确,临帖既是学习书法的入门之道:只有通过临帖才能进入正确的学书路径;临帖又贯穿于整个书法学习的过程中:个人的艺术风格、作品的文化气息,是通过长期的临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而形成的。至于临帖能一定程度上训练脑神经、有益健康、延缓衰老,我们就把它权当意外的红利好了。对于有志于书法学习的人而言,大可不必把临帖当成“苦练”的过程,如果这样,就总想着“苦尽甘来”,总想尽快结束临帖的过程。而是要把临帖当作与古人对话、交流的过程,是享受的过程,这才合了圣人之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p><p class="ql-block">临帖之乐,可否与君共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