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印象—我的候鸟生活感知和体验之一

肖如强

<p class="ql-block">琼海市,别称琼东,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海南省东部海岸。它地处海南岛中部,万泉河中下游地带,是海南省直管的县级市。2025年2月18日,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推文,标题为《厉害了!海南获批“世界长寿岛”,琼海获评“世界长寿市”!》,“有图有真相”,陈述与论证也较为严谨。进一步查询联合国老龄所这个机构,发现它是联合国在老龄方面的常设机构,肩负着六个方面的使命和职责。确认消息属实后,以候鸟老人关心的海南过冬及健康长寿为主题,将目光聚焦于吃穿住行的感悟和体验,从历史、当下和未来三个层面来介绍、描绘一下琼海这座烟火味浓厚的魅力城市。</p> <p class="ql-block">琼海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建县之时。唐代时,这里被称为“琼州”,是海南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代,琼州改名为琼海,成为海南岛的行政中心之一。1950年4月27日,琼东、乐会县解放,归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管辖。1958年12月,琼东、乐会、万宁三县合并为琼海县。1992年11月,琼海市成立,治所设在嘉积镇(早年称作加积镇)。琼海的历史变迁,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而嘉积镇则是这幅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之前曾来过琼海几次,除了知道这里是红色娘子军的故乡、举世瞩目的“博鳌亚洲论坛”所在地,对这座城市其他方面了解甚少。2023年12月底,以候鸟身份来到琼海过冬长住。初来乍到,待吃住条件基本安顿下来后,便迫不及待地到城市最繁华的中心市场一带转悠。误打误撞进入了骑楼老街,两旁是两三层南洋风格的小洋楼,散发着浓浓的异国风情(后来了解到,琼海有华侨55万人,海南省有名的侨乡),印象最深的是老街两边店铺林立,路旁停满了摩托车,一个充满活力的市井世界呈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从万泉河岸马路旁耸立的一处“嘉积新纪元”门坊,找到了溪仔古街。这是一条宽约二三米、长近300米的石板街道,自西而东地势渐高,形成斜坡。经过百年风雨冲刷,无数脚步的踩踏,石板被磨得光溜溜的。漫步在这条古街上,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年代。溪仔古街最早形成于明初,与嘉积形成集市大体同步,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是嘉积镇形成的摇篮,也是嘉积镇发展成为繁华商埠的发祥地。据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5年)立的“西关庙碑”碑文记载:“西江码头,水陆交壤之所,商船驻足之地,人康物阜,货殖财丰”,由此可见,西江码头和溪仔古街的形成,是嘉(加)积之所以繁华热闹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嘉积水路交通发达,是琼崖东部的水路交通枢纽。凭借万泉河的舟楫,南来北往的商船、商人、挑货郎等均到此做生意,昔日的西江码头(今称溪仔码头)成为东部的贸易集散地,是琼(东)、乐(会)、定(安)、万(宁)、陵(水)、崖(州)货物集散地及转运点。从海口及内地运来的布匹、洋纱、洋货、盐、鱼、煤油、陶瓷器等,从山里运出的槟榔、椰子、木材、猪、牛、红藤、蜜糖及山货等,都在这里汇聚。溪仔古街于清朝嘉庆年间由商家会馆主持,把原土路铺砌成了石板路。现在老街的古建筑虽然不多,但石板路依然保存完好。据说此地因最靠近河边客人较多,开了好几间的食店,最多的还是木材店。今年重走这条古街,看到路边立的牌匾上有资料记载,溪仔古街上有益隆、会兴、儒电、昌琼、福和等木材店;铺仔(店铺)有如五爹的饭店,龙门婆南盆姩的东道,大録的甘蔗鸡屎藤粿仔汤,可强的姜糖花生饼,明辉的笛子唢呐鱼钩。这些店铺的存在,见证了溪仔古街曾经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溪仔古街的繁荣,离不开那些挑担搬运的苦力劳动者。据一位老人回忆:“溪仔街的人们以前都是挑担搬运为生,为老板挑米、挑猪、挑盐啥都干,因为码头的繁荣,挑夫工作虽然苦些累些,但生活过得还不错。我很小就跟父亲挑担讨生活了,从码头挑货物到十三行(十三条街)去,要挑上约1公里远。”由此可以想象,当年盐商、茶商、渔民通过水路把货物装船运到此处,搬运人员在码头从船上把货物搬上岸,然后挑担或推车,把货物搬送到市镇上买卖或仓库储存,再转运到琼海市镇上的场景应该是人流货流涌动,挑夫、车夫、轿夫、马夫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这不仅记录了溪仔古街曾经的繁荣,也由此传递出一个信息:勤劳可使生活富足的优良传统即文化底蕴或由此得以奠定、扎根。</p> <p class="ql-block">据考证,万泉河两岸居民大部分是福建来的后裔,自古以来,万泉河两岸就传承中原文化。现在溪仔古街还遗留有中原文化的特点,狭窄街道,石板铺修,砖木结构的民房。从西向东走到溪仔古街尽头可以看到,2004年,溪仔古街旧址被琼海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将其打造成了见证嘉积开埠进而成为繁华商埠的“活化石”,彰显历史文化底蕴的街景。漫步在这条古街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岁月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二、“嘉积新纪元”——商道之遗风余韵</p> <p class="ql-block">初到琼海从老城区穿过,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八、九十年代开发建设的楼房和马路,市容市貌并不那么现代、气派。然而,经过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观察了解,我发现这里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便利程度以及在海南省的位次是居于前列的。2023年冬天,小区内一名北京老人用“吃在海口、住在琼海、玩在三亚”这样一句话对琼海概括性地作了评价,后来一查,网上也确有这个说法,AI还整理归纳出三亚、海口、琼海依次为海南最好的三个城市。2024年从网上查阅到海南省十八个县市2023年GDP排名,琼海居前5,人均GDP7.04万元,在全岛居于7—8万元之间Top3梯队上,虽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东、中、西部的辽宁、陕西、安徽、四川、江西等10省份人均GDP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常住人口52万多,全省排名第六。这些数据表明,琼海是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久而久之,细致入微地观察、体验,这里商户及经商意识给人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一是每条大街一楼商铺鳞次栉比,餐饮及水果店、百货超市、建材家具、汽修、门窗定制及装修、酒店旅舍、理发、快递驿站、药店等居多,多个农贸市场彼此相距不远,关歇或转让的店铺比较少见,整体呈现出一幅生活配套、有生气和活力的景象;二是从路边卖蔬菜水果的农民到店铺里的小老板,奉守“薄利多销”“积少成多”的策略,买卖不嫌额小;三是受传统文化与同质化竞争交互影响,诚实守信,招徕顾客热情主动,基本看不到满口要价、坐地起价、以次充好现象,也不用讨价还价,社会治安很好。政府也给私营超市补贴来支持平价菜的售卖,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平抑物价的作用;四是市区街头及各个镇圩常见冠以“公道”的店名。公道是琼海的一种传统文化,大意是指在物质奇缺的年代,由牵头者当公道头,主刀分割鸡、鸭或鹅的两只翅膀、两条腿等部位,将大家凑钱买来吃的鸡鸭鹅做到公平合理分配,让每个人都能吃到,并要根据出钱多少来区分份额大小,做到公平、公道。这种方式被称为“做公道”和“吃公道”。公道饮食文化被一些饭店和小吃店延续传承至今,成为琼海小饭店价格公平、份额充足、服务热情的一种饮食服务特色。可以说,公道文化餐最能代表琼海的饮食文化特色,用一个竹编餐盘盛一份鸭肉、一份米饭、一份青菜、一份汤,经济快捷,也让外地游客感受到了琼海的特色文化美食。</p> <p class="ql-block">  从分布格局看,琼海特色民居、传统文化、民情风俗以及商业气息集中在“嘉积新纪元”——亦即早期依托溪仔码头,形成的“嘉祥”“积庆”“新民”“纪纲”“元亨”五条主要街道。这几条街恰好也在琼海市区位置高的地方呈放射或环状分布,占据高处可能也与防水患因素有关,老嘉积人也集中居住于这一带,形成了上宅下店的商住一体房屋模式,印证了他们挂在嘴边的“东走西走,不离嘉积海口”的顺口溜。</p><p class="ql-block">嘉祥街主要经营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p><p class="ql-block">积庆街主要经营副食、日杂、酒类、乳制品的零售、批发及配送服务;</p><p class="ql-block">新民街最具代表性,主要经营茶馆和商铺,被a,规模较大一些的租借了铺面专门售卖水果 ,品质比摊贩的好,价格也要贵一些;</p><p class="ql-block">元亨街是琼海的市中心,主要卖服装以及农、林、牧、渔特产,还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纪纲街主要有竹篾器店销售传统竹制品,也有综合零售店提供多种商品;</p><p class="ql-block">元亨街是琼海的市中心,主要卖服装以及农、林、牧、渔特产,还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嘉积镇在尊重自然、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保护和恢复传统文化并融合新时代旅游服务业元素,还打造出了溪仔老嘉积味道街、新民老嘉积步行街、银海五谷杂粮街等特色街区。各种品牌的家用电器门店多在北面新开发的金海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