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场印象记

书林

<p class="ql-block">生产队的大场有两三亩地那么大,四四方方,平平整整的,高出周围的稻田七八十公分,大场离庄上不过五六十米,有两条路通往大场,一条大路,一条小路。</p><p class="ql-block">一天晒小麦,突然黑云压城,闷雷阵阵,大暴雨就要来了,队长舅舅一阵急促的敲钟声高喊声,社员们闻讯而动,分别从大路和小路,一路小跑,几秒钟跑到大场上,齐心协力,分秒之间就把凉晒的谷物,全部抢到了大场房子的粮库里,颗粒归仓,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时代。</p><p class="ql-block">大场上最忙最热闹的季节,一是夏收夏种的三夏大忙季节,二是秋收秋种的繁忙季节。芒种时节,三夏大忙开始了,学校要放半个月的忙假,学生娃娃不亦乐乎。大人们将收割完的麦子,一捆一捆挑到大场上,还要把三里外滩田的麦把子挑回来,将其一层一层堆码起来,像大轮船一样高耸在大场上。</p> <p class="ql-block">我从滩田挑过一次麦把子到大场,几乎是一路小跑,浑身的汗湿透了,战雨天,抢晴天,抢收抢种的氛围,我感受到了。大场上的脱粒机昼夜不停地轰鸣着,几艘大轮船麦堆变成了满大场金黄的小麦。</p><p class="ql-block">小麦需要中午毒太阳暴晒,小麦立刻变得饱满漂亮起来。中午时分,轮到我家去看大场,母亲派我去看大场,我蹲在大场中央,眼睛瞅着四周的动静,以防麻雀和老牛来袭,突然不知道从那条田埂上串来了一头大水牛,伸长了脖子,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卷走了几大口麦子,那大牛舌头如此神奇,以闪电般的速度卷走了一片麦子,我立刻拿着棍子去驱赶,老水牛跄慌的逃离了。稍不留神,麻雀也会趁虚而入,看大场像站岗放哨的小兵张嘎,一刻不敢麻痹大意。</p><p class="ql-block">晌午时分,短暂的看大场,以防鸟雀和牲畜糟蹋。夜晚还需看大场,以防坏人偷粮。看大场的制度是轮流坐庄。白天一人看,夜晚两户两人看。轮到我家,母亲让我去看大场。</p><p class="ql-block">一个夏天的晚上,又轮到我和桂红姐家一起看大场,看大场是不能睡觉的,有时一个大人带一个小孩看大场。看大场也有趣事,一次,天刚蒙蒙亮,我大妈早早去大场不知干什么,无意看见郭大舅看大场时,精屁股郎当岀来小便,一时传为笑谈。</p><p class="ql-block">我在家独立生活的时候,冬天一个人看过大场,要带一床棉被,工房有点破旧,回处漏风,天冷夜长睡不好。其实工房里也没有多少粮食,只是留下来的粮食种子。工房里常常有老鼠出没。</p> <p class="ql-block">冬天,大场上只剩下两个长长的稻草堆,那是几头老水牛的饲料。庄上小哑吧从小放牛睡牛棚,我进过生产队的牛棚,发现老牛嘴巴不停地磨食,那是在消化胃里的饲料。</p><p class="ql-block">牛棚后面有个鬼塘子,下面有涵洞,与大港相通。每到夏季,生产队的几头老水牛都在鬼塘子里避暑,在水里一待就是半天。</p><p class="ql-block">一个夏日的早晨,我上大场,发现老水牛正在生小牛仔,我目不转睛地看这个刚刚出生的小家伙,老水牛用她长长的舌头舔她孩子身上的胎液,滩在地上的小牛仔挣扎了几下,母牛还在舔她身上的东西,好像在鼓励孩子,小牛仔也试图想挣扎的站起来。突然间终于挣扎的站了起来,刚刚站起来时,站都站不稳,东倒西歪的样子,可就是倒不了,瞬间就站稳了,移动着四只小蹄子,在母牛的袴下吸奶了。整个过程,我感觉只有几分钟,这是动物神奇的本能和生命力。听母亲说,出生的动物,见风就长。</p><p class="ql-block">大场上还有猪圈,生产队养了头老母猪,一到春天就发情,赶到土桥西的兽医站去配种。庄上的大哑吧就在那儿工作。老母猪一年产小猪两三次,一次能产二十多头小猪,一群小猪头齐刷刷的趴着吃奶,真可爱。庄上狗奶奶负责喂养老母猪,我舅舅喜欢在别的生产队长面前炫耀这头老母猪的生育能力。</p> <p class="ql-block">秋季,是生产队又一个大丰收的季节,大场周边金黄的稻田漂亮极了,社员们整天忙收割挑把子。还有滩田丰收的庄稼等待收割,成片的棉花像白云,金灿灿的黄豆连成海,翻开的山芋(红薯)红生生的好诱人。大场上丰收的庄稼,正等待上缴国家。</p><p class="ql-block">儿时常在大场上看大人干活,生产队大场上的一些技术活,队长舅舅常常安排给隔壁郭正安二舅干,他是干农活的好把式,他站在上风口,一锨一锨将谷物抛向半空中,重的落在一边,空的飘在一边,半空的谷物在中间,然后再分类,颗粒归仓。有些难弄的豆子,要用大摇篇,摇摇晃晃的把重的轻的分开,二舅干得在行又细心,不少细节,我依然记得。</p> <p class="ql-block">一次,一连下了三日的秋雨,终于放晴了,秋阳明媚,正好凉晒堆在大场上的黄豆,当翻晒到最后一层的时候,母亲惊奇的发现黄豆都生岀了长长的豆芽,散发着浓浓的豆味,发了芽的黄豆,已晒不成黄豆。母亲一粒一粒从地上捡起来,中午散工带回了家,午饭,豆芽变成了美味佳肴,味道为啥那么清香?因为那是江边肥沃的沙地长成的,那是在大场上特有的湿温酿成的,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生产队的黄豆杆和棉花杆分到家以后,要专门堆放在那儿,这是硬柴火,要留到过年蒸馒头用的,一般不用麦草。蒸馒头要硬火,豆杆和棉花杆的火力真旺,底火的威力会持续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大场上最开心的时刻,还是生产队分粮分草,分家鱼分山芋,还会分点棉花和豆油等东西,大人小孩辛辛苦苦一年,就盼着丰收的这一刻。交够国家的,留下种子的,分给社员的。大场上分口粮,不过瞬间的快乐就过去了。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分回家的口粮放到缸里,当家人马上会精打细算怎么过,怎样细水长流把一年的日子度过去。只是过年,有几顿好饭菜,大部分的日子都是半粮半菜,半干半稀度光阴。</p> <p class="ql-block">一个夏天的夜晚,大场上亮起了电灯,宣传队长高福生组织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来了,庄子上的,也有附近生产的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围坐着电灯光的周围,那就是演岀的舞台,引人瞩目的节目一个接一个,什么板块书:“一字不识的沈芹昆,学习毛著真认真,烧锅煮饭都学习,前后三庄有名声。”什么剧情戏,“生产队里开大会,控诉万恶的旧社会。”什么三句半,逗得大家乐开了花。</p><p class="ql-block">散场了,大伙开心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善谈笑话的二表哥开始了,那个节目演的好,那个报幕员长得漂亮,只是拖着屁股上台子,那一掛大辫子黑又亮,看了有点心痒痒,表哥的诙谐幽默,乐得大伙哈哈一笑。</p><p class="ql-block">在那个文化生活单调的年代,偶尔看一场宣传队自编自演的节目,喜闻又乐见,胜过了电影高大全。</p><p class="ql-block">在公社、大队,小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年代,大场是集体的象征,是劳动的场所,是生产队打谷场,晒谷场的地方,是生产队养牛,养猪的地方,堆大草堆的地方,是给家家户户分粮分草分东西的地方,也是社员们日常打场交流,文艺宣传队演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包产到户以后,大场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多少年后,回故乡,当年的大场不见了,已变成了稻田的模样。现代农业收割机代替了传统的大场,农户的门前,成了晒谷场,变成了小场。当年的大场,成了儿时的记忆和怀念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