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我对于勉强可以被称为一个节日的二月二的感觉一直是不咸不淡。没什么,相对于刚刚过去的春节及元宵节,二月二根本唤不起人们太多的热情与兴趣,所谓节日的氛围也自然少了许多热烈。虽然也不能说它的莅临有些尴尬,但是,在春节的余光里,二月二注定是小打小闹的来又不痛不痒的去。 按民间的说法,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抬头便意味着寒冬已逝,春日即临,结束了一个正月的节庆与放松,老龙王该为即将进行的春耕普降春雨了。几千年来,我们的传统农业基本是靠天吃饭,每一年的水旱虫灾取决于天老爷的喜怒哀乐,于是,为了家人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便有了对各种自然力的幻想与膜拜。二月二这个节日的出现印证了一年农事的起始,更反映了人们对这一年能够风调雨顺的一种美好期许。 “二月二,龙抬头”这句农谚普遍流行于中国北方,确切地说是华北一带的中国北方,毕竟,方出正月,北方虽然阳气已转,但东北大部分地区依旧是冰封大地,感觉似乎春天近了一步,其实,它离你仍然还很遥远。零下的气温难以让威力无边的龙王使关东大地春雨淋漓,在这里,龙抬头不过是龙王于蛰伏已久的冬眠里悄然醒来,长长打了个哈气,之后便开始不紧不慢的准备属于自己在春天舞台闪亮登场的场景和道具了。 举凡节日,国人庆祝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便是享受美食了。春节的饺子上元节的元宵或汤圆,二月二这个特别的日子自然不能与它们雷同,并非是人们具有多么丰富的创造力,而是时令及信仰使然。既然是“龙抬头”,那么,美食一定要与“头”字息息相关,以此作为龙头的一个牵强的象征。吃龙头自然是不可能的,毕竟龙是人们想象中的瑞兽,它仅仅存在于人们虚幻的想象中,即便真有,吃龙头可谓大不敬,是万万不可的。牛头也是绝对不可以的,毕竟,二月二被视作春耕的起点,牛在传统农业中是耕田的主力,临阵斩杀大将注定出师不利。于是,人们便把年前杀年猪留下的猪头请了出来,大铁锅烀好的猪头肉便成了二月二这一天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人们通过吃猪头,以期一年里鸿运当头。吃猪爪也是二月二里由吃猪头肉衍生出来的一种饮食自然习俗,近年来,多数人更强调要吃猪的前爪,其目的是以此谐音而出的“抓前(钱)”,这显然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财源滚滚的美好祝愿。满锅热气腾腾的猪头肉乃至猪爪不仅令人垂涎欲滴,更会为人们提供出很高的情绪价值,毕竟,它是人们蒸蒸日上美好生活的一个恰到好处的表现和象征。 小时候,二月二能否吃上猪头肉完全取决于自家在上一年是否养猪。记忆中,我家只是偶尔有过几年养猪的经历,每逢冬月杀猪,猪头的去留要考虑近两年家里的用度。我只能在家里用度不甚紧张的年份才能有幸吃到喷香的猪头,大多数的二月二,一日早晚二餐我家基本都是高粱米饭抑或玉米饼子加辣椒酱蘸干菜,我总是在村子里玩耍或上下学的路上闻到自别人家院里飘出的诱人香味。想起从前这种香味也会从自家的锅里大模大样的飘出,想起和哥哥姐姐们努力在一大盆香气扑鼻的猪头肉里寻找那块像小燕造型的骨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一刻,年少的内心多少有些失衡与失落。 历经一个正月的种种禁忌的小心翼翼,二月二可谓人们身心的一个不大不小的解放。其中,“剃龙头”备受人们的重视。我国有正月里不剃头的禁忌,具体原因各地说法不一,有的解释似乎包含对神灵的敬畏,有的解释则在故弄玄虚。在家乡一带最为直接且通俗易懂的说法则是“正月里剃头死舅舅”,这种说法,多年来在几代人头脑中业已根深蒂固,即便像我这种不信这种说法的人,也迫于世俗的压力而因循遵守。于是,人们都挤到除夕之前那几天剃头,这也成就了发廊在年前连续数日的好买卖。年后的二月二,历经一个多月,人们也该理发了。而在这一天剃头更被人们美其名曰“剃龙头”,期待着美好的一年从头开始。这一天,也是发廊最为忙碌的日子。据家乡小镇资深的美发师小娜介绍,大约十年前,她的发廊平均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左右,顾客盈门,理发者必须耐心排队等候,每剃一个头15元,日入大概一千人民币左右,十分可观。集中在二月二这天剃头足以见证人们对“剃龙头”习俗的心里接受程度及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而近些年,一方面因交通便利致使不少人习惯于开车去县城理发,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剃龙头”意识的日渐淡薄,即便在正月初一初二来发廊理发者也不乏其例,于是,二月二这天“剃龙头”的人亦逐年减少。 强调天地人和谐共生是中华传统文明意蕴之所在,在春的号角即将吹响的二月二里,无论是祈求“龙抬头”带来的春耕顺利、雨水丰沛,还是吃猪头所表达的对于龙神的崇拜及敬畏,乃至通过“剃龙头”达到的整体焕然一新、精神振作,这些习俗的背后,无不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尊重与顺应,寄托了对个人形象从头改变与新年里得遇良好运势的双重期待。我们应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其不断注入生动的现实基因,传承龙马精神,以期让生活中的我们每一天无不元气满满,心花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