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皇家文庙一一大同府文庙

水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年前的秋天,欣赏云路街菊花展时发现了府文庙,曾进入其中,但并未深入了解。2025年2月25日,与朋友相约再次来到府文庙,这是大同值得一去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府文庙位于大同市城区东南隅云路街,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是供奉和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所设立的重要场所。大同文庙历史悠久,曾经作为北魏的中书学,辽代的国子监,金代的太学,是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明洪武八年(1375年)建为府学,兴建代王府时,将府学移至“云中驿”,也就是先文庙所在地。明、清时期都进行过规模较大的改建和扩建,历经200余年,形成规模宏大、庙学俱全的建筑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年曾成为大同六中的校址,2008年复修后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府文庙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时期(大同是北魏的都城),非常值得一提。《魏书 世祖纪》载 ,世祖始光三年(426年)二月 ,"起太学于城东 ,祀孔子 ,以颜渊配"。这是中国历史上在学校建孔庙、祭祀孔子的最早记载,标志着大同府文庙的传承为世之第一,是孔子故乡外第一座孔庙,也可以称其为中国最早的皇家文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府文庙坐北朝南,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严谨,分为三进院落,贯穿在南北中轴线上的依次为棂星门、仪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尊经阁。左右两侧分别是好学厅、行仁厅、笃敬厅、忠信厅、乡贤祠、名宦祠以及碑亭和碑廊等。除大成殿外,其它均为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棂星门,大同文庙的标志性大门,是府文庙的第一道门,《后汉书》载:“棂星,天田星也。欲祭天先祭棂星”,意在表达尊孔如尊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棂星门是一座六柱三间五楼出头带斗拱的木牌坊,在金黄色的琉璃云冠间有四幅琉璃团龙影壁,雕龙飞动,展现出庄严宏伟的气势。大同素有“龙壁之乡”的美誉,据专家考证从雕塑风格和艺术手法来看,这些龙壁是清代的珍贵遗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穿过棂星门,一座石质牌坊赫然入目,上刻“文圣尼父”四字,是为第二道门——仪门,古朴中带有庄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仪门,即为泮池,在学府前建泮池有振兴学业之说,生员们考取秀才之后,即来此参加“芹香宴”,称“入泮”。泮池上方建有三座石拱桥,古时状元走中间,是为状元桥,榜眼和探花走两侧,以示激励学子。后来发展成为古代私塾学童入学启蒙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成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穿过第三道门——大成门,就是专门用来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大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朴庄严的大成殿是府文庙的核心建筑。整个建筑坐落于一米多高的月台之上,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殿宇。大成殿面阔五间30.5米,进深三间18.5米,为单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斗拱六铺作,月台栏杆石刻宣传礼教和孝道的历史故事,结构完好。历经600多年的风雨,它依然向世人展现着不朽的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成殿上方还悬挂着清光绪皇帝御书的"斯文在兹”的匾额,意指世间所有文化都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大殿两侧东西廊庑和配殿里介绍了孔子讲学和周游列国的一些故事,比如耳熟能详的麒麟送子、问礼老聃、苛政猛于虎、学琴师襄、杏坛讲学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殿内空间宽畅,中间供奉有现代著名雕塑大师吴为山先生所塑的孔子铜像。上方"圣集大成”牌匾是对孔子及其学说的高度赞扬,后两侧墙壁上刻有孔子语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殿内还放置了编钟编磬,尽显祭祀殿堂的庄重典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殿内东西墙壁上还以木质展板的形式介绍了孔门最杰出的十二贤哲,如子路、子贡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拜孔标准手势"图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也按标准手势拜孔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成殿后,是一尊3米多高的汉白玉孔子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子塑像后便是尊经阁,是整个文庙中最高大、最精美的一座建筑,明三暗二,重檐歇山顶的楼阁式建筑,总高度为20.16米,其造型别具一格,是儒家学宫中的藏书楼。楼内塑有吴为山先生所作的一组“孔子问道老子”的铜像,以及由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所绘的“孔子圣迹图”,它们既喻示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又展示出他的丰功伟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尊经阁二楼悬挂“千言道经贯古今,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楹联,道明学习儒学经典文化的重要性。一层楹联"古今学问在审问审问方成学问,天下常道非可道可道师法常道”,是复建后耿彦波所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尊经阁正中有"孔子问道老子"铜像,壁画是由中国美术学院壁画创作组所绘。二楼以上未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名宦祠"与"乡贤祠"分别位于府文庙大成殿的东西两侧,是专门祭祀对大同历史有杰出贡献的历代名宦和乡贤的地方。这两座祠堂的内墙上挂满了木制的简介牌,上面详细介绍了每位官宦和乡贤的生平事迹,是了解大同城建历史和著名人物事迹的重要窗口。</span></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庙西侧五龙壁,整座龙璧长11.2米,高5.5米,厚1.1米,通体用五彩琉璃镶砌,建造于崇祯年间。原本是大同天竺庙山门前的照壁,后移至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龙壁下面的须弥座束腰部分雕刻有麒麟、狮、虎、鹿、马等动物,中部则是琉璃砖拼砌成五条巨龙和山石云海,五条巨龙或腾飞、或盘旋、或嬉戏,栩栩如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碑刻,但未见到相关记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杏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敬一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伦堂,现在是孔子学院、研究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府文庙东侧有大同雁塔,据说原本是城墙上的雁塔。雁塔始建于明天启四年,清代重修是大同城内最高的古建筑,原名文峰塔,因为春夏时节经常有雁子飞过,所以当地人也称它为雁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今天来大同府文庙熏陶了一番,站在文庙里的红墙下,是否能汲取些的孔子的智慧和学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