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77号,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在元代庙址上进行改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进行重修,于2010年12月12日作为中国道教协会的直属宫观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火德真君庙坐北朝南,山门东向,门里竖彩色牌楼一座,上书“寿国山林”(东侧)、“丹天圣境”(西侧),坐西朝东、正对山门的是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火德真君庙主要建筑布列在南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为灵官殿(隆恩殿),殿内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荧惑宝殿(火祖殿),供奉火德荧惑星君;斗姥阁、万岁景命阁(俗称玉皇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84年5月24日,火德真君庙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唐贞观六年(632年),西药王庙始建。</p> <p class="ql-block"> 元至正六年(1346年),西药王庙重修。</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在元朝西药王庙庙址上改建火德真君庙,赐琉璃瓦以压火,并增碧瓦重楼。</p><p class="ql-block"> 明天启元年(1621年),皇帝命太常寺官员每年六月二十二日祀火德真君。</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火德真君庙重修,改玉皇阁等建筑为黄瓦。</p> <p class="ql-block"> 火神是民间俗神信仰中的神祇之一,是汉族传说中的司火之神。汉族民间信仰和传说中最著名的火神为祝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国各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风俗,由于地区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对火神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p> <p class="ql-block"><b> 祝融</b></p><p class="ql-block"> 汉族的火神崇拜,有"流派"区别。以形象和来历言,一般都以祝融为火神,据说他本是颛顼氏的后代,本名重黎,也叫吴回。帝喾(即高辛氏,传说中古代部族的首领)当政时,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乃命曰"祝融",死后为火官之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又相传,大禹的父亲鲧偷窃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山海经·海内经》);成汤伐夏桀时,天帝令祝融降火于夏城(《墨子·非攻下》),帮助成汤灭夏。</p><p class="ql-block"> 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现,称"祝融夫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外,民间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为火神的说法,如谓远古时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进入熟食阶段,后人尊为火神,又称火德真君,定时祭祀。也有一些地区的火神崇拜并无具体来历,或称南方火帝君,或称种火老母,等等。以火神祭祀的日期与行事言,各历史时期和各地区的风俗也不一致。如上古时的火神之祭在夏天,汉晋以降,这一传统以夏季祀灶的方式得到延续。又如,鲁南地区以正月初七为祭祀火神之日,民间有组织"火神会"的风俗,除去火神庙朝拜外,全体会员还要聚餐两次;北方很多地区以夏历正月初七为祭祀火神之日,民间有组织"火神会"的风俗,除去火神庙朝拜外,一般当天晚上都有烟火晚会;四川等地以夏历四月初八为火神"生日",届时士农工商进香并祀神或演戏娱神。此外,火神形象相貌凶狠,三头六臂,并有风火轮、火葫芦、火印、火剑、火弓等火器配备,酷似神话传说中"哪吒"的变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时,凡涉及火的手工行业,譬如冶铸、铁匠、陶瓷、鞭炮等都有祭祀火神的习惯,以求事业兴旺发达。商丘一带信奉阏伯为火神,每年正月都会举办大型庙会,唱戏、杂耍、小吃、花炮等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 农历正月初七日为火神节。鲁西、鲁南菏泽、济宁等地一带有在火神节送火神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还有人认为民间火神信仰的源头,是初民对大火星(即心宿)的崇拜。《左传》载炎帝"以火纪",其实是指借助对大火星运行变化的观测以确定季节;而祝融担任的"火正"是专门观测大火星的运行变化以确定季节的官职。</p> <p class="ql-block"> 此外,《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尸子》:"燧人上观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为火也。"这种把火的发明归功于燧人对心宿的观察的说法,存在着本末倒置的错误。因为人类先发明了对火的利用,然后用"火"为"心宿"命名(称火星),以此表明星宿对农事的指导作用有如同火对于人类的生活一样重要。</p> <p class="ql-block"> 此由可见,火星之火与燃烧之火原不相关,由于后人的错误理解,导致"火神"概念由星宿崇拜讹为火焰崇拜和关于炎帝、燧人、祝融的火神崇拜。此说与前述何新之说的根本区别在于,何氏认为炎帝族团所崇拜的"火"包含自然之火与大火星宿两层涵义,此说认为自然之火的崇拜完全是因后人的误会才衍生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火神传说</p><p class="ql-block"> 祝融,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以火施化,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人类特别感激发明火的开掘者和火的管理者。 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和民俗不一样,供奉的火神也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最早供奉的火神为祝融、炎帝、回禄(又叫吴回)。这三位火神在中国历史上被百姓供奉为火神,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文字记载和形成庙宇而被人们世代祭祀的当首推阏伯。</p> <p class="ql-block"> 北京火神庙门前有一片水域,水边立有一塊全国文物保护的石碑,石碑上写着“大运河”八个大字,不知这里是不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澄清上闸(万宁桥)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中段,前海(什刹海的一部分)与玉河故道相接之处,是元通惠河二十四闸之一,闸与桥合为一体,兼具水利和交通功能。</p> <p class="ql-block"><b> 本美篇文字源于《百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