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接上篇,从安澜桥开始,主要介绍内江东岸玉垒山腰松茂古道沿路的自然风景与人文古迹。</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夫妻桥,又名安澜桥。</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桥为钢索混凝土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横跨内江、外江(岷江)的安澜桥(网借航拍照)</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景区的夫妻桥,又称安澜桥或安澜索桥,是一座历史悠久且富有传奇色彩的桥梁。它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核心区域,横跨内江和外江的分流处,连接着离堆公园和玉垒山。安澜索桥是世界现存最长的古代索桥。又名“评事桥”“何公何母桥”“珠浦桥”。安澜索桥架于岷江两岸,横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外江、内江上。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p> <p class="ql-block"> 横跨外江的安澜桥</p><p class="ql-block"> 夫妻桥最早建于宋代,最初是一座竹索桥,后来经过多次重建和修缮。现在的桥梁是20世纪70年代重建的,采用了现代建筑材料,但仍然保留了古桥的风格和结构。从安澜桥跨外江可达外江西岸上的“外江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横跨内江上可达玉垒山的夫妻桥</p><p class="ql-block"> 夫妻桥的名字来源于一个感人的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对恩爱夫妻住在岷江两岸,由于江水湍急,两人无法经常见面。为了能够相会,夫妻二人决定共同修建一座桥梁。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建成了这座桥,使得两岸的百姓也能方便通行。为了纪念这对夫妻的深情厚谊,后人将这座桥称为“夫妻桥”。</p> <p class="ql-block"> 站在内江东岸玉垒山下拍的夫妻桥及金刚堤上的分江亭。从夫妻桥往东跨内江可达桥头堡、何先德夫妇纪念馆、秦堰楼、二王庙,一直在玉垒山半山腰可达离堆。</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晨景》</p><p class="ql-block"> 薄雾轻笼翠山间,江水潺潺绕石滩。</p><p class="ql-block"> 索桥横卧连今古,游人如织笑语传。</p><p class="ql-block"> 庙宇隐于深树里,灵韵悠悠岁月延。</p><p class="ql-block"> 千年堰水润天府,风光入画意绵绵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位于玉垒山半腰的“秦堰楼”。</p><p class="ql-block"> 因都江堰建于秦国而得名。这里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p><p class="ql-block"> 秦堰楼是一幢现代仿古建筑,但由于其建筑风格与二王庙保持一致,得到了广大游客及文物保护专家的认可,与都江堰景区、二王庙古建筑群浑然天成,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是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名目中唯一的非文物建筑。</p><p class="ql-block"> 登上秦堰楼极目眺望,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安澜桥、二王庙、古驿道、玉垒雄关、岷岭雪山、青城群峰尽收眼底,极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分江亭。位于金刚堤上,是一座立于高台之上的八角玲珑亭,上悬匾额“分江亭”。它往北很快可达都江堰水利工程核心位置“鱼嘴”,往南可到达飞沙堰、宝瓶口,而金刚堤将岷江分成内江与外江,故命此亭为分江亭。分江亭也是横跨内外两江之上的安澜桥(夫妻桥)在金刚堤上的交汇点,它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从金刚堤跨夫妻到玉垒山脚的“桥头堡”,它是依山建在高台的飞檐翅角的四角亭,亭子下悬挂一块黑底蓝字匾额“天下爱情第一桥”,亭子正面的梯形墙上挂满了“同心锁”,鲜艳的红绸布顺着石级旁的八字形石栏上结柱头大红花,下张喜庆红幔帐。亭下平地上还摆放着用竹笼围着的时季鲜花。</p> <p class="ql-block"> 《蝶恋花·古亭寄愿》</p><p class="ql-block"> 翠影环亭幽韵吐。红幔垂阶,愿锁千千数。岁月无声情暗许,相思尽在玲珑处。</p><p class="ql-block"> 翘角飞檐云共舞。古意悠然,惹得游人顾。莫叹流光如浪去,心香一瓣同留住 。</p> <p class="ql-block"> 从桥头堡下来,可以到秦堰楼,由于这次相跟的人年龄较大,所以就没上去,而直接到较近较低的何先德夫妇纪念馆。这对石雕像就是何先德夫妇。但后面屋檐下挂得黑底蓝字匾额却是“安澜索桥陈列室”。这是安澜索桥就是何先德夫妇造的,故桥名又称“夫妻桥”。</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八年,何先德夫妇,倡议并募集资金重建索桥,桥建成之后,何先德将之命名为“安澜索桥”,意为安渡波澜、出行平安之意。但是民间一直没有使用这个桥名,他们为了纪念何先德夫妇的造桥功劳,将之称为 “夫妻桥”。</p> <p class="ql-block"> 二王庙</p><p class="ql-block">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玉垒山脚特色鲜明的二王庙东门楼。上悬竖匾“功施万禩”,相对应西侧门楼内侧悬竖匾“玉垒仙都”。</p><p class="ql-block"> 功施万禩这个词语通常用于门楣或牌匾上,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崇敬和纪念。二王庙的东苑入口处,就有一块刻有“功施万禩”的门楣,意在表达对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功绩的赞美和纪念”。</p> <p class="ql-block"> 二王庙围墙。</p><p class="ql-block"> 二王庙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垒山麓,岷江右岸山坡上。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时期,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背山面水,古柏森森,文物众多,有“玉垒仙都”之称。</p> <p class="ql-block"> 二王庙.有诗《咏二王庙》赞曰:</p><p class="ql-block"> 岷江水畔庙门开,遥忆当年治水才。父子英名传万古,功勋浩气满亭台。</p><p class="ql-block"> 飞檐斗拱云霞绕,古木苍松岁月栽。拜谒先贤思伟绩,清风徐送韵悠来 。</p> <p class="ql-block"> 二王庙大殿正门楼</p><p class="ql-block"> 二王庙大殿门楼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建筑风格。整体结构采用木构架,屋顶为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高高扬起,装饰有精美的瑞兽等构件,线条灵动飘逸 。</p><p class="ql-block"> 大殿正门楼上方悬挂民国三十二年二月冯玉祥题的竖式匾额“二王庙”,醒目大气。两侧有楹联“万倾波光归稼穑,四山灵气慄蛟龙”点缀,下面有横匾“庙貌巍峨”,门柱楹联“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增添文化韵味。建筑色彩上,以红、黑、金为主色调,色彩对比鲜明,庄重而华丽。木雕装饰繁复精美,展现传统工艺的精湛,门楼前有石阶,两侧有绿植和石狮子,营造出古朴、威严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2007年拍的二王庙,由于天阴光线不足,设备也差,当时的摄影水平也低,故照片质量太差,但作为历史记录也还有点意义,特别是那棵树冠大的少见的紫薇花树还正在开花,没拍好很可惜。</p><p class="ql-block"> 《临江仙·游二王庙》</p><p class="ql-block"> 古殿嵯峨云影绕,飞檐翘角凌空。门前狮立韵无穷。石阶通胜境,岁月韵章浓。</p><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香火盛,神思穿越时空。先贤德泽意难终。虔心寻旧迹,幽梦与谁同。</p> <p class="ql-block"> 2007年在二王庙拍的十分珍贵的一件乌木雕刻的圆形挂饰,主体雕刻的是一条在云海波涛中翻腾的龙。乌木质地坚实,表面炭化,纹理天然,无需施油漆就有自然光泽,且多数乌木制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自古以来就有“家有乌木一方,胜过财宝一箱”的说法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权力和尊贵的象征,这样的雕刻品常被用于装饰,彰显传统文化韵味。</p> <p class="ql-block"> 东苑</p><p class="ql-block">有词《苏幕遮·访东苑》赞曰:</p><p class="ql-block"> 绿阴浓,朱户悄。苔满阶前,阶上闲踪少。翘角飞檐云外绕。古苑幽幽,似把时光罩。</p><p class="ql-block"> 忆曾经,思未了。旧韵遗风,岁月知多少。寂寞门墙空自老。静待来人,探取其中妙 。</p> <p class="ql-block"> 位于松茂古道旁离二王庙很近的内江岸边的两根方石柱,上书“东流不尽秦时水;西望长陪太守祠”。望着那滔滔不绝的江水,从秦时流淌至今,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不仅将都江堰的历史底蕴娓娓道来,还指向都江堰的东岸玉垒山腰一座纪念李冰及其子二郎的二王庙。他们的治水功绩,泽被后世,成为了都江堰不朽的传奇。透过廊柱之间的空间,奔腾的岷江水尽收眼底。江水滔滔,浪花飞溅,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我仿佛听到了李冰父子指挥民众治水的号子声。都江堰,这座历经两千多年岁月洗礼的古堰,仍焕发着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 沿着松茂古道一路上行,快到玉垒关时有一观景台,这是第一次(2007年8月23日)参观都江堰时在观景台上拍的鱼嘴、外江及其上的控水闸桥、金刚堤、安澜桥及内江。</p> <p class="ql-block"> 在观景台上拍的被金刚堤分为东西两侧的内江、外江及下游的飞沙堰,宝瓶口等。</p> <p class="ql-block"> 沿松茂古道继续前行就是禹王宫</p><p class="ql-block"> 高高的石基上灰瓦卷棚式三开间建筑,中间红漆大门楣上悬黑底金字匾额“禹王宫”,门框楹联曰:西羌巍秀降神禹,三过永载留丹青”。</p><p class="ql-block"> 门旁有单位名牌“四川省大禹文化研究会”。两边间整面墙为两副绘画,左边是治洪前的洪水场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洪荒时代就是原始时代。相传是在距今约4600年的夏与尧舜时代,正值冰河时代后期,气候转暖,积雪消融大地山河沦为泽国。天地万物,同为波压。此图正是大禹来治水的一幅真实画面。农田被淹,房屋冲毁,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p><p class="ql-block"> 右边是治理后的美好场景图:“岷山导江,东到为沱”,都江堰的水文化是大禹开其端,鳖灵维其业,李冰总其成。历代遵其制,通过大禹治水,万亩良田盛开菜子花,百姓安居乐业,一遍欣欣向荣景象,此幅画面为大禹治水成功后的实景。</p> <p class="ql-block"> 松茂古道上的简易木牌坊,上悬匾额“松茂古道”。它连接都江堰与茂县。始建于秦汉,全长约300公里,途径岷江峡谷、青城山,延途风景秀丽。具有通商贸,文化交流,军事要道诸多功能。如今它不仅是历史遗迹,也是旅游的徒步的热门路线。</p> <p class="ql-block"> 玉垒关</p><p class="ql-block"> 玉垒关又名“七盘关”,用条石和泥浆砌成,扼松茂古道咽喉,长13.29米,宽6.86米,高6.2米。关门联语十分精妙“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它是古代川西平原的要隘,也是千余年来古堰旁的一处胜景,故称“川西锁钥”。有诗圣杜甫留下的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p> <p class="ql-block"> 宣威门</p><p class="ql-block"> 此处又叫西关,修建于明代,又叫镇夷关。门旁有古城墙遗址。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宣威门宋代即有,明代改木构为石构。石基券洞门上嵌有阴刻涂蓝石匾额“宣威门”,门洞上方建有重檐歇山顶门楼。</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宣威门下玉垒山后在宝瓶口下游拍的宝瓶口。内江对面就是离堆及其上的伏龙观。在2200多年前,由李冰率众用火烧水浇的方法凿开的一个进水口,它是内江进水咽喉,能控制内江进水流量,起到灌溉和防洪的作用,故称之力“宝瓶口”。其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在民间,宝瓶又有保佑平安,吉祥进财之意。</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07年8月23日在宝瓶口西侧面东拍的宝瓶口。留下了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功夺天工,古堰风光赢塞北;自然景色,名城魅力胜江南。</p> <p class="ql-block"> 沿着宝瓶口的内江东岸一直南行可至南桥。这是在岸边碰到一位当地背竹篓挎竹篮的老太太,可能是做点小本生意,正在匆匆赶路,就顺手抓拍了一张,也算是对当地住民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在当今这个太平盛世里,随处都可以看到享受幸福生活的人们在莺歌燕舞,隔着内江,对岸较宽敞的沿河路上,就有一大群穿着鲜艳衣服的大嫂大妈在跳广场舞。</p> <p class="ql-block"> 已经可以看到了大名鼎鼎的横跨在内江上的南桥,这个角度可以拍桥的正面,特别是四个水泥桥墩被江水冲击扬起的浪花。联曰:</p><p class="ql-block"> 胜迹数南桥,看影落长虹,更使江山生颜色;游踪来北道,正春回大地,频添桃李斗芳菲。</p> <p class="ql-block"> 快到了南桥的路边还有一座当地风格的古楼导江楼,是一座具有典型川西建筑风格的茶楼。导江楼坐西向东,整体建筑依地势而建,错落有致。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屋顶采用传统的歇山顶形式,飞檐翘角,造型优美。主要采用木材建造,木质结构坚固耐用,且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效果。木材表面经过精细的雕刻和处理,展现出古朴典雅的质感。导江楼的装饰艺术非常精美,门窗、梁柱、栏杆等部位都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雕刻题材丰富多样,包括花鸟、人物、山水等,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彩绘则以传统的中国色彩为主,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导江楼不仅是一座茶楼,更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南桥</p><p class="ql-block">有联曰: 岷江东去分双路;锦里西来第一桥。</p><p class="ql-block">有词《永遇乐·游南桥》赞:</p><p class="ql-block"> 翘角飞檐,雕梁画栋,南桥凝古。翠影摇风,人流如织,共赏名桥处。廊间闲步,栏边凝睇,惹起万千情绪。忆当年、精工巧构,韵传岁月朝暮。</p><p class="ql-block"> 繁华若梦,时光偷换,剩有雅情难负。笑语声声,身姿绰绰,尽在佳游路。凭栏思远,山川胜景,醉了往来俦侣。愿长此、悠游胜境,畅怀怎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两游都江堰,感受截然不同,却同样深刻。 </p><p class="ql-block"> 初次到访,我被都江堰的宏伟与智慧所震撼。站在鱼嘴分水堤上,看着岷江水被巧妙地一分为二,不禁感叹古人李冰老乡的匠心独运。伏龙观的古老建筑、二王庙的庄严肃穆,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治水传奇。那时的我,更多是被其历史与工程的壮丽所吸引。 </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重游,我放慢了脚步,开始细细品味都江堰的细节。漫步在松茂古道上,感受着青石板路的沧桑;走进东苑,沉浸在川西民俗的独特魅力中。这一次,我更关注这里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气息,发现都江堰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一座活着的文化宝库。 </p><p class="ql-block"> 两次游览,一次震撼于其宏大,一次沉醉于其细腻。都江堰,不仅是一处景点,更是一段跨越千年的对话,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本照片摄于2007年与2018年,编辑于202502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