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关于“中庸”含义的粗浅认识</p><p class="ql-block">《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千百年来注本众多,如何正确理解“中庸”的含义,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p><p class="ql-block">《中庸》首章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天下的大根本,治理天下的大根本是什么呢?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出自《论语》。推行仁政取信于民,是孔子的治国之道,由此可见,民心是治国的大根本。和是达到天下根本的办法,那么,和是什么呢?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出自《论语》。有子说:“礼乐制度的运用,和为贵。先王治国的办法,认为这个最好,大小事情都遵循礼,但有的人不这样做。知和而和,不依照礼节制的行为,也是行不通呀。”民心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和是礼的运用,是实现根本的手段和途径,是取信与民的办法。“庸”是用,“中庸”即民心之用。礼乐制度不能一层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礼乐制度也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惠民政策符要合当前形式发展的需要,这叫“中”的运用,权衡变通是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如果认为“中”是某个点,就陷入了死板教条,必然行不通。</p><p class="ql-block">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出自《论语》。从修身的角度讲,“中”是天下的根本,也是人生的根本。孝悌是人生的根本,是良知良能,人人都具有良知良能,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知是知非,是人生的准则,如果把良知比作一杆称,可以用它称尽天下的事物。因为普通人常常受到私欲的遮蔽,良知不能显现,所以说:“君子慎其独也。”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闻,非礼勿动。”出自《论语》,是教导颜回的心法,是去除私欲遮蔽的方法和途径,是诚身的功夫,是良知之用。可见,“中庸”是良知的使用,也是民心的使用,二者同出一源。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出自《道德经》,老子认为用民心治理天下,才是明君。尧舜禹是远古圣人,是一代明君,至今我们还在称颂,就是这个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