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动画电影《哪吒2》与《狮子王》配乐的艺术、技术性

闲云蓝天

<p class="ql-block">我是一位摄影人,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及音响发烧友,同时也是一位电影迷。我试图从最近走红的动画电影《哪吒2》与1994年迪士尼发布的动画《独子王》做一客观比较,拟从音乐、色彩、运镜等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剖析,让我们清醒地看到我们现在漫画电影综合艺术、技术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而不是一味沉醉于“遥遥领先”之中,让我们清醒地看到国产动画电影制作存在的不足,试图为日后我们创作出更趋完美的动画电影而抛砖引玉。</p><p class="ql-block">本文仅对二部动画电影的配乐方面进行比对剖析,至于色彩与运镜方面将另文探讨。</p><p class="ql-block">为了认真地进行比较,我再次从网上观看了电影《狮子王》,从电影音乐艺术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与《狮子王》的配乐,探讨两者在音乐与叙事的融合、文化表达深度、情感共鸣层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p><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是,《哪吒2》的音乐创作在民族化创新和现代影音技术应用上,比较我国原先的动漫制作取得了全面的突破,影片发行后广受观众喜爱,且票房到今天为止将近突破140亿元,这是可喜可贺的,但与《狮子王》这一全球动画音乐经典相比,我们通过认真的比对,发现两者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剖析这两部电影的配乐音乐的各自特色</p><p class="ql-block">《哪吒2》的配乐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上充满浓郁的东方韵味。其采用大量民族乐器,如鼓、编钟、二胡等,编织出独特的声响画卷。在表现哪吒与命运抗争的宏大场景时,激昂的鼓点配合悠长的唢呐,营造出如古代战场般气势磅礴且悲壮的氛围,极具中国神话故事的神秘与豪情。这种音乐风格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内核紧密相连,从听觉上强化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感知。</p><p class="ql-block">而《狮子王》的配乐融合了非洲音乐的原始活力与西方交响乐的宏大架构。非洲独特的节奏型、部族歌声与现代管弦乐的结合,为影片勾勒出广袤非洲草原的壮丽景观。如经典的《生生不息》,开场的非洲部落吟唱瞬间将观众带入充满生机与神秘的草原世界,随后交响乐的加入又赋予歌曲史诗般的宏伟感,这种风格展现出西方音乐创作在融合多元文化时的独特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显而易见,《哪吒2》着重于中国元素的凸现,而《狮子王》着重于多元文化的融合。现在,我们进一步就两部电影的配乐艺术性及技术性展开具体的探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主题音乐的连贯性与个性鲜明度的差异</p><p class="ql-block">1. 《狮子王》史诗化的音乐主题架构</p><p class="ql-block"> 《狮子王》以《生生不息》和《荣耀大地》的音乐旋律为核心主题,通过艺术的手法贯穿全片,例如木法沙的威严主题形象以圆号与弦乐来呈现,刀疤的阴郁主题形象以小调与不和谐和弦强化,辛巴的成长主题形象从轻快转向恢弘,体现了作曲者对电影艺术形象的完美驾驭。这些主题音乐与角色命运深度绑定,个性鲜明,从而形成了完整的音乐叙事闭环。 </p><p class="ql-block"> 《哪吒2》的电影配乐融入了侗族大歌、蒙古呼麦等民族音乐元素,突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创作理念。但核心主题的连贯性较弱,个性不够鲜明。例如“殷夫人回忆”的钢琴旋律虽动人,却未能像《荣耀大地》一样织体层丰富、反复变奏并贯穿全片,导致情感凝聚力不足。这体现在这部电影配乐音乐创作者对影片主题的深度理解及对音乐艺术的深层次把控有直接关联,我认为这是我们电影配乐走向国际顶流电影配乐水平的努力方向。</p><p class="ql-block">2. 文化符号与国际化表达形式的有机融合</p><p class="ql-block"> 《狮子王》将非洲鼓、竹笛等原始乐器与交响乐的无缝结合,既保留地域特色又实现国际化表达。例如片头曲通过祖鲁语合唱与交响乐叠加,那一声声充满野性的呐喊,象征生命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哲学命题。 </p><p class="ql-block"> 《哪吒2》在影片中也反复地运用各种民族音乐元素如侗族大歌、京剧锣鼓等,乐器有二胡、编钟、等独具中国独色的乐器,配上电子脉冲音,与重金属摇滚的结合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部分场景存在“拼贴感”。例如西海龙王出场配乐中,侗族“喊魂调”与金属打击乐的碰撞被部分观众认为“突兀”,未能完全实现“文化基因的自然转化”而走向国际化的和谐结合。</p><p class="ql-block">另外,《哪吒2》的整体配乐总体感觉旋律织体较单薄,听觉量感不够丰满,虽然配乐旋律中也配置了足够的低音份量,但与《狮子王》相对,缺少视听的震撼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情感表达的层次性与角色塑造的深度</p><p class="ql-block">1. 多层次深入人心的情感渲染</p><p class="ql-block"> 《狮子王》通过音乐精准操控观众情绪:木法沙之死以低音弦乐与葬礼进行曲渲染悲怆,辛巴与娜娜重逢的《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以柔美旋律升华爱情,音乐与画面形成“音画对位”的经典范式。即使你完全不懂英文,但这摄人心魄的旋律,足以让你为之感动。</p><p class="ql-block"> 反观《哪吒2》在这方面就显得较为不足,其音乐在情感层次表达上稍显单薄。例如“殷夫人回忆”段落虽以钢琴与女声哼唱传递母爱,但缺乏《狮子王》中“从独唱到合唱”的渐进式情感积累。申公豹的悲壮挽歌虽然很动人,却因叙事节奏过快,让申公豹这一人物形象得不到更好的衬托,从而削弱了对角色的音乐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2,角色主题的辨识度</p><p class="ql-block"> 《狮子王》为每个角色设计了鲜明的音乐符号:辛巴的活力、刀疤的阴险、丁满与彭彭的诙谐均通过旋律与配器差异化来呈现,让受众通过音乐的方式就可以清晰地识别角色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哪吒2》在主要角色的音乐辨识度做了一定的努力,例如哪吒与敖丙的“火与冰”合体场景虽以电吉他强化叛逆感,但其主题旋律未形成独立记忆点;龙王敖光的京剧元素配乐虽有创意,但缺乏如刀疤主题般深入人心的反派音乐符号识别度。也就是说角色的音乐辨识度,相比之下《哪吒2》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何做到让角色的辨识度高又鲜活,这方面我们乃需不断地努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音乐与叙事的互动性及技术应用</p><p class="ql-block">1. 音乐推动叙事进程</p><p class="ql-block"> 《狮子王》通过音乐节奏与画面剪辑的同步性,艺术地强化戏剧角色的张力。例如电影开始时大象的到来,随着最后一脚沉重的踏地声音乐伴奏戛然而止,与电影的情节形成完美的融合,给人心惊胆颤的感觉。再如辛巴与刀疤的决斗场景以快速弦乐颤音与打击乐制造紧迫感,通过丰富的音乐语言成为推进故事情节的内在动力。在技术层面,运用西方流行音乐和交响乐的创作技法,注重旋律的节奏感与和声的丰富性,以便更好地跨越文化边界,引发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这方面,《狮子王》成就了电影配乐艺术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哪吒2》高燃场景“万妖冲鼎”的音乐设计有创新,如三个音符的循环急速变奏,营造热血沸腾的氛围。在旋律创作技术上,《哪吒2》的旋律线条注重对角色情感和情节发展的细腻刻画。例如哪吒内心挣扎时,旋律采用婉转且带有哀怨色彩的小调,通过音符的曲折变化传达他复杂的心境,在技术上利用民族音乐独特的五声音阶,使旋律具有强烈的东方辨识度,紧紧围绕着中国神话叙事逻辑展开。但缺乏如《狮子王》中“荣耀大地”主题般推动角色成长的叙事性功能。</p><p class="ql-block">2. 声音设计的空间感多声道技术层面的应用</p><p class="ql-block"> 《狮子王》通过非洲原生态人声、动物叫声与交响乐叠加,即使是在上世九十年代初,也已经应用杜比多声道技术构建出环绕立体声场,使观众仿佛置身非洲一望无垠的大草原。 </p><p class="ql-block"> 《哪吒2》其声效设计偏重电子合成器的技术表现,但总体自然声景的还原能力较弱,自然空间感明显徧弱。例如侗族大歌虽模拟蝉鸣流水,但未像《狮子王》般通过环境音效强化地域沉浸感,多声道环绕立体声的应用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增强电影声学的现场感、氛围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国际化传播的多样性与音乐遗产价值的延续性</p><p class="ql-block">1. 普世性与文化穿透力</p><p class="ql-block"> 《狮子王》的音乐因融合非洲元素与西方交响乐,成为跨越文化壁垒的经典,极具国际文化传播的多样性,其主题曲《生生不息》至今仍是全球音乐会常演曲目之一。</p><p class="ql-block"> 《哪吒2》其民族化音乐(如侗族大歌)虽在国际市场引发关注,但过于依赖东方神秘主义符号,可能使非华语观众产生审美隔阂。例如“申公豹挽歌”中埙的运用被部分海外观众视为“异域奇观”,而非情感共鸣载体。即使在国内,很多年轻人也不一定认识埙这种古老的乐器。</p><p class="ql-block">2. 音乐遗产价值的长期影响力与延续</p><p class="ql-block"> 《狮子王》的音乐因其突出的艺术性与良好的商业性的平衡,衍生出百老汇音乐剧、交响音乐会、演唱会等多元形态,形成可持续的全球文化影响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蓝光DVD、唱片CD至今仍在全球销售。</span></p><p class="ql-block"> 《哪吒2》其音乐虽在票房成功后引发热议,主题歌曲也广泛传唱“我命由我不由天”,但尚未建立如《狮子王》般的独立艺术价值。《就是哪吒》主题曲虽在流媒体平台热播,但旋律的重复性与歌词的直白性,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情况下,将限制了其成为经典的可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通过综上我们对这二部电影的配乐音乐进行深度剖析,我们充分意识到创新的突破与文化沉淀的平衡,乃需不断地努力。</p><p class="ql-block">《哪吒2》的音乐创作在民族化探索与技术融合上展现了当代中国动画电影的雄心壮志,但其与《狮子王》相比,个人认为至少存在如上的四个方面的差距。</p><p class="ql-block">未来中国动画音乐艺术若想达到《狮子王》的高度,需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强化音乐与叙事的有机互动,在夯实民族音乐元素应用的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更具普世性的情感共鸣路径。另外,要不断提高多声音道环绕立体声的新技术应用,给广大电影爱好者提供更多趋向完美的视听盛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一、二、三、六至图五为作者从视频中截屏,图四、五为作者拍于影院现场,图七为作者用Ai进行二次创作的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