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粟裕(1907~1984),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以字行,湖南会同人。1927年入党,并参加南昌起义。红军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活动,粟裕将军善打硬仗,有“常胜将军”的美誉。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主管军事工作,曾参加指挥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他也因“淮海战争第一功”被推选为元帅,但他再三推辞,遂位列大将第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徐海东(1900~1970),原名元清,湖北省黄陂县(今属大悟县)人。长征时期任红二十五军军长(该军名义上属于红四方面军,实际上独立长征),红军改编后任115师344旅旅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938年后徐海东大将身体一直不好,期间虽然曾到新四军任职,但1940年1月后便不再实际指挥作战,不得不令人惋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3.黄克诚(1902~1986),原名黄时瑄,男,湖南永兴人。1925年入党,加入红军后一直从事政治工作。红军改编后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政委,黄克诚大将对于开辟根据地颇有心得,整个抗战期间先后开辟了太行山南端、冀鲁豫、苏北等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又是第一批进入东北的高级将领之一,1947年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主持东北民主联军后勤工作。建国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方勤务部部长、政委、主持建立部队后勤工作的规章制度,筹备朝鲜战争及国防建设的后勤供应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4.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陈赓大将是我军难得的全方位人才,颇具传奇色彩。1922年即入党;1924年入黄埔一期,是黄埔三杰之一;1925年任蒋介石侍卫连长,并在战斗中救了他一命;1926年前往苏联“契卡”受训,回国后成为我党特务工作骨干;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红军改编后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解放战争期间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甚至建国后还参加了抗法援越以及抗美援朝战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5.谭政(1906~1988),原名谭世铭,号举安,湖南湘乡人。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此后一直担任政治工作,颇有心得。抗战时期谭政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期间赴东北民主联军并任政治部主任,创建并巩固中共东北根据地,协助政委罗荣桓领导部队政治建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6.萧劲光(1903~1989),原名萧玉成,湖南长沙人。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及留守兵团司令员,指挥多次河防战斗,保证了中共中央的治安与防卫工作。1945年10月,萧劲光奔赴东北,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副总司令员兼参谋长,部队改编后任12兵团司令员,期间指挥四保临江、长春围困战、衡宝战役等。建国后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从1950年1月起担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因此也是唯一一位海军大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7.张云逸 (1892~1974),原名张运镒,字胜之,今海南省文昌市人。早年参加同盟会,参与过黄花岗起义,参加革命前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25师参谋长,这种资历超过了很多元帅。抗日战争期间,其担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3支队司令员,皖南事变后担任副军长。解放战争期间兼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司令,负责对解放军后勤补给工作,同时指挥山东内线。张云逸是大将中唯一一个享受元帅待遇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8.罗瑞卿(1906~1978),原名其荣,四川南充人。1928年入党,参加红军后多担任政治工作。抗战期间长期担任抗日红军大学校长,负责培养干部。解放战争期间罗瑞卿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此后该部改编为华北军区第二兵团,罗扔任政委,参与指挥石家庄战役、太原战役等。建国后任公安部部长,参与制定公安机关的组织工作及方针政策,因此被评为唯一的一位公安军大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9.王树声(1905~1974),名王宏信,湖北麻城人。1925年入党,1927年参加黄麻暴动,土地革命期间逐渐成长为红四方面军主要指挥官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太行军区副司令、河南军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期间曾率部协助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0.许光达(1908~1969),原名许德华,湖南省善化县人。土地革命期间曾任红二军团指挥官,1936年赴苏联学习坦克技术。抗日战争期间,在抗日军政大学任教,后任八路军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解放战争期间任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3军军长、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建国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开始组建装甲兵的各项工作,被誉为“中国装甲兵之父”因此被授予装甲兵上将军衔。他是最年轻的大将,也是唯一一个享受上将待遇的大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