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二月初二凌晨二点十五分,九十岁的父亲离开他热爱的世界。 十年来,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我的思念之情也与日俱增。 父亲家乡在厦门市海沧区新垵村林东社。十八世纪,祖上五世前先人定居南洋马来西亚槟榔屿市,在林东社工作生活,繁衍后代。按照华人习俗,小儿子需要回乡守业定居,曾祖父在南洋逝世后,曾祖母带着七岁的祖父回到家乡。 二十世纪初,曾祖母过世后,国内动荡,十四岁的祖父跟随乡亲漂洋过海,回到南洋为家乡一位富商打工,管理花园。1926年6月,祖父携身怀三甲的祖母回到家乡。年底,父亲出生。祖母因长期辛苦劳作,产后体弱染疾,父亲还在襁褓中6个月大的婴儿时,她便撒手人寰,可怜的父亲从此失去母爱。 <p class="ql-block"> 幸有族亲抱养,以米汤等代替母乳,慢慢长大。父亲工作后每个月都要给这位养祖母寄钱,养祖母逝世后,到现在的每年清明节都要寄钱祭拜。父亲童年时候,得帮祖父干繁杂家务,大一点时放牛、干农活,日子过得十分艰苦,也培养了坚毅、宽和、忠厚、仁爱、好学、诚信、谦恭、礼让的优良品格。</p> 家乡属于侨乡,家乡人都有下南洋打工的风俗,家乡相对比较富裕,所有道路均为水泥路,有树的地方都有水泥砌的台,还有几家富商都有私家花园。家乡有比较浓厚的文化学习、练武的传统,小学教育比较普及。 <p class="ql-block"> 父亲九岁时,也与乡里同龄人上学读书,放学后,还得帮助做家务,大一点时,一边放牛一边学习。父亲学习十分认真刻苦,就说写毛笔字,在同龄中也是写得最好的。</p> <p class="ql-block"> 十四岁时,祖父续弦。与天下大多数家庭一样,后妈痛恨前任子,从此父亲坠入家暴深渊,除了吃不饱穿不暖外,要干大人的活,还时不时地遭受后妈的欺辱、打骂......</p> <p class="ql-block"> 十五岁时,他考上了厦门市同安中学。当时交通很差,需要挑着衣被等生活用品和几十斤大米,行走2公里再乘小船过港湾,再行走30多公里,每次都是太阳还没出来出门,太阳落山后才能到达学校。可见学习生活非常之艰辛。</p> 上了一个学期后,父亲就没钱交学费了,所以只能停学打短工,包括插秧、割稻子、赶马车、当挑夫等等体力活。16岁时,在赶马车遇到路况非常不好时,马暴怒失控,翻了车,父亲脸上被马蹄踩伤,差点没命。由于条件限制,伤口一直无法痊愈,以致脸上留下4厘米的疤痕。 通过一段时间的打工劳作积攒了学费,父亲又开始第二学期的学习。如此往复,三年的中学竟用了6年时间! 同安中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的一部分老师和学生是中共地下党员,中心党支部隶属中共闽浙赣城市工作部厦门大学临工委。 父亲学习认真,坚毅,诚实,能吃苦,品格好,家庭穷困,痛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广大劳动人民被奴役、受剥削的不平等社会。他的这些表现引起地下党老师的关注、考察和培养,终于在中学毕业的那一年,光荣的成为中共地下党员。 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在中共同安县中心党总支和学生支部的安排下,他毕业后回到新垵村。在严峻的白色恐怖中,以务农为掩护,冒着生命危险,在海沧与灌口发动进步青年投身革命,开展地下革命活动,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随着解放战争进入全面进攻、解放全中国的时期。1949年初,中共地下党同安县委特派员来到新垵村,召集他们三名地下党员,召开新垵直属支部成立会议,父亲担任了组织委员。 新垵党支部建立之后,他们很快就将工作推向霞阳、鼎美和东瑶等地。在新坡村创办青年农民夜校,夜校以识字为掩护,宣传党的纲领,发动农民反“三征”(征壮丁 征粮、征税)。还建立地下印刷所,翻印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十多种党的宣传材料。这些材料都及时分发给各片区党组织。 1949年8月底,中共地下党同安县委特派员到新坡村布置迎接解放工作。新垵村党支部迅速召集党团员和积极分子30余人,并组织成立有60多人参加的宣传队,配合解放军开展筹集军粮和建立水上交通的工作,确保解放厦门战役之需。 1949年9月,解放军大军即将进入海沧区,新垵直属支部接到中共地下党同安县委命令,发动各村进步青年和广大群众,迎接解放军,为解放军筹备粮食、居住等后勤工作,为解放厦门做准备。党支部还派遣熟悉地形的地下团员邱文辉,带领解放军夜袭厦门岛外防线最为坚固的最后一个阵地,为解放厦门拔掉桥头堡。 根据中共地下党同安县委指示,1949年9月25日,父亲所在的直属支部动员,并带领绝大部分地下团员和积极分子共30多人到达龙溪专区海澄县委报到,接受党组织安排。 父亲工作安排在县公安局审讯股,任股长。第二年改任公安局秘书(现称办公室主任)。第三年调任县委秘书(现称办公室主任)。1953年,父亲调到龙溪专区组建检察院,任办公室主任。 其他地下党员、地下团员和积极分子也都安排了工作,有几位到部队和进入香港新华社工作,多数在县委、政府、公安、乡镇工作,很多同志都成为各级领导干部。 父亲在担任漳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兼政法党总支书记时,一贯严于律己,对党的事业和工作忠心耿耿,对干部群众和蔼可亲,从不高高在上,以势压人,深受普遍好评。他工作认真负责,秉公执法,审案细致,从不搞冤假错案。 1963年,父亲是全省两位学员之一,到北京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学习,担任小组长,他比较系统地学习课程,以优秀的成绩获得毕业证书,使自己的实践认识与理论有机结合,理论水平有进一步提高,更好地为党为人民服务。 文革中,有个别造反派对领导干部进行人身攻击、批斗,要求领导干部戴高帽挂牌游街、每天早上打扫延安北路中山公园路口市中心大街,父亲从无怨言,认为有些干部群众有困难、有怨气,可以理解。甚至有位公安局的干部,扣了几位领导干部的一个月工资,之后政策要求归还工资。父亲说,你家庭生活困难,这钱就不要还了,弥补家用吧。 文革后期,父亲下放农村公社,他与广大贫下中农一道,抓水利、治病虫害,搞粮食增产。他还发现一位毕业在家的农科中专生,把他调到公社,成立农业科技小组。一有时间,他经常与农业科技小组的人研究实践治理病虫害、搞试验田改良水稻;还引进家乡的优良花生品种到当地推广;了解到罐头厂首次进口芦笋种子,准备寻找实验基地的信息后,找到罐头厂领导引进,发动群众栽培推广;带领技术员到茶叶种植和制作比较发达的地区学习,帮助提高茶叶种植和炒制水平,拓展销路。 父亲由于长期高负荷工作,身体虚弱,经常感冒、中暑。在医生治疗中,虚心向医生和能人学习,并购买相关中草药、按摩、推拿、刮痧等书籍。他以自己为样本,不断请教、学习、摸索、研究,逐步掌握不少中草药和中医知识,在自己治疗自己,解除小病痛的同时,也乐于为广大患者服务。 农村群众发生碰伤、割伤、扭伤、中暑、腹泻的情况比较多,经常有群众来公社找他诊治,而且效果都很好,他下乡时也是常常有群众找他诊治,成为小有名气的土郎中。 <p class="ql-block"> 父亲对我也是言传身教,从小就教育我要听党的话,遵纪守法,不贪不占,要廉洁奉公,有事自己动手,尽量不麻烦他人,养成自力更生的习惯,不阿谀奉承,攀附权贵,独立自主,堂堂正正做人,这样才对得起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谆谆教导。</p> 父亲热爱生活,喜静处之,宽以待人。年轻时喜好书法,自学成才,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钢笔行书,偶尔也画画素描、速写,玩一些雕刻之类。 身边的、路边的废弃竹子、木头、小顽石、树根、蜡疗余蜡、手工纸、陶土、水仙花头……父亲都能随手拈来,谋篇布局,一番刀、锯成型,砂布打磨,精雕细刻,挥笔绘画书写,上漆等等,立马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笔筒、一把木制的驳壳枪、一把竹剑、几个惟妙惟肖的小石雕和根雕动物。蜡雕的人像,手工纸刻出的剪纸,陶土做的白玉般的微小花盆,春节时素雅清香的花篮、葫芦等造型的水仙花……。在全国水仙花雕刻艺术大奖赛中,父亲将业余雕刻的多盆水仙花参展,获得“鼓励奖” 这些堪称艺术品的小摆件(可惜时间长远,很多都遗失了)给我的童年带来了艺术的启蒙,让我养成了自己动手的习惯。 老人家离休后,时间充裕了,一边系统临摹王羲之、钟绍京和李斯小篆,一边还与十来位老同志发起成立书画室,后扩大为书画摄影艺术协会,协会成员达数百人。老人家还不辞辛劳担任书画协会会长、兼任国画教员,在学生面前孜孜不倦地传授知识和技法,直至88岁才渐渐退出教员岗位。 在国画创作和教员岗位上,为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创作水平,父亲订阅8-9种书画报刊杂志,购买了数百种书法绘画书籍,还上网浏览书画网站的作品,从电视机上录像进行观摩。66岁时,老人家兴致勃勃地报名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学习。每一堂课都认真听讲、每一次作业都认真完成。三年后父亲在69岁时以优秀的成绩获得毕业证书。 20多年的每年春节期间,除在市中心的中山公园外,还带队深入郊区农村为农村居民免费撰写春联,深受欢迎,直至逝世(二月二)前的大年二十七,父亲为群众写了最后一次春联,在平凡的生活中走完90岁不平凡的人生! 父亲一生从不做寿,80岁时让我将部分作品编纂成册,出版《耕耘•怡情》64页画册。发行时,高朋满座,几十位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纷纷来贺,电视台、报社也都进行了报道,场面甚是喜庆热闹,父亲非常高兴。 父亲作画尤喜牡丹,大堂之上甚是福禄喜气,亦深得亲朋好友之喜好,求画者众多。父亲不辞辛劳,有求必应,粗略估计超过二百幅送与求画者。 更有得画者从此或得富、或得贵、或得所愿,对父亲越发感激。更有甚者,得画的邻居家中厅堂失火,画框和塑料面板着燃而画竟然完好无损,得画者及亲眼目睹者,愈发把父亲传得神乎其神。之后求画者更众,累得时已八旬老父夜以继日挥毫泼墨,以偿众人之所愿。 80岁时,老人家感觉人已渐老,眼力不济,需赶紧留下点东西。经过三年多的深思熟虑,父亲谋划了一幅133.38米长的《牡丹奇石图》,画中奇石呈秀,320朵牡丹斗艳,亭台楼阁千姿百态。既有天安门、鸟巢、浦东等建筑,也有鼓浪屿、武夷山、黄山等壮美山川;有武则天、王昭君、杨玉环、李白等古代名流,更有现代齐白石等书画大家以及载歌载舞的各族人民。该画卷经过三年多创作裱褙成卷,并翻拍制作成电子版。父亲还专门将缩小印刷版(46米长)送漳州市图书馆作为藏品,同时,还送给他在青年时期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厦门市海沧区的图书馆收藏,了却了老人家对家乡的一份情意。 他曾万分幸福地在中南海接受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的接见,在天安门观礼台参加14周年国庆节活动......他说,这是他这一辈子最幸福的事! 他临终前还谆谆教诲他的子孙,要世世代代牢记毛主席的恩情,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他。 <p class="ql-block"> 我想,记录下这些的珍贵的回忆,就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这也算是给老人家写了个总结,也让儿孙们了解一些祖先的事迹。(以上书画均为父亲作品)</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三月一日(农历乙巳年二月初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