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小学

康人.西绕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春暖花开的开学季,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七十年代我启蒙的小学------“康定县建设小学”,历经多年学校现在的校名为“康定市西大街小学”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都是充满着温暖与美好的难忘岁月,她承载着我的懵懂、欢笑与成长。每当忆起,那些鲜活而温馨的画面,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我沉浸在往昔的纯真之中。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秋日的暖阳温暖着美丽的炉城,一个阳光暖煦的日子,阿婆牵着我的手,带我走进了康定县建设小学去报名。我背着阿妈亲手缝制的花书包,书包是阿妈用一块蓝底白花的布缝制而成,背着它满心欢喜又略带紧张还有几分羞涩,花书包虽无绚丽的色彩,也没有那种精美的装饰,却凝聚着阿妈对我深深的爱意,每一针每一线,都缝进了她对我的殷切期许,书包里放着一个我舅舅送我的文具盒,报名处人很多,我夹杂在人群中,既紧张又兴奋,眼睛像探照灯似的,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终于轮到我了,冯老师笑容和蔼,轻声询问我的名字、民族、年龄、家庭成分……还轻轻握住我的小手,检查我握笔的姿势,那一刻,我渐渐认识到自己即将开启一段充满未知与惊喜的崭新旅程。建设小学由康定的一座叫“娘娘庙”的寺庙改建而成。踏入校门,古旧的寺庙建筑散发着岁月的独特气息,每一处砖瓦、每一道房梁,都凝萃着厚重的历史韵味。踏入校门的瞬间,仿佛穿越时空,尘世的喧嚣被悄然隔绝,扑面而来的是静谧与庄重。曾经的寺庙禅房,成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大殿摇身一变成老师的办公室。斑驳的墙壁上,岁月的痕迹纵横交错,留存着残缺的模糊的壁画,虽色彩不再明艳,却依然能让人遥想出当年的华丽与精致。校园里有许许多多的柏杨树,但最珍贵的还是那几株古树,它们是岁月的忠实守望者,枝繁叶茂,让人最难忘的是两颗“猴孙树”因树叶的根部横切面像一张猴子的脸而得名,我们课间捡拾树叶,一则是好看,二则是可以在同学间玩一种“打官司”的小游戏。每至课间,树下便成了欢乐的海洋,我们在其间嬉笑打闹、捉迷藏、丢手绢,清脆的笑声在校园上空久久回荡,编织成一曲无忧无虑的童年乐章。</p> <p class="ql-block">课堂上,我们坐得笔直,声音清脆响亮,稚嫩的童声在教室里不断回响。我们班是三班,启蒙老师是冯老师,她有着温柔的笑容和亲切的声音,仿佛冬日暖阳,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在她的耐心教导下,从拼音字母开始,她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教我们发音、拼读,一笔一划地教我们写字。她的眼神中满是鼓励与期待,让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充满了勇气。第一学期结束时,我们竟能认识 150 多个生字,那种成就感至今仍难以忘怀,它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照亮了我求知的道路。那时的体育课叫军体课,我们在操场上练习队列、跑步,大家喊着响亮的口号,步伐整齐;美术课叫图画课,画的也是符合那个时代的画面,向着太阳盛开的葵花,太阳光芒四射等;音乐课叫唱歌课,第一次唱歌课学习的是《东方红》;数学课叫算数课,在数字的奇妙世界里,从简单的加减法到复杂的乘除法,稚嫩的声音朗朗上口的背诵着九九乘法表,……。</p> <p class="ql-block">五年的小学生活,教我们班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陈老师那厚厚的眼镜片,张老师浓浓的泸定口音,马老师和蔼可亲的面容……无时无刻不在眼前出现,仿佛就在昨天,那个破破烂烂的教室里还回荡着他们授课的身影,还留存着我们郎朗的读书声……。康定的冬天格外寒冷,凛冽的寒风如刀子般刮过脸颊。但校工廖伯伯总会早早地为我们生好钢炭火。同学们轮流去端火盆到教室,那跳跃的火苗,不仅驱散了冬日的严寒,更温暖了我们的心。大家围坐在火盆旁,小手冻得通红,却依然认真地学习,按照语录的指引,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火盆里不时发出 “噼里啪啦” 的声响,仿佛在为我们的学习加油鼓劲。学校的生活丰富多彩,在“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的语录指引下,我们积极参与学工、学农、学军活动,因为家里小姨是护士,我和同为父母是医生的沈乔同学被选为学医组,成为了班上的小卫生员,为同学们处理简单一些小伤口,心中满是自豪,觉得自己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电影《闪闪的红星》放映学校组织观看,潘冬子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心中,他的勇敢、机智和对党的忠诚,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学校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习潘冬子做党的好孩子活动,我们学着潘冬子的样子,唱着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党叫干啥就干啥”,学习潘冬子做党的好孩子是我们那个时代小学生的最高理想。那时,我们戴着红领巾,手持红缨枪上街维护秩序,虽然年纪小,但我们都挺直了腰杆,眼神坚定,心中充满了使命感,在街头,我们认真地维持着秩序,看着行人们投来赞许的目光,内心满是骄傲。在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片段,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熠熠生辉,永不褪色。1977年,毛选第五卷出版发行,整个社会都沉浸在一种庄重而热烈的氛围里。康定县城区四小,我们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庆祝。北门体育场成了欢乐的海洋,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纯真与热情。我参加了学校精心排练的团体舞蹈《井冈山下种南瓜》,在开阔的场地上进行了表演,尽管那时的我们还年幼,动作或许并不那么娴熟,但每一个眼神、每一次跳跃,都饱含着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敬意与热爱。那时的我们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最高兴的还是去子耳坡村帮忙捡拾收割以后遗留在地里的土豆、青稞、玉米力争做到“颗粒归仓”。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向附近生产队送肥,支援农业建设那时候,那时并不觉得这是一项任务,反而像是一场特别的社会实践,大家带着自家积攒的肥料,山间的小路上我们排队前行,一路欢歌伴着村民们质朴的笑容,都成了这段经历中最温暖的底色。六一儿童节,是童年里最期待的节日之一。第一次和班上同学一起跳舞庆祝,那支《千条江河流向海洋》“千条江河流向海洋,万朵葵花向着太阳,红小兵战士火红的心,啊……永远永远向着北京的金太阳”开启了我对舞台最初的记忆。那时没有华丽的服装,只有简单的白衬衣、蓝裤子,再配上鲜艳的红领巾,却依然能感受到舞台上光芒万丈。同学张琴的妈妈,用她的相机为我们记录下了这珍贵的瞬间。那几张照片,承载着我们的童年,成为如今最美好的回忆。每当翻开相册,看到照片里那一张张纯真无邪的笑脸,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那个特殊的年代,每周星期二、四、六下午,老师们会进行政治学习,我们便迎来了短暂的假期。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便是国营康定照相馆(康定人喜欢称呼为马家照相馆)站在橱窗前,看着里面展示的照片,想象着拍照的奇妙过程,去看洗出来的照片通过定影后再用自来水的冲洗的过程,有时也悄悄跑进照场踮着脚从相机里观看别人照相,通过镜头人是倒立的感觉很神奇,这也为我喜欢摄影奠定了基础。解放军和工人阶级宣传队进驻学校,宣传思想。学校迎来了唐师傅和黎师傅,他们忙碌的身影,为学校带来了不一样的活力。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思想,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情,让我们在那个小小的校园里,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广阔与精彩。1978年,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我们这些 “誓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走又红又专路线”的小闯将们,成了浩劫岁月结束后,第一批小升初全县统考的小学生,这场考试,像是一个转折点,带着未知与挑战,也带着希望与憧憬。站在人生的新起点,回首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些跳着舞的日子、那些在山野间奔跑的假期、那些充满好奇与探索的时光,都成为了我们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基石就这样带着对中学生活的憧憬走进了新的校园。</p> <p class="ql-block">时光匆匆,几十年如白驹过隙,如今的西大街小学早已焕然一新。那座由寺庙改建的教学楼,早已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校园里的古树也不知去向,可那段美好的小学时光,却如同窖藏的美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香醇浓厚。每当回忆起在西大街小学的点点滴滴,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些纯真无邪的笑容、清澈明亮的眼神,还有和小伙伴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都成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永不褪色,熠熠生辉。 2025年2月28日藏历年初一于柳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