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難忘的南屏街米線</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零年,部隊由思茅轉駐昆明炮四師附近的桃園山。</p><p class="ql-block"> 当兵时,昆明南平屏街那家过桥米線店鋪,是我常常光顧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該店面不大,生意作的却是紅紅火火。操著一口正宗昆明腔的老闆娘熱情、熟练地招呼着客人。 感覺他們好像都是這裏的熟客。 </p><p class="ql-block"> 由於雲南十數年的軍旅生活,一直偏愛那裡的地方美食過橋米線、小鍋米線,(同時,也特別喜歡思茅的油油辣辣的米幹。這種米幹類似廣州的河粉,只是味道、叫法和烹製方法不同)自從來到昆明桃園山以後,就成了這家店的常客。</p><p class="ql-block"> 當那樽巨大的海碗盛滿滚烫的雞湯端上桌,一碗比普通米線略粗而柔軟、富有彈性的米線和各種配料依次放入。滚烫的汤头,爽滑的米线,鲜靚的雲腿肉片……,再放進一大勺油辣子,瞬間香味兒四溢,每吃一口都是满足。最後,總是連辣帶熱弄得滿頭大汗!</p><p class="ql-block"> 那家店鋪,無論什麼時候去,客人都是坐的滿滿的。在異鄉當兵的日子,鄉愁如影随形,那碗过橋米线線,承载着无数的慰藉,它不只是美食,更是我軍旅歲月里難忘的永遠抹不去的回憶。在昆明桃園山那些艱苦的日子里,南屏街米線店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記… …</p><p class="ql-block"> 2016年11月,戰友們再次回到雲南思茅舊地重遊時,記得跟楊杰、陳賀元等,光顧了酒店附近的一家米線館,吃的是小鍋米線,老味道、很過癮。</p><p class="ql-block"> 轉業回到地方以後,最初住在北京花園路。想吃雲南米線的時候,就騎上自行車,去北京新街口的一家桂林米粉店,因為那兒离我家最近,所以經常去。那個時候北京還沒有經營雲南米線的。</p><p class="ql-block"> 二零零三年初,我家附近有了一家雲南過橋米線店。鋪面比較大,設有十五六個四人方桌和幾個大圓桌。在這家店里,還結識了幾位名人:相聲界老藝人馬季,電影演員白志迪、馮恩鶴,中國女籃的鄭海霞等,我們住在同一片兒宅區。他們說也常常光顧這家過橋米線店。(過了七八年後,不知何故這家米線店改換門庭,成了燒烤店了)</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這兒也曾經是我經常去的地方。一進店,就立馬想起了思茅,想起了昆明南屏街,因此,這兒也成了我懷舊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現在,再想品嚐雲南過橋米線、小鍋米線,只有去海澱區的魏公村了,就在中央民族學院旁邊的那條街。那兒挨著有好幾家餐廳,新疆風味的、雲南風味兒的。到那家餐廳吃飯的雲南少數民族大學生特多,是那裡的常客。我和張臻曾光顧過多次,張臻是個大吃貨,哪裏有好吃的他都會叫上我。他還用不咋地道的雲南話跟服務員聊天。那家店就是張臻推薦的。那家店的老闆和廚師、員工全部來自西雙版納,據老闆娘講,米線等食材都空運自雲南,可見還是比較正宗的。如果有誰饞了想吃雲南思茅的小鍋米線、過橋米線了,不妨去魏公村的西雙版納餐廳坐坐… …</p><p class="ql-block"> 那兒是我新的懷舊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2025.2.28 昌平東三旗</p> <p class="ql-block">過去沒有用這種砂鍋的,都是特別大的大海碗;保溫、裝的多。</p> <p class="ql-block">以前的過橋米線配料不是很多,但都很精緻。現在的配料花裡胡哨的看著很多,都是擺樣子。</p> <p class="ql-block">過橋米線比一般的米線略粗一些,長而柔軟、勁道爽滑。</p><p class="ql-block">北京前門大柵欄步行街最西頭,有一家雲南土特產商店。有幹米線、酸醃菜、雲南腐乳、雞樅菌、大頭菜等等土特產出售。</p> <p class="ql-block">改良後的米線大不如前,碗具也不是原來的碗具了。</p> <p class="ql-block">小鍋米線的“帽子”用料多種多樣:豬肉沫、牛肉沫、雞樅菌、香菇等等。</p> <p class="ql-block">小鍋米線多種多樣,味道厚重,香辣獨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