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赏冬2(20231205)

朱建新

<p class="ql-block">  12月5日中午,我们走出芙蓉街,顺着泉城路往西不远便是趵突泉北门。</p><p class="ql-block"> 趵突泉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趵突泉的历史可上溯至商代,是古泺(luò)水的源头。趵突泉的名字最早记载于曾巩所著的《齐州二堂记》。“趵”为“跳跃”,“突”是“突起”,“趵突”二字是泉水喷涌的形象表现。乾隆皇帝南巡时用趵突泉水泡茶,味醇甘美,册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p> 进入景区,信步而行,迎面出现一尊大型奇石,外方内圆,宛若一堵石门。石上镌有趵突泉公园简介,字体工整,颇有魏晋书风。 步青桥,这是古泺水之上的一座青石拱桥,含有平步青云之意,既象征趵突泉的水势,也隐含园内苍翠的林色。<br> 桥下流水潺潺,杨柳依依。 <p class="ql-block">  路边有一处“五三”纪念园,是为纪念“五三”惨案而建,是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28年5月,日本军国政府进兵济南,泉城涂炭,3日,山东交涉专员蔡公时蹈死斡旋,竟遭凌虐杀害,11日,全城失陷,中国军民被杀6123人,这就是举世震惊的济南惨案。</p><p class="ql-block">  五三亭原为1932年济南市民自发捐款所立,其柱上刻有“大义薄云霄留千古河山正气,此亭临海右想当年樽殂英风”的楹联。</p> 在五三亭北侧有二层仿古建筑,上层有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匾额“五三堂”,下有“济南惨案纪念堂”匾额,用详实的史料再现了济南惨案惨烈的岁月,警示后人勿忘国耻。 走过这片竹林,便来到了名泉区。除趵突泉外,周边还散布着三十多个名泉。 马跑泉,泉名以北宋末年抗金英雄关胜战马奋腾、刨地出泉之传说而得名。 马跑泉池岸由已溶蚀的石灰岩岩石砌垒,泉水从石隙中流出,沿池底小溪向东北流去,注入护城河。泉池周围,怪石嶙峋,绿树掩映,显得格外幽雅别致。 漱玉泉位于公园内李清照纪念堂的南面,泉名来自《世说新语·排调》中“漱石枕流”。泉水清澈见底,水石相激,淙淙有声,犹如漱玉。 漱玉泉的泉池三面石雕栏杆,池内嵌有“漱玉泉”石刻。漱玉泉与李清照纪念堂相互关联,李清照有一部文集叫《漱玉词》,她的故居也被称为“漱玉堂”。<br> 漱玉泉南侧有一“鸢飞鱼跃”的石碑,为光绪年间龚葆琛在七十八岁高龄时书写。鸢飞鱼跃指鹰在天空飞翔,鱼在水中腾跃,出自《诗·大雅·旱麓》:“鸢飞天,鱼跃于渊”,后以“鸢飞鱼跃”比喻为万物各得其所。 漱玉泉的西侧就是柳絮泉,池壁四周用大理石砌成,上面饰以汉白玉石雕栏杆。“柳絮泉”来自《历城县志》中“泉沫纷繁,如絮飞舞”,故而得名。 <p class="ql-block">  皇华泉在柳絮泉西,其名取自《诗经·小雅》“皇皇者华”。此泉皆石砌,周饰石雕栏杆。水自池底沙际涌出,然后由暗道流入趵突泉。池内北壁嵌“皇华泉”石刻为1980年济南当代书法家魏启后题写。2004年4月新评出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中,皇华泉名列第三位。</p> 卧牛泉东邻皇华泉,泉池呈长方形,池壁用块石垒成,因常有耕牛躺卧泉旁休息的传说而得名。水自池底沙际涌出,晶莹碧透。北岸石栏上嵌“卧牛泉”名刻。 金线泉在公园的东北方向,北宋临淄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写道:“齐州城西张意谏议园亭有金线泉……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则线纹远去,或以杖乱之,则线辙不见……”故而得名“金线泉”。 天尺亭是趵突泉地下水位观测点,为北方园林建筑罕见的仿古园林窜顶式三角亭构造,三面电子屏标明了济南泉水成因,可以直观的让了解济南泉水知识和趵突泉实时地下水位。 <p class="ql-block">  尚志书院,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山东巡抚丁宝帧创办,在国内享有盛誉。</p> <p class="ql-block">  望鹤亭,明代称“漱玉亭”“溪亭”。相传因此处风景清幽,常有仙鹤翔来,所以清代乾隆年间将此亭更名为“来鹤亭”,后又更名为“望鹤亭”,自古即为文人雅士品茗、赏泉、吟诗、对弈之地。</p> 来鹤桥位于趵突泉池东岸,南北纵向,“蓬山旧迹”坊位于来鹤桥南端,为明朝天启年间樊时英建,南北各悬“洞天福地”“蓬山旧迹”匾额。整个坊体小巧玲珑,古朴典雅。 双御碑矗立在来鹤桥头,分别刻有康熙三游、乾隆二游趵突泉时题咏之手书。正面是康熙甲子(1684)年手书“激湍”,反面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书《再题趵突泉作》。二帝手书于一碑,极为罕见。 跨过来鹤桥,看到一座亭榭,小亭四方,亭柱朱红,四角攒尖,亭顶上覆琉璃金瓦。小亭三面环水,微微凸入泉池。这座小亭,称作“观澜亭”,亭前有一副楹联“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长吼半空雷”,为元代文人张养浩所作。 观澜亭侧垂柳披拂,假山秀立。亭南水中立碑一通,上刻“趵突泉”三字,为明朝嘉靖年间山东巡抚、都御史胡缵宗书。泉边还立有石碑一块,上题“第一泉”,其色为墨绿色,为清同治年间历城王钟霖所题。 二十年前,我在趵突泉的旧影,那时的泉水好像喷涌得更高一些。 今昔对比,物是人非。 趵突泉泉池呈方形,池内清泉三股,喷涌如白雪三堆,构成济南八景之一的“趵突腾空”。池中还有众多小泉眼,水泡串串,飘飘悠悠,如泻珠玑。刘鄂《老残游记》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 泺源堂在趵突泉北岸。最初为娥英祠,后经历代变迁,至北宋曾巩时期建为二堂,并作《齐州二堂记》。最南的第一大殿为泺源堂,殿台临水,是观赏趵突泉的最佳位置。 观澜亭西还有一方高2.10米宽 1.10米带碑帽的碑刻,上书“观澜”,由明代顺天府通州人、贵州道监察御史、榜书大家张钦所书,在观澜亭原位基本未动。 “观澜”石碑背面是书法家武中奇先生所书的“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候于泺”。 观澜桥在趵突泉西侧,因站在桥上能观赏趵突泉水,故称观澜桥。 无忧泉位于趵突泉南。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均著录,传说饮此水可解忧消愁,故名。1989年修复。泉池呈塘湾形,以巧石缀岸,水自南部弯月形小池中汩汩涌出。 杜康泉,又名北煮糠泉,泉池长2.4米,宽2米,自然石碑缀岸,是济南72名泉之一。据说酒仙杜康曾在此置锅酒而得名,水势旺盛,清冽甘美,昔为居民选用的饮用水。 白雪楼是明代著名诗人李攀龙的藏书处,现为节假日期间趵突泉公园内的曲艺表演场所,为带戏台式二层仿古建筑。<div>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居士,历城人,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被尊为“宗工巨匠”,一代宗师。</div> 白雪楼北侧设戏台,南侧有假山,四周绿水环绕,山石掩映,登楼可俯瞰周围泉水竞流,远眺公园秀色。 湛露泉位于白雪楼前。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均著录。1997年修复。泉水清湛如晨露,故名。晏璧有诗咏之曰:“泉如湛露味甘香,咽入三焦齿颊凉。通乐古园饶爽气,厌厌夜饮醉无妨。” 石湾泉北临白雪楼,因巨石驳岸,状如水湾而得名。原池淤塞已久,1977年修复,以石砌垒,南依假山,池岸岩石上镌“石湾泉”名刻。 沧园是明朝著名诗人李攀龙的读书处,因园内有沧泉而得名,古朴典雅,园内奇树盆景,珍花异木,景观奇特。 1987年,沧园内设当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家王雪涛纪念馆,珍藏和陈列王雪涛先生遗作、收藏品及其生前绘画用具212件。王雪涛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花鸟大师,著名美术教育家,其作品题材广阔、隽秀自然,树立了小写意花鸟画的一代风范。 <p class="ql-block">  沧园内一景观石上“蓝已青矣”为王雪涛书。“蓝已青矣”是一句成语,这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的褒词,是齐白石夸奖王雪涛的活,并书写在王雪涛的一幅画上。</p> <p class="ql-block">  “一代精英”为方毅题写 。</p> 沧园中有一棵上百年的油松。 沧泉在沧园内,泉水长年不竭,积水成池。今泉池为石砌不规则形,直径2.92米。池北侧镌刻有泉名“沧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趵突泉东门的小景</h3> 围着趵突泉转了一圈,最后来到李清照纪念堂。李清照纪念堂是为纪念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而建,是传统四合院形式,古朴清幽,大门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李清照纪念堂”匾额。 <p class="ql-block">  “一代词人”四字取自于1959年8月30日郭沫若手书七绝《题济南李清照故居》。全诗为:“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飘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书。”</p> <p class="ql-block">  “传诵千秋”匾也是取自这首诗,称赞李清照的词独树一帜,为世人传诵近千年,并会一直流传下去。</p> 叠翠轩的环境打造即取李清照词意,轩前种植有李清照喜欢的芭蕉和海棠。 <p class="ql-block">  李清照纪念堂不仅展示了李清照的文学成就,还体现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出生于山东济南的一个文学世家。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早期的文学才华到晚年的孤苦无依,她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她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漱玉堂”三个大字由郭沫若题写,迎面是李清照汉白玉雕像,手持书册,眉间微蹙,若有所思,气韵清绝。展室内有她详细的生平介绍及行踪图,也陈列着后世研究者的诸多著作和相关影像资料。 <p class="ql-block">  院内有几块太湖石,玲珑奇巧,令人赞叹。这是一块“虬石”,“虬”是传说中一种带角的龙,这块石头上方恰恰有两只小角,于是取名“虬石”。</p> <p class="ql-block">  这块奇石为太湖石,高4米,宽1.63米,厚1.2米,重8吨,名为龟石,又称龙石。据传,龟石是宋代汴京寿山艮岳的遗物,后为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所收藏,明代就被誉为济南的“四大灵石”之一,是趵突泉园区的镇园之宝,久享“千古名石”之盛名,已被收入《中国赏石大典》。</p> 泺苑位于公园西北区,是一条仿古民居式水景街,这里曾经河道交叉、泉源充沛,一年四季流水潺潺,是泉城济南“潇洒似江南”景致最有代表性地区之一。 漫步在清澈的泉池边和缓流的溪水畔,会让人有一种身处江南园林的感觉,这里的垂柳、绿树和清澈见底的泉水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p class="ql-block">  在晴雨溪上有一座雅致的小桥,游客可以走在桥上,欣赏桥下清澈透明的溪水缓缓流淌,感受一种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濯缨池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著名景点,四季景色各异。</p> 池水清澈,波光粼粼,垂柳依依,青藻浮动,锦鲤穿梭,叠瀑连连。 <p class="ql-block">  趵突泉将北方园林的宏大和江南园林的精致完美融合,让游客在漫步中既能感受到皇家的威严,又能体会到江南的柔美,每一处景致都让人流连忘返。</p> 出趵突泉北门,过马路就是五龙潭。作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早在金代就被《名泉碑》所记载,当时称为“灰湾泉”。相传,五龙潭昔日深不可测,每逢大旱,祈雨则应,因此元代有人在潭边新建了五龙神庙,内塑五方龙神,自此改称五龙潭。 一进门就看到了五龙壁,这是一座长20余米,高近4米的照壁,上面有陶瓷质地蔚蓝色的五龙腾飞图案,采用浮雕形式,以此来象征五龙的意象。 五龙潭公园内散布着形态各异的26处古名泉,构成了济南四大泉群的五龙潭泉群,而且是水质最好的泉群。 潭水宛如一块碧绿的翡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潭边垂柳依依,枝条随风摇曳,倒映在水中,如同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潭西泉泉水自池底圆穴呈水轮状涌出,向四面漾出涟漪。泉池呈不规则形,以石砌岸,深1米。池北侧石壁上镶有“近水楼台”刻石,为明代书法家张中发题写。 官家池泉眼众多,水质清澈甘美,冬温夏凉,相传古时为一官宦人家居住,泉水水质甘美,本地居民多到此取水,官家池因而得名。 公园里竟然有一座秦琼祠,秦琼,字叔宝,济南市历城人,是隋末唐初的著名大将,传说五龙潭曾是秦琼的府邸。1982年,园林局工作人员在清理五龙潭时,曾挖出一块唐石碑,上面写着“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宅”,这块石碑至今仍保留在秦琼祠内。为了纪念这位历史人物,2010年在五龙潭畔建起了秦琼祠,内外陈设旨在展示秦琼的“忠孝义勇信”精神。 来到五龙潭东门,这里有一组五龙喷水雕塑。 <p class="ql-block">  从五龙潭东门出公园,已近傍晚,我们要去大明湖旁边的停车场,步行一天,想抄个近道,误打误撞走进了西城根街。这是老济南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老街之一,街道古香古色,静谧安和。</p> <p class="ql-block">  2017年,一段古城墙遗址的意外发现,让这条老街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面古城墙相当有历史,已有约600多年历史,是目前济南现存唯一的明代城墙,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墙遗迹在老街中段,长约50米,只剩断壁残垣。济南城墙成形于宋代,起初是夯土堆砌,直到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在原有基础上对外墙进行砖石包裹。1950年,当时的济南市人民政府下令拆除老城墙,经过16年的拆除工作,这座屹立了近千年的古城墙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老舍先生说:“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看完冬天的济南才知道,老舍先生诚不欺我。一天的济南赏冬之行圆满结束,踏上归途,收获满满,晴朗温暖,柔情似水,一个与众不同的济南在我的心中重新有了新的位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