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昌与他的《崂山志》(六)卷二.本志

自然国地

【前言】<div>  这是黄宗昌所写的《崂山志》八卷中的第二卷,名《本志》。他在本卷开头说: 凡事必有原因,这篇就是为了褒扬崂山美名。赞扬崂山,尽其所有,性情乐用,以此类推。大爱无私,愿意把所有的真实都宣传,以正其本。则山川草木的好和坏及生和灭都反映,故而我可以写出来的东西就多了!这篇《本志》就算作第二篇吧。</div> 前面已交代过,黄宗昌生前《崂山志》没有出版,他一直在补充。后来,他儿子黄坦也加以补充修订。为了有所区分,黄坦补充部分一般加以“论曰:”字样,冒号后面即是指黄子黄坦修补时所言。后面的章节与此同,特说明之。 【原文】<b>卷二.本志<br>   崂山居地一隅,而环处者海,则地气归宿于此也。惟其然,故通人、大都士常不与之遇。惟潜晦自命者,往往得而有之。不与之遇,势所限也。得而有之,性所孚也。天下惟势所限者,必有其性所自孚之处。然则,贤不肖,固有其类矣。虽通人、大都士不与之遇,而天地之灵秀自若。此崂山之所以为崂山也。</b><div> <b>崂山之大也,不待琢而光相发者,天地自有之美。旷然心目,各得其所得,此固良工所不能施其巧,而寒暑不能易其色者也。吾取其朴质,其文其秀可餐,君子居之。<br></b></div>   <b>天下具自然之美,足以挹取者,率见前止耳。有其美而增加为多,此以外为悦,失其自然者也,崂无是也。深山穷谷处而无虞乎?艰危何所容吾修饰,高下从心,移步而形生。造化之理,殆有不可执一境以求之者,奚假人工哉?故纷华靡丽,崂无取耳。<br>  山以静为德,崂无富贵气,而理大物丰,取精为多,则德产之致也。故物之所钟,滋于本,成于末。可以养元,可以厚终者,多得之收敛固藏中,而发于性所自定,命所自立之地。然则枯槁寂寞,其与人之相成何如哉?</b> <p class="ql-block"><b>  事必求悦乎耳目,则乱之者至矣。斯以知因缘附会之足以丧身也。崂无所事夫雕文镂刻,故妇人女子之迹不至。而励志、持行托足者,无以惑于他途。盖孤洁而不杂一靡,为得天地之正气焉。是可以观焉。</b></p><p class="ql-block"><b> 嗟乎,君子岂求异人哉!处泥涂而不污,如是而已。吾观崂之中,缁羽虽分,庸流杂处,若无足语。而知道者时入其中,未有识之者,犹是平常循习耳。而操持质对,乃在日星河岳之间,士贵自立也,庸流虽多,乌能染人乎?</b></p> 【翻译】卷二.本志<br> 崂山居即墨东端,而三面环海,则地气归宿于此山上。因为这样,那些方士、游人都探索不到。只有那些潜心研究者,往往可以得到。不让你遇见,山势险要限制了人。而能得到的人,性格使然。天下因势所受限者,必因其性格受束缚了。因此,让人不肖一顾的,总是有的。虽方士、游人都探索不到,而天地之灵秀依然存在。这就是崂山之所以称为崂山也。<br>  崂山之大也,不用琢磨而自己就能发出光芒,是天地赋予给它的美。旷然心目,各得其所得,这是能工巧匠所不能雕塑出来的巧妙,并且寒暑是不能改变其色泽的。我选择其朴素的描述,崂山之文彩更是秀色可餐,真像是一位伟君子。 天下有自然之美,可以赞美的,前面已经列举出来了。崂山有这些美而还要更多,不像别的地方都是拿人造外观来取悦于人,崂山是用内在美取悦人的。深山穷谷处就无危险吗?艰危哪还用我来修饰,爬上爬下跟随心情,走的多了而形成道。造化之理,哪里还有美景不可以求的,哪里还用人工装扮?故而,那些纷华靡丽的东西,在崂山中没有。<br>  山以静为德,崂山无富贵气,但是地大物丰,取精为多,所以精致的景色很多。对事物的钟爱,关键在于根本,成就于末梢。能够自始至终者,大部分是收敛固藏在其中,而发于本性自己能生长出来,活在自立之地。也有的会寂寞枯萎,这些与人生何其相似?   凡事都应亲自去眼观耳听,就会把事情搞清楚了。你可知道因缘附会是足以致你丧命的。我在崂山无事的时候就细细的雕文镂刻,因此妇人女子们都不到这儿来。而鼓励者、与我意见相同者来说的事,都不能诱惑我跟着他说的去写。因而我写的是不掺杂一点虚假的东西,是为了得天地之正气的。因此,是可以看的。<br>  嗟乎,君子不必求异人啊!处与污泥而不染,就该是这样。我看崂之中,好的坏的虽然能分出来,正的和偏的也还混在一起,没有一个肯定的结论。我现在在这里就是要把这些搞清楚,对目前不能辨识者,还是按平常的习俗来处理。因而要操持着做对比确认,就在这日星河岳之间,人贵能自立,庸流虽多,还能把我也弄成平庸之辈? <b>论曰</b>(注:黄子黄坦之论)<b>:心之所向,凝结专一而不可陵夺者,志也。行之不得,则发于言;至言不可以直达,而委蛇运会或托物以形之。诚有大不得已于中,古今人往往于此。要之,其志也,百世可知。侍御先生之志崂山,岂为崂山发哉?所悲愤忧伤于天时、人事中者,不可以口,故即山中茂对,以抒写之,而义自见,本志之所以作也。嗟夫!君子有怀,发言不苟,观全志而知先生之持纪于崂山者,春秋之义也。</b>(注:对“论曰“不予翻译) 【后语】<div>  最初,一接触到这本由明天启二年进士、官至御史、晚年隐居崂山的即墨人黄宗昌所著、黄坦补充的《崂山志》,我真的是爱不释手,反复看了几遍仍觉未及其皮毛,直到今日还在研学当中,故而斗胆推荐予您。本章部分文字和图片采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来删除。后续由自然国地把对黄宗昌编纂《崂山志》及其相关故事的研读心得捋顺与您来共享,敬请期待。</div> 2025.02.28.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