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九柏林 德国授首

梦白浪

乔大叔对于兰斯签字暴跳如雷,在电话里向苏斯洛帕罗夫的上级、炮兵参谋长沃罗诺夫咆哮不已,斥责他管教部下失职,声称要严厉处罚苏斯洛帕罗夫。<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盛怒过后,经过调查发现苏斯洛帕罗夫的做法可谓无懈可击,也就未予追责,1949年派其进入苏联军事外交学院任职,将其经验传授给年轻的情报学子。1974年,他与朱可夫在同一年去世,得以善终。<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5月8日乔大叔还给杜鲁门打电话,表示不相信无条件投降的命令能在东部前线执行。<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乔大叔通知朱可夫,兰斯只是德国投降仪式的预演,授权他代表苏军最高统帅部代表签字,维辛斯基将携带签字文件和盟国代表名单次日来柏林,充当朱可夫的助手。<br data-filtered="filtered">科涅夫回忆,根据大本营指示,所有涉及谈判和德军投降问题,均由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负责,乌克兰第一方面军首长和司令部都不参加,只收阅必要通报。<br data-filtered="filtered">文字间明显流露出愤懑。驭下的乔大叔利用换将在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之间打入楔子,又利用签字加深了朱可夫和科涅夫的隔阂。<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艾克回忆录里表示,他收到电报后认为苏联“对盟国诚意产生怀疑”,立刻向安东诺夫复电同意,称自己乐意次日去柏林,如果天气不好,英美两国驻莫斯科的军事使团团长可以代签。<div><br>不过艾克翻脸比翻书还快,回忆录隔了几个段落后又写道“我觉得不宜亲自前往柏林,批准柏林投降是苏联的事”。<br><br>估计安东诺夫的电报太不客气,艾克也火、火、火了。<br><br>代表是你们正经指定的,指令不畅是你们内部的事。现在字签了,又张口不承认?<br>我也是有身份的人,兰斯签字就没露面,柏林签字要不要露面?<br>朱可夫虽然是你们最高代表,但他还是方面军司令员,相当我们的集团军群司令,和布莱德利、蒙哥马利同等,比我低一级,到了柏林我坐第几把交椅?<br>最后,签字仪式已经结束了,你们来个补充就得了,怎么非要搞个更大动静压我们?<br><br>艾克派出的是他的副手、英国空军上将(一说是元帅,从照片看袖子上一粗杠三细杠,是上将)特德,由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斯帕茨中将、法国陆军总司令塔西尼将军陪同,美国驻苏军事代表团团长迪恩将军随机同行——他的任务是向苏联方面解释艾克为何没来。<br><br>悟空:四杠,我才是空军元帅!<br></div> 索科洛夫斯基大将在柏林机场迎接,第一架飞机是美国人,第二架是英国人。朱可夫没去机场,他是否已经猜到艾克会爽约?<br>放鸽子让苏联人大为扫兴。迪恩回忆,当他们没有见到艾克下飞机时“仿佛下令一样,下巴齐刷刷地耷拉下来,但很快又恢复了常态,客气迎接”。<br>虽然盟军代表级别明显高于兰斯那一批,苏联人还是感到受到蔑视,私下表示只有法国人“有教养”。<br>艾克电报白纸黑字说要到柏林,不知道迪恩用什么理由搪塞,估计总有点心虚。养尊处优的英国跟班们没这个心理负担,事后还在抱怨未给他们安排好住宿条件,也不看看柏林毁成了什么样子。<br><br>德国人阵容“强大”,最高统帅部凯特尔元帅带队,海军空军都相当最高级别官员。<br><br>西方代表检阅仪仗队后,才命令德国人下飞机。可能仪仗队还没撤离,贝利亚的直系别洛夫将军赶紧上前把德国人引入一条旁路,以免误解仪仗队是为了迎接他们。<br> 法理上讲德国已经投降,无需再谈判。签字地点在军事工程学院会议厅(也是饭厅),由朱可夫与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手忙脚乱匆匆选定。<br>桌子椅子都是从柏林各处收罗的。有说法称,铺地的地毯取自小胡子总理府,甚至说凯特尔进门时能认出来,那是神剧吧。<div><br>午饭是一流俄国佳肴,大家匆匆用过,因为下午还要召开协调会议。德国人随时要听从召唤,更是无心吃喝。<br><br>苏方制作的英美国旗非常山寨,更是没有准备法国国旗,临时以布料制作,结果成了荷兰国旗,只好拆开再缝。<br><br>投降书内容并不长,规定中欧时间5月8日23时起,德国三军必须原地待命、全部解除武装。维辛斯基做了一些小的修改,为此都要重新翻译、打印、校对,版本分英、俄、德三种文字,规定以英、俄版本为准。<br><br>当塔西尼出示戴高乐授予他代表法国签字的信件时,局势立刻复杂化了。英国人反对,表示这意味着所有盟国都要逐一签字,苏联人则表示支持(网上也有说反对)。<br>塔西尼恨不得表示,不签字不如死。<br>要不,特德代表英、斯帕茨代表美、塔西尼代表法签字?<br>维辛斯基又不同意斯帕茨签字,因为美国已由特德代签,不必出现两个美国代表。<br>几个小时协商,最后决定由朱可夫和特德为主要签署人,塔西尼、斯帕茨以见证人身份,在特德、朱可夫名字下方签字。<br><br>天色已晚,开会指令还未下达,主要是三方对仪式尚未达成一致,而文件最后定稿更拖延到5月9日0时。<br><br>0时盟国代表就坐,朱可夫用十分钟念出与会者名单。他坐在正中央,特德对此不满,认为应该分享这一位置。苏联记者回忆“他似乎带着一种嘲弄的态度看待仪式”。</div><div><br>艾克不来就对了,连他的副手都觉得受了轻视。<br><br>记者为争抢位置据说发生了打斗,似乎言过其实。<br>“邪恶”即将登场时(他们已经被命令站在门外等着),似乎大家都有些不安的表情,只有朱可夫喜气洋洋。<br><br>凯特尔神态自若,看到塔西尼时说了一句“法国人也在,就缺他们了”。主要时间,他都用好奇的眼光凝视着朱可夫这个击败德国的人。<br></div> 维辛斯基本来为朱可夫准备了长篇文稿,朱可夫将其“忘在”办公室里,言辞极为简单。<br>凯特尔要求宽限24小时,朱可夫当即拒绝。<br>听到签字时,凯特尔的脸色变得阴沉,招手要求把文件送过来,朱可夫毫不通融地命令他走过去签字。<br>他将军帽和权杖放在塔西尼面前,法国人冷冷地一把推开。<br>签字时的凯特尔依然带着轻蔑的神情。<br><br>凯特尔元帅和约德尔上将后来被追究各种罪责,上了绞架。<br><br>佛雷德堡海军大将命苦都怨政府,一周内先后三次荣任投降代表职务,事后愤然自我了断。<br><br><div>斯帕茨不仅有幸成为参加两次签字的代表,更是唯一参加了德、日投降仪式的盟国将领,应该多说几句。<br>他比艾克早一届进入西点,1916年成为飞行员,一战中击落三架德机。<br>1944年8月,艾克让他策划轰炸柏林(后来一直没有下令执行),斯帕茨的指令是“无限制”。<br>德国投降后,斯帕茨前往太平洋,两个月把东瀛翻个底朝天,还用上了哪吒和太乙真人。<br>西方称此人“内向”,加上空军相对的隐身特性,没多少人了解他,我连标准照都没见过,怕网上照片有误,不发了。<br>他比朱可夫大五岁,晚一个月去世。<br></div><div>巴顿更是比朱可夫大十一岁,元帅真是小字辈啊。</div> 仪式历时43分钟,德国人退出大厅,朱可夫宣布大家一小时后再进入。<br>签字场景在俄罗斯影片《白虎》中再现,特别提到给三位德国高官送去伏特加和开胃菜,这是朱可夫的指示。<br><br>桌子在一小时内摆成川字形,留出跳舞的空间,好吃好喝更是不可或缺。<br>大家开始载歌载舞欢庆胜利,一直延续到六点,朱可夫元帅也跳起了舞。<br><br>朱可夫回忆录里提到在场诸位战友的名字,不过名单里都是六十年代以前与他保持友谊的人,柏林战役必不可少的崔可夫、卡图科夫(可能已被朱可夫发配而确实不在场)被他选择性遗忘。<br><br>被欢乐场面深深打动的迪恩在回忆中语气也变得热情洋溢,表示“永志不忘”这个“三国友谊处于巅峰”的时刻。<br><br>由于两次签字,现在就有了两种庆祝胜利日期,西方为5月8日,苏东及俄罗斯为5月9日。<div><br></div><div>博物馆布展漫不经心,灯光昏暗,我都没发现签字文本,院子里有照片,黑得无法拍照,借用网上照片。</div><div><br></div><div>基本都是这张破烂的德文版(偶尔见到英文版),可以看到凯特尔、特德、朱可夫、塔西尼、斯帕茨签名。</div><div><br>网上以兰斯文本冒充柏林文本、挂羊头卖狗肉的图片也很多。<br></div> 柏林签字网上流传图片的错误更是远远高于文字,如这张就牛头不对马嘴。英国资料显示是1945年6月5日的照片。<br> 重复签字时的真实场景,朱可夫、特德、维辛斯基依次就坐。与上图对比,注意桌子和背景墙完全不同。 柏林签字地位于东南郊区,长期为驻德苏军总部,朱可夫、索科罗夫斯基、崔可夫先后成为主官,1967年改为博物馆,现在一些攻略写作“德俄关系博物馆”,而导览册仅按地名写为“卡尔斯霍斯特博物馆”。<div><br>我准备坐S线到卡尔斯霍斯特站,等车时仔细看了地图,发现有一条296路公交经过且以S站为起点。从S站出来,牌子显示一分钟后这公交就开了,赶紧跑出去上车。<br></div> 下午五点的柏林就像北京晚上十点一般漆黑,我本来是想探路以便次日来访,结果公交车五分钟就到博物馆,以我的速度关门前能看完。<br><br>馆内空间比电影《白虎》里的小多了,桌子摆放在一边,感觉不是原状(前面已提到,签字后桌子挪了位置) 周边的房间是“德俄关系”博物馆展厅,介绍的就是你死我活的“二战关系”。两国历史友谊悠远,自从威廉二世发神经后,彻底撕破脸皮,宛若雠仇。<br> 苏军炮兵进攻柏林时制作的城市沙盘 乔大叔的指示(大意):小胡子来来去去,但德国人民和德国依然存在。 保留了朱可夫的办公室,里面陈列朱可夫元帅七十年代军服复制品,介绍其生平。<br> 右边的照片说是40/41年所拍,但朱可夫是43年1月18日晋升元帅,而采用肩章的1943式军服于1月15日开始使用,这张着1935式元帅军服的照片也属罕见。<br> <div>这里有一个临展。</div><div><br></div>德国对二战是没的说,认栽。但认为你苏联那时也不是东西,我的临展主题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让大家看清你是怎么参与瓜分波兰,抢占波罗的海三国和摩尔达维亚的。 门外陈列着苏军攻克柏林时期的T-34/85,IS-2,SU152等大家伙,不给灯光照明,夜幕中好似怪物。<div><br></div><div>那个晚上是农历月末,没有月亮。<br><br>艾克放鸽子总要被清算的。将近一个月后,1945年6月5日,各国司令官在柏林召开首次正式会议,在这个“最大的圆桌会议”上,四国各占90度,公平合理。<br>艾克、蒙哥马利、斯帕兹、塔西尼来到柏林,不知是乔大叔还是朱可夫的花招,让他们干等了三小时却没有任何解释,面对愤怒的部下,艾克不得不出面干预,说如果没事,半小时后我们就离开,随后朱可夫及时出现,抱歉说有重要事项不敢定夺,需要听从莫斯科的指示。<br><br>理由太假,艾克何时受过这种委屈?盛宴和留宿邀请都不接受。朱可夫要授予他胜利勋章,艾克表示时间太晚了,过几天你们去法兰克福见我。</div><div><br></div><div>6月9日,朱可夫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德国已经不是敌人。<br><br>新的敌手正在成长。<br><br>近四个月后东京湾的日本投降仪式上,美国充分汲取经验教训,经过半个月的准备,加之美军在亚太战场的压倒性优势,成了一言九鼎的霸主,没有发生类似摩擦——除了美国陆海军自己扯皮。麦克阿瑟更是将签字玩出了高度。<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