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安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其中光公园就有一百多个。我最喜欢西安的兴庆宫公园,一是它离我家(西安交通大学家属区)非常近,不用“车马劳顿”,便可进入公园游玩,这是多么惬意的事呀!二是交大师生在西迁后积极参与公园的建设,挖湖堆山、植树种草……每当我来到这里,都会有一种亲切感。这几年,许多西迁职工相继离世,我的“亲切感”也变成了对他们的深深怀念。</p> <p class="ql-block">只要走进兴庆宫公园,你就会发现,园内的主要景点——沉香亭、南薰阁、花萼相辉楼等——都围绕着兴庆湖错落有致地排开。</p> <p class="ql-block">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位于兴庆湖西南面的花萼相辉楼。该楼在盛唐时期被称为“天下第一名楼”,是唐玄宗为他的兄弟们建造的,象征着他们之间互爱互敬的情谊。</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二年十月,我是西安交大附小四年级二班的学生。一次在兴庆宫公园的少先队活动结束后,班主任郝老师提议,全班在公园的花萼相辉楼前拍一张合影,寓意是:班上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大家得知要一起照相,都显得十分兴奋。毕竟,相处了几年,能留下一张班级全家福是多么有意思的事呀!为了拍摄顺利进行,郝老师从西安交大请来了多才多艺的徐子荣教授担任摄影师。</p> <p class="ql-block">徐教授应邀准时到来,只见他戴一顶黑色呢子帽,架着一副白色边框眼镜,尽显儒雅之气。他迅速支好三脚架,把相机固定好,接着招呼大家按一定次序排好队,同时透过取景器观察整体造型。最后,他用左手握住快门球(气动快门控制器),右手抬高示意拍摄即将开始。徐教授的这套动作,使整个拍摄过程充满了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那天,深秋的凉风吹到脸上,略感寒意,四周看不到什么游客。再看偌大的兴庆湖,除了被风吹下的树叶,没有一艘游船,整个环境显得格外冷清。不过,大家戴的红领巾、红色的队旗、红色的横幅,以及同学们脸上洋溢的朝气,这一切给公园萧瑟的秋日增加了几分暖意。随着相机快门的“咔嚓”声,现在时变为过去时——我们童年的模样,成为全班同学的集体记忆。照片里的“第七中队”,表示四年级二班是本校少先队的第七中队。</p> <p class="ql-block">郝老师(后排右五)是个不苟言笑的人,平时他从不轻易展示笑容,仿佛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严谨和认真才是唯一的准则。然而,那天他发自内心的一丝微笑,给照片增添了几分温馨。</p><p class="ql-block">孙正浩同学(后排左一)是一位英俊少年,在少先队活动中一直担任鼓手,我十分欣赏他在照片中的这个形象。孙正浩非常喜欢踢足球,当交大附小足球队成立时,他很幸运地入选了,并且深受贾老师(体育教师)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附小教学楼的东面有一个运动场,附小对外校的一些足球赛都在这里举行。在比赛中,孙正浩常常在左边路突破,虽然极少见到他破门,但他矫健的身姿、灵巧的过人,总能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记得有一次,我校球队大胜,其中有一个进球是靠孙正浩边路的一次妙传获得的。球赛结束后,大家都簇拥着他,仿佛他是一个英雄。这与阿根廷足球队赢了,球迷们围绕着梅西欢呼,毫无二致。不过,交大附小的球场格局确实太小了。</p> <p class="ql-block">班上作文最好的是华平一同学(后排左六)。在教室里,她的座位一直在我的左前方,靠窗户的地方。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穿着一件紫红色灯芯绒上衣,默默无闻,极少说话,可她的作文水平真让人刮目相看。老师常常拿她的作文当范本读给大家听。她的作文文字流畅,不跑题,而且字迹非常清晰,是我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刘燕昕同学(后排左七)一直担任我班的学习委员。她的父母是各自行业的著名专家,她家里的书非常多,内容包罗万象。当我还在与其他同学玩“官兵捉强盗”的游戏时,她已经开始进入知识的海洋了。进入小学后,她成了班主任心目中的不二人选,担任学习委员。在班上,她收发作业、帮助同学学习、向老师反映班级学习情况……她把分内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带动了班级的学习氛围,是交大附小学习委员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住得离我家最近的是向蔚平同学(后排左十),我们都住在交大二村5舍,我住在102室,她住201室。放学后,我常常去她家玩。向蔚平不仅学习好,而且很大方,她把她父亲从苏联带回的玩具与我分享,其中有一个俄罗斯套娃:每一个娃娃里面都藏着更小的娃娃,仿佛有无尽的惊喜等待发现,实在让我爱不释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我们叫上几个同学在她家分成两拨,模仿战争电影里的火爆场景。记得当时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甚至有人站在立柜上往下跳(学战斗英雄),幸好没有出事。一场“战斗”下来,家里就像被“拆”过一样。长大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让我忍俊不禁。</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一晃而过,照片已经开始氧化,个别同学的面目也有些模糊。但那些快乐的时光,却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中:同学们整齐地排列着,红领巾在风中飘扬,郝老师站在后排,脸上露出难得的微笑,背景是古朴庄重的花萼相辉楼。岁月虽逝,那些熟悉的面孔和美好的回忆却从未褪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