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解放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陈望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一:陈望道先生在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二:位于复旦邯郸路校园的陈望道先生雕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三:陈望道先生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四:位于陈望道先生故居前的雕像,底座上写着——真理的味道是甜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五:陈望道先生共产党宣言中译本1920年8月版本(左为红色封面)和1920年9月版本(右为蓝色封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六:作者发表在上海老记协会刊《新闻老战士》上的文章,通过“望道”电影的观后感,表达了对陈望道校长的崇敬和怀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复旦学子仰慕“望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3月30日下午,我有幸赶到母校复旦附近的国华广场上海影城,参加《望道》电影主题党课和观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参观影城大厅里的“复旦新闻馆”实景空间和《望道》电影放映前的微党课以及紧接着的观影,我作为60年代复旦学子,又是光荣在党50多年的老党员,既亲切又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中毕业后,我被选拔到复旦大学预科读书,后来升入复旦大学生物系(如今生命科学院)生化专业学习,直到1967年毕业,由于正值文革期间,1968年8月才离校。我的复旦大学预科毕业证书上有陈望道校长的签名章,本科学习期间,曾多次在图书馆前看到陈望道校长的身影。陈望道校长衣着朴素,没有架子,对学生非常随和。我曾参加过修建复旦大学邯郸路新校门(现在的校门)平整路面的劳动,据说,新校门的修建是陈望道校长出资的,当时我们复旦学生亲切地称为“望道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望道是解放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在任达25年之久。陈望道校长也是中文修辞学的奠基人。在抗战时期,他在重庆创办了复旦新闻馆,而复旦新闻系也是我国第一个高校新闻系。陈望道校长的一生与复旦密不可分,为复旦的发展和建设忘我工作,为复旦种下了赓续百年的红色基因。我作为一名60年代复旦学子,感到十分自豪。现在,走进复旦大学校门,左侧就竖立着陈望道校长的半身雕像,每当我走进复旦,都要到雕像前恭敬地瞻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参观一大会址时,曾看到一本我国最早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这是陈望道校长翻译的。电影“望道”再现了为民族、为国家追望大道的青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场景。陈望道肩负着翻译“共产党宣言”重任赶回家乡义乌分水塘村,一头扎进家里一间久未修葺的柴房,日以继夜,埋头翻译,一丝不苟,字字推敲,这种笃定恒心令人肃然起敬。一日三餐都由母亲送来,由于太过于专注,误把墨水当作母亲送来的糖水蘸着粽子吃,留下“真理的味道是甜的”感人佳话。1920年,由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国家民族的锐利思想武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复旦求学期间,我们可以望见复旦大学邯郸路校门对面不远处的一栋绿色瓦片楼顶的楼房,那就是陈望道校长的住所,近期,陈望道校长的寓所已改建成“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每天都会接待数批来自社会各界的参观者,大家都希望对陈望道的生平有更深入的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望道》示范党课电影观后,我深切感到,“望道”不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更象征那个年代坚守信仰和真理的一群人,他们是一百年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播火者。了解“红色历史,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宣言精神”历久弥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原复旦大学生物系老领导(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家桢教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一:1995年复旦校庆返校,作者(左3)与在读时的复旦生物系主任谈家桢教授(左2)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二:国际永久编号为3542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谈家桢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三:复旦生物系部分同学赴复旦新江湾校区参观,在生命科学院前谈家桢雕像旁合影,左2为作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四:作者为母校复旦谈家桢教授等旧居修缮捐款。</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进入复旦生物系的第一课 ,就是在生物楼底楼梯形教室,聆听时任系主任谈家桢讲授的“生物学概论”。他总是教导大家:生物学研究,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又从微观到宏观,否则会重蹈瞎子摸象的覆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谈家桢是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他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1999年,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国际永久编号为3542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谈家桢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复旦生物系学生,我非常崇敬和感恩生物学家谈家桢,给与对我们生物系学子的教育和栽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4年5月,我编发了一篇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文章“花姑娘的色斑” ,刊登在“上海青少年科技报”前身—“上海青少年科技”上。介绍了谈家桢教授的独特发现,即瓢虫的色斑会发生变化,也就是变异。他进一步根据瓢虫色斑遗传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嵌镶性遗传理论”,这是对遗传学的一重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1年7月,我与复旦67生物系部分同学为谈家桢旧居修缮捐款。2023年10月18日,复旦67生物系部分同学返校,特地前往整修一新的谈家桢旧居参观,面对丰富的文图和几件遗物,谈家桢先生的音容笑貌有展现在我们面前。</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复旦大学老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一:著名数学家、复旦老校长苏步青教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二: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将一颗距离地球约218000000千米的行星命名为“苏步青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三:苏步青老校长为作者上海青少年科技报(作者为总编)创立的金钥匙科技活动题词——《紧握金色钥匙,开启科学大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作为复旦学子,非常崇敬母校复旦的苏步青校长。尽管笔者是生物系学生,可是当笔者步入复旦的第一天,就是在原复旦登辉堂聆听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校长的演讲,听他学生时代的经历,听他在数学王国里漫游的趣事。至今仍历历在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在从事上海青少年科技报工作期间,创办了金钥匙科技活动,于1992年11月6日报社拜访苏步青先生,他欣然提笔为报纸题词“紧握金色钥匙,开启科学大门”。我们的金钥匙活动红红火火,被列入中国国际与和平周面向青少年的活动,极大的推动了报纸的发展。笔者因此被授予“和平使者”荣誉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老校长、教授苏步青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和“数学之王”。他是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创始人,对数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表彰他的成就,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将一颗距离地球约218000000千米的行星命名为“苏步青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担任上海青少年科技报总编时,作为复旦学子,曾专程前往复旦大学校长室,拜访杨福家校长(上图左2),受到杨校长热情接待。杨校长对青少年科普教育寄托厚望,临别时,赠送了一本他的著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悉,杨福家曾去丹麦波尔实验室深造原子核物理学,后来,杨福家在复旦担任校长6年,又是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发起人和创会会长。2001年后,又担任英国汉诺丁大学,宁波汉诺丁大学和上海建桥学院校长达十几年。他一辈子专心致志于高等教育,桃李满天下,而从未让独生女踏进大学门槛。其心理素质,内敛定力,廉洁品格才是真正令人钦佩。其女儿未能承继其父母的智商和能力,作为父母的杨校长和彭老师,开诚布公,在各方心甘情愿的前提下安排好了女儿的未来,杨校长把毕生的积储除捐公外,也为女儿女婿在美国购置了房子,落户美国。这种普世价值的人性光辉应该赞赏和发扬光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福家校长于2022年7月17日不幸在家中去世。那天,杨校长夜间在浴室跌倒,八十多高龄的杨校长夫人彭秀玲老师,当年曾在复旦植物园研究农业抗生素,也曾任复旦女排教练时的思维、敏捷和果断,早已无踪影。天亮见状后,未直接打救护电话,而是通知远在美国的女婿,女婿再回打曾在上海东方广播台工作的的杨校长外甥,从而失去了宝贵的抢救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11月9日,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并发布国际公报,将国际编号为8572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福家星”,以志永久纪念。该小行星于1998年9月17日发现,其编号的末三位数字“728"正是杨福家院士的生日日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我国半导体物理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教授</b></p> <p class="ql-block"> 谢希德校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半导体物理事业的开拓者;她的先生是曹天钦院士,是生物化学家、中国现代蛋白质研究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副所长。曹院士于1995年1月去世。这对院士伉俪的传奇人生,是科学与爱情的美丽交织。</p><p class="ql-block"> 谢希德校长于2000年3月4日逝世,上海青少年科技报发布了该消息,并对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p><p class="ql-block"> 复旦67生化班沈若谦同学是曹天钦院士的研究生,常去导师曹院士家里送报纸和邮件,与谢校长及其家人也很熟悉。后来,曹院士推荐沈若谦同学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博,现已定居美国。</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作者(上海青少年科技报总编)登门拜访复旦谢希德校长,受到谢校长热情接待,并饶有兴趣地阅读上海青少年科技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六)上海青少年科技报科学顾问卢鹤绂院士是复旦大学教授、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能之父。</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卢老担任报社科学顾问后,非常关心报社举办的金钥匙青少年科技活动,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他以亲身经历讲述科技兴国的重要性,学科学、用科学要从青少年抓起。他大声疾呼,社会各界要大力支持金钥匙科技活动。会后,与会的其中三家企业的厂长,当即表示要赞助金钥匙活动。于是在企业赞助的基础上,设立了金钥匙活动基金会,为金钥匙活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经常到位于报社不远的江宁大楼卢老的寓所登门拜访,每次都仔细倾听我介绍报社情况,并提出建议。我每次去,他都在当日日历上记下来访者我的姓名和具体时间,访谈的主要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4年6月7日是卢老80华诞,我参加了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庆贺卢鹤绂教授执教60年暨80寿辰,并代表报社赠送了鲜花和礼品。当日晚上,参加了在新锦江举行的晚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7年2月13日卢老病逝,在华东医院住院期间,我曾去探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4年6月7日是卢老诞辰100周年,我到复旦参加了纪念会,并参加了卢鹤绂铜像在复旦现代物理研究所前竖立仪式,晚上,参加了在国际会议中心大宴会厅的盛大晚宴。</span></p><p class="ql-block"><b>上面第一图为报社科学顾问卢鹤绂出席金钥匙科技活动新闻发布会。</b></p><p class="ql-block"><b>上:主席台左3为卢老,左1为时任报社总编(作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下:卢老激情发言,希望社会各界支持金钥匙科技活动。</b></p><p class="ql-block"><b>上面第二图为1994年6月7日,复旦庆贺卢老执教60年暨80周年华诞。</b></p><p class="ql-block"><b>在复旦园合影:左1为作者(报社代表),左2为卢老。</b></p><p class="ql-block"><b>第三图为2014年6月7日,纪念卢鹤绂诞辰一百周年,在复旦现代物理研究所前竖立卢鹤绂铜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七)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秦绍德</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加由上海老记协组织的赴黔东南摄影采风,作者与复旦党委书记秦绍德(左2)合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老记协组织的赴河南摄影采风中,我和秦书记也参加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书记平易近人,非常客气地称呼我为学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曾任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后来曾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1年6月22日至24日,庆祝建党90周年党报党刊成就展在北京农展馆(新馆)举行,当时,我作为上海报协对外联络部主任,参与组织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劳动报、青年报、第一财经、上海科技报、东方航空报的、金山石化报等报刊组团赴北京参展。上海报协会长孙洪康带队,时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焦扬(后来担任过全国妇联副主席、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专程赴北京参观展览,视察上海展区,并看望上海展团工作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图1:作者在北京参加庆祝建党90周年党报党刊展览,在展会所在地北京农展馆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图2:作者在展会上海展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图3:上海展团在展会现场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左3为时任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焦扬,左4为上海报协会长孙洪康,右1为作者(时任上海报协对外联络部主任、上海展团组织者之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