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踪伏波山,真迹还珠洞

桂林老龙

<h1> 桂林,这座镶嵌在喀斯特地貌中的美丽小城,以众多错落有致、层峦叠嶂的峻峭山峰而闻名于世。正如那句流传已久的俗语所言:“一座桂林城,半壁灵秀山。”这里的每一座山峰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或壮丽恢弘,或婉约动人,有的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有的本身就是历史的鲜活缩影。<br>  在这些奇峰之中,伏波山尤为出众。似乎伏波山公园的名气不及象山公园或七星公园那般响亮,其实这里集山、水、洞、石、庭院、文物于一园。一步一景致,一步一传说,一步一典故。尤其是那些唐宋时期的摩崖石刻造像,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惊艳至极。<br></h1> <h1>▲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背景美丽的画面之一就是伏波山。郭兰英甜美的歌声中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激情澎湃,气势磅礴的唱出了“这是美丽的祖国”的主题。以致中国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也特别选用这首歌曲搭载,从而响彻寰宇。</h1> <h1>▲伏波山海拔213米,相对高度63米,东西长120米,南北宽60米。</h1> <h1>▲山体孤傲挺拔,一半在陆地上,一半在漓江里,漓江水由北向南流下来,被山峰阻断,在山脚下形成一湾深潭,汹涌的湍流到了伏波山脚下时就会平缓下来,变得波澜不惊,因此有“伏波平浪”的说法,山以得名。 </h1> <h1>▲清代诗人张联桂作《伏波山放歌》,也描写到:<br><p>“城边一峰拔地起,嵯峨俯瞰漓江水。江流到此忽一折,百道滩声咽舟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伏波山奇险的山形水势。</p></h1> <h1>▲在景区大门正前方,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青铜雕像。雕像中,战马双蹄凌空,将军拉弓怒射,威风凛凛,气势逼人。这正是伏波将军马援的英姿。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派遣马援出征交趾。马援在征途中重修灵渠,不仅保障了粮饷的运输,也惠及了当地民生。将军一生征战,功勋卓著,后人建祠塑像,以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h1> <h1>▲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级台地庭园景观——伏波胜景。在这个仿古牌坊建筑上方的正中位置,有楚图南先生手书“伏波晚棹”的匾额。伏波晚棹是桂林老八景之一。广西布政使彭而述诗赞:“伏波山下系江船,画角钟声破晓烟。无数青山浮水出,中流夜雨带帆悬。”</h1> <h1>▲牌坊的四根方形立柱上,挂有一共264个字的长联,串接了桂林近三十个有名的景点,十几则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展示的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桂林山水诗篇,描绘的是一幅多彩的桂林山水画卷。<br>上联:“洪荒初辟,是群星陨落银河?是女娲补天遗石?千峰竞秀,八桂名城,象鼻低垂,静吸江心皓魄;金鸡对峙,争迎塔顶朝晖。繁花照影,嫔姬献建花桥。龙隐岩中,龙去尚存脊印。高阁伏波,将军壮志堪钦;晴岚叠彩,烈士坚贞不屈。画幛神工,奔腾九骏。仙笛幽奇,惊游幻境魔宫。喜悟空棒在,净土鲸眠,琼林柱耸。探春行,芳洲自转,渔唱遥闻,青罗带绕。”<br>下联:“清流未远,有众泉汇于苗岭,有史禄分水灵渠。万柳成荫,双湖近郭。凤竹多姿,绿迷沙岸农家;杜鹃无价,红遍冈原牧野。朗月当头,揭帝射穿月窟。珠还洞口,珠圆正待人来。丰碑如海,俊杰挥毫历代;文苑生辉,词宗琢句怀乡。老榕骨健,缠结丛虬。诗情绮丽,久泊兴坪阳朔。看阵雨虹悬,重霄鹰舞,古渡霞飞。寻胜处,莲蕊含娇,锦屏留梦,碧玉簪新。”<br></h1> <h1>▲山壁上摩刻“伏波山”三个大字,是我国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在1986年,九十岁高龄时题写的。</h1> <h1>▲山脚下是景区内著名的公主钟亭,清朝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汉人和硕格格孔四贞,为了宣扬其父亲战功于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铸造的大铁钟和千人锅。</h1> <h1>▲这口钟形制巨大,整个钟重达2524公斤。上层为佛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层为铭文和铸钟题名,分为四部分,分别以篆体“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下层为龙珠及卷草纹饰。在这个钟上,可以看到平南王尚可喜、和硕格格孔四贞的名字。</h1> <h1>▲千人锅位于伏波山的回廊中,民间传说,这锅可煮米三担,供一千个人食用,整个锅重达一千公斤,直径1米余,高近1米。这两件文物原为叠彩山下定粤寺文物。抗战期间寺毁,遂将大铁钟和千人锅迁移至伏波山。</h1> <h1>▲登上山顶,八面来风,眼界开阔,放眼四望,江山美景环山皆是。北赏叠彩山;</h1> <h1>▲西观独秀峰;</h1> <h1>▲东望七星山;</h1> <h1>▲南眺象鼻山,一览整个桂林城中之景,堪称一副“秀丽山水全景图”。</h1> <h1>▲伏波山的外貌秀丽,但内核也“别有洞天”。位于伏波山山腹的还珠洞,是其精华所在。关于还珠洞名由来有多种神话传说,我比较喜欢的这则:“伏波山腹有洞,传明月之夜,童子桂娃入洞嬉戏,见一老者熟睡,旁有宝珠光耀,娃携归。母诫曰:“非己之物,不可私取。”娃遂还珠。老者乃东海龙王,感娃不贪,许以所愿必偿。后人名其洞曰还珠。”</h1> <h1>▲走过低矮的洞口,步行不远便豁然开朗,岩洞面向漓江敞开,偌大的山壁仅有一石柱支撑,奇特的是,石柱并没有接地。倒挂悬垂的石柱宛如被刀剑劈开的样子,这便是试剑石。</h1> <h1>▲传说故事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时与作乱犯境者在还珠洞中谈判,谈至僵局,马将军拔剑而起,剑光一闪,竟将巨大的石柱贴地削断,对方为之色变,立刻答应退兵。</h1> <h1>▲徐霞客于明崇祯十年五月初一日游历伏波山对还珠洞精辟的记载:“石壁下嵌重江,裂隙两层,上纵下横:上者高盘入顶,无级可阶;横者下卧波上,下石浮敞为台,覆以欹石,石柱下垂覆檐外,直抵下石,不接者仅寸。”</h1> <h1>▲还珠洞内现存摩崖造像36龛239尊,摩崖石刻108件,最早的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100余年,而以宋代最多。这些石刻既有擘窠大榜,又有图画雕刻,在书法上包括了行、真、隶、草各体。内容有记事,有抒情,以纪游性的题名为最,具有极高的历史、宗教、文化和艺术价值。</h1> <h1>▲伏02,释迦摩尼坐于金刚宝座,这是释迦摩尼的成道像;</h1> <h1>▲伏04,释迦摩尼的旃檀像</h1> <h1>▲伏01,这一龛,坐在中间的是阿弥陀佛,旁边是他的两位协士,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这两位菩萨是阿弥陀佛的两位大弟子,他们合称西方三圣。</h1> <h1>▲伏03,这一龛,释迦摩尼坐于莲花宝座,施讲经说法印,这是释迦摩尼的说法像,他的旁边是他的两位协士,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他们合称“华严三圣”。</h1> <h1>▲伏07,在四龛佛像的对面,是还珠洞内唯一的道教造像,刻的是两个道士。举起左手的是师傅,坐在对面愁眉苦脸的则是徒弟。</h1> <h1>▲伏07,道教讲究长寿养生,这个徒弟在问:“师傅,我每天潜心修道,为何却不能像您一样开心,一样长寿呢?”师傅回答他:“日日青菜羹,夜夜黄梁梦。若问卫生术,只此是珍重。”打油诗刻在龛下部的石壁上,字迹依稀可辩部分,要看拓片方能全读。</h1> <h1>▲米芾题名及自画像,是整个还珠洞内最珍贵的石刻。米芾是北宋大书法家,石刻上题写“潘景纯 米黻 熙宁七年五月晦日同游”,是米芾与友人潘景纯游览还珠洞后所题写的。</h1> <h1><p>▲画像身着古衣冠,宽袍大袖,右手伸二指,若有所指,迈开右脚,作行走之势,神态自若,风度潇洒。</p>像的上方,刻有宋高宗的御笔像赞:“襄阳米芾,得名能书。六朝翰墨,渔猎无余。骨与气劲,妙逐神境。风姿亦然,纵览起予。”堪称一物三宝,是广西重点保护文物。<br></h1> <h1>▲还珠洞上层就是千佛岩,拾级盘旋而上。“千佛”极言其多,这里的造像,多为晚唐作品,面目清癯,体态温和,服饰简朴,刻工精细。</h1> <h1>▲宋伯康造像;“桂管监军使赐绯鱼袋宋伯康,大中六年九月二十六日镌”,距今已1140余年。</h1> <h1>▲文化大革命时期这里的文物惨遭损毁,文革结束后进行了修复,据拓本在残刻下重立的碑是南宋大诗人范成大所写的《鹿鸣宴诗并序》。</h1> <h1>▲睢阳杜易书、吴郡范成大立的“正夏堂”三个隶书大字的摩崖石刻,是宋刻精品之一。今堂废碑存。</h1> <h1>▲在伏波山临水一面大字摩崖石刻“桂州静江军”,每个字有1平米大小。</h1> <h1>▲落款“集贤殿修撰熙河兰岷路经略安抚兼知熙州鄱阳钟傅书,宝文阁待制知桂州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鄱阳程节上石,崇宁元年(1102年)壬午岁十月二十七日内殿承制祥符和议摹勒”,桂州、静江都是桂林的古称,明代以后才有桂林的名称。</h1> <h1>▲在北面悬崖上是伏波山最大的石刻,刻于宋崇宁五年(1106年)张庄撰“崇宁新建平允从州城寨记”,碑高3.78米,宽3.95米,记载了崇宁四年广西经略安抚使王祖道在广西三江等地拓边开置州寨的史事,为研究北宋末年历史的重要文物。</h1> <h1>▲沿临江栈道北行不远,就是元代河堤遗址。为广西廉访使乜儿吉尼重修桂林城墙时所建</h1> <h1>▲现存驳堤长15.2米,高2.3米。底部石料厚重粗大,由底向上,逐层收缩,用以减轻江水压力。</h1> <h1>▲驳堤石块上“至正十六年十月十八日建” 大字依稀可辩。</h1> <h1>  ▲这幅不起眼的石刻,叙述的是对马援将军一桩冤案:东汉年间马援将军“征交趾时,军士多染疾病。以薏苡救解,全其性命,余者带归”,即运了一船薏米回来停在伏波潭上。因薏米像珍珠,有人诬告他“私载珍珠之物”,于是皇上派钦差来查“果薏苡也,不问”。援遂将薏苡投于洞外石崖之中,相传还珠,故将此洞命名为还珠洞。</h1><h1> 这桩自东汉时期发生的公案,到明朝(见落款正德十一年)镌刻上石,故事满满,趣味盎然。 </h1> <h1>▲还珠洞古时只有临江的一面有洞口,必须坐船方能出入,后来在西面和南面凿开了两个洞口,这才可以从陆地步行入洞。这方石刻就是1126年开辟西洞口的记载:“靖康改元岁在丙午仲夏之初,经略龙图吕公命临桂县令唐铎辟此岩以通伏波,遂为湘南洞穴之冠云。六月丁己日,铎谨记。”</h1> <h1>▲这里的每一件石刻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故事,留待我们慢慢的解读、品味。</h1> <h1>▲造物主对伏波山也格外厚爱,将其打扮得美轮美奂。这是伏波山下伏龙洲雾锁江面</h1> <h1>  ▲晨谒试剑石,霞彩映波明。<br> 未睹将军影,唯留赤焰情 。<br></h1> <h1><p>  ▲晨晖初照伏波巅,试剑遗痕岁月镌。</p> 早霞似火燃天际,疑是当年剑气绵。<br></h1> <h1>  ▲朝晖初绽漫天涯,彩染漓江映物华。</h1><h1> 伏波山上云霞醉,天际为笺绘锦纱 。</h1> <h1>  ▲伏波独峙漓江畔,晚照流霞映碧澜。</h1><h1> 一抹胭红添韵致,江山入墨画中看 。</h1> <h1>  ▲漓江波映彩,伏波暮霞燃。<br> 静影沉晖处,心随晚照闲。<br></h1> <h1>  ▲漓江暮色染金波,伏波山头绮霞多。<br> 日落余晖燃远岫,山河入画醉吟哦。<br></h1> <h1>▲这里的每一件石刻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故事,留待我们慢慢的解读、品味。</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