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上回说道,黄宗昌在完成了他的《崂山志》初稿及自序后仍在继续完善和追加内容,可惜没有最终出书。之前,黄宗昌就找了他的亲友、生前的诗友、玉蕊楼教书先生宋继澄和张允抡,分别为其所撰《崂山志》作了序。后来,他的儿子名叫黄坦,又对《崂山志》进行了少量增补,且找到了黄家的好友顾炎武为《崂山志》作序,编撰成书时列为第一序位置,将宋、张所作序,列在二、三位。</p> <p class="ql-block"> 张允抡,字并叔,号季栎,别号栎里子,明莱阳(今山东莱阳市)人。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后授江西饶州知府。张允抡知饶州府时,多次到范公祠拜谒,对范仲淹的为人为政敬佩之至。后来,他将自己的堂号称为“希范堂”,并将自己结集刊行的诗文著作取名为《希范堂集》。后因其性情戆直,得罪上司被罢免了饶州知府之职。</p> <p class="ql-block"> 张允抡自幼聪明伶俐,但是心性放荡不羁。明亡后,隐居不仕,晚年受即墨黄宗昌之邀与宋继澄在在崂山玉蕊楼、张村等处授徒10余年。著有《希范堂集》、《廉吏高士传》及诗文11卷。张允抡遍游崂山名胜,其《栎里子游崂山记》中,收有游记13篇,诗70余首,成为崂山史的文化名人。黄坦后在仙释卷中,增补上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张老先生。</p> 【原文】 <b>序<br> 山之高深,以人为高深者也。无人,则山不灵。然而人之自立于两间者,岂为山重乎?人伦之责,其忧方大,与山为缘岂其本,怀顾天下,无失己之人伦。道消道长,时不我与,出不可以为出,而处以当之,此固有深山中之人道耳。</b> <b>嗟夫!君子不幸,而与山为缘,犹幸而得不愧于两间。则舒惨啸歌,亦安在不可一日百年哉!此志之不可以已也。吾悲夫,先生处晦而困,心衡虑不得一伸,乃作山志,其亦重有憾也夫。<br> 张允抡 并叔氏题</b> 【翻译】<div> 一座山的高广和深奥,是与山有关之人的修为当作最高和最深的标准。没有人,则这个山无灵气。然而,若是人已经昂立于高和深之间,还能说山重要吗?人们的伦理道德中,有忧虑意识为大,而与山结缘并非本愿,一般平常人,没有丧失自我就是正常的伦理了。道消道长,时不我待,不该他干的事他也干,还当做了他应该做的事,也只有身居深山之中的人能有此品德了。</div> <p class="ql-block"> 啊,老天爷呀!黄宗昌这位君子,因不幸的事,而与嶗山结下了缘份,而且,他所做的事没有对不起崂山地儿和人。在这儿写书志山悲情当歌,也可以说是一日抵百年!单单是这本《崂山志》是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我悲我痛,先生身处在黑暗捆缚之中,内心不平衡也得不到伸张,只有把自己的情感写进这本《崂山志》里,一个男子汉只能如此做,这也没留下什么大遗憾了。</p><p class="ql-block"> 张允抡 并叔氏题</p> 【后语】<div> 最初,一接触到这本由明天启二年进士、官至御史、晚年隐居崂山的即墨人黄宗昌所著、黄坦补充的《崂山志》,我真的是爱不释手,反复看了几遍仍觉未及其皮毛,直到今日还在研学当中,故而斗胆推荐予您。本章部分文字和图片采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来删除。后续由自然国地把对黄宗昌编纂《崂山志》及其相关故事的研读心得捋顺与您来共享,敬请期待。</div> 2025.02.27.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