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上回说道,黄宗昌在完成了他的《崂山志》初稿及自序后仍在继续完善和追加内容,可惜没有最终出书。之前,黄宗昌就找了他的亲友、生前的诗友、玉蕊楼教书先生宋继澄和张允抡,分别为其所撰《崂山志》作了序。后来,他的儿子名叫黄坦,又对《崂山志》进行了少量增补,且找到了黄家的好友顾炎武为《崂山志》作序,编撰成书时列为第一序位置,将宋、张所作序,列在二、三位。</p> 宋继澄,男,1594出生于今山东莱阳城里。字澄岚,号渌溪,又号万柳居士,晚年自称海上病叟。原籍长清人,明永乐年间迁徙道莱阳。父亲宋兆祥,万历乙酉(1585)举人,汝宁同知,两淮盐运副使。生有三子,长子继登,甲辰进士,官至南京鸿胪寺卿;次继发,崇祯年戊辰(1628)进士,长洲知县;少子继澄,幼负才俊,淡于荣利。<br> <p class="ql-block"> 继澄年十八,补博士弟子员。劬(qu)志于学,不问家事。至乙卯,始荐贤书(中了举人)。文名满海内,与子宋琏在复社,倡导海滨复社,始于丙寅丁卯间。明亡后,满清入主中原,隐居不出仕。他是即墨黄家女婿,与黄宗昌还是诗友。即墨黄文培为仇家诬陷,宋继澄以文字牵连入狱,三年冤事得白,释归。未几卒,终年83岁,私谥文贞。</p> <p class="ql-block"> 【原文】 <b>序</b></p><p class="ql-block"><b> 山之有志也,志其盛与。夫山所自有率,皆述其山之得于人者也,而人之得于山者不少概见。</b></p><p class="ql-block"><b> 崂无志,志之自黄侍御先生,则先生之所自为,俯仰于崂山沧海间者也。先生直谏触奸,退而处潜,风雨晦明,天地之纪,庶其在兹。而先生曰:“吾其以白草寒烟发二崂之光乎于其中,而遭逢曾不为。”先生易其居焉,此岂易持之人道哉?</b></p> <p class="ql-block"><b>惟崂盘结耸峙,收齐鲁之秀,会大海气蓄而不泄,持地维于永终,而有以获乎?节之所止,其征动 发舒、卓然特立者,造化之形容也。君子比德焉,彼浮而不切之缘,判乎其不相入矣。故先生志之。</b></p><p class="ql-block"><b> 海上病叟 宋继澄 澄岚氏题</b></p> <p class="ql-block"> 【翻译】</p><p class="ql-block"> 一座山有了山志以后,本志会帮助这座山的名气提升。山是原来就有了的,详细介绍山是得益于人,而人之名气得益于山者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崂山原无志,但是从黄侍御先生这儿有《崂山志》了,则先生的所作所为,也俯仰于崂山的沧海山川传名。以前先生直谏触犯了奸贼们,退而处在崂山潜修,风雨洗去了晦暗,天地都在看着他,而他依然乐在其中。黄先生说:“我拿草纸和黑墨写成文字以激发出大崂山、小崂山的光芒,就是给我回复原职也不去了。”先生虽换了住处(玉蕊楼),难道还能换去持道之人之恒心吗?</p> <p class="ql-block"> 只有这座崂山才盘根结臂耸立对峙,尽收了齐鲁大地的物华秀色,加上大海的仙气蓄而不发,保持地平维度到永恒,而其他地方能找出这样的胜景吗?枝节有所至,其特征一动则发舒、卓然独立者,是崂山景色的真面目。君子以比较道德高低来论胜败,一些浮夸的事物无缘分写进志里,一看就可判断出有没有进入志中。所以,黄先生写出了这本《崂山志》。</p><p class="ql-block"> 海上病叟 宋继澄 澄岚氏题</p> 【后语】最初,一接触到这本由明天启二年进士、官至御史、晚年隐居崂山的即墨人黄宗昌所著、黄坦补充的《崂山志》,我真的是爱不释手,反复看了几遍仍觉未及其皮毛,直到今日还在研学当中,故而斗胆推荐予您。本章部分文字和图片采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来删除。后续由自然国地把对黄宗昌编纂《崂山志》及其相关故事的研读心得捋顺与您来共享,敬请期待。 2025.02.27.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