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附近岭南四大名园,是游客必去的著名清代庭园

陇南人余松敏

岭南四大名园,分别是东莞的可园,佛山的梁园,顺德的清晖园和番禺的余荫山房。除了佛山的梁园,其他三座园林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清代的岭南四大古典园林,既不像北方园林场景开阔,重在气势,也不像江南园林千回百转,专注意境,占地面积不大,但依然将大自然的春华秋实、山高水长浓缩在一园之中,展示了岭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园林艺术,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div> 1998年,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岭南庭园》特种邮票,依次描绘了岭南庭园可园春天、梁园夏天、清晖园秋天、余荫山房冬天的风貌。 一、东莞可园<div>可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可园路32号,始建于清代(1850年),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的东莞博厦人张敬修辞职回乡,修建了可园。1949年后,可园被分做农民住房。20世纪50年代,可园被改为博厦村敬老院。1961年,政府着手修复可园,1966年初竣工对外开放。十年动乱初期,可园内狮子上楼台、拜月台和滋树台被拆除。20世纪70年代,可园被改为华侨旅行社。1981年,可园重新对外开放。</div> 可园大门上方的“可园”二字,是园主人张敬修的亲笔书法,每一字只一笔,苍劲有力,显示了他深厚的书法造诣。两侧对联“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为现代园林学家罗彤鉴撰写,首字对应的就是可园。据说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其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堂、可亭、可湖等。 进入可园,看到花隐园对联:可寻香梦迹,园系故人情。首字对应的又是可园。 左侧的邀山阁,又名可楼,立面造型如同碉楼,下面众多庭院环绕,挺而不孤,非常有特色,在私家园林中相当少见。它是当年园主人休闲娱乐、观赏风景的地方。遥想当年,登高望远,一览四野,俯瞰全园,惬意至极。 可轩,邀山阁的底层,是可园主人张敬修接待宾客之地。厅内门罩纹饰,地板装饰均为桂花纹,门口种有桂花树,因此又称“桂花厅”。可轩的地板加工十分精细,砖块由人工手磨而成。据说兴建可轩地板时,要求每个工匠每天加工不得超过两块,多了不但不赏,反而要罚,唯恐质量不佳,可见琢磨之精细。 双清室,位于邀山阁的前面,四角设门,其平面形状、家具造型、铺地、门、窗纹饰均为“亞”纹,故又称亚字厅。窗户采用红、蓝、黄、绿与白色相间的套色玻璃,色彩缤纷,使室内外景物增加光影的变化。由此,双清室成为可园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 登临邀山阁,站在可园的最高处,楼阁窗户四面畅开,景色扑面而来,不由得拿起手机,记录下岭南特有的美景。 可园建筑独特的风格,不同于北方,不同于江南,但又融合了北方和江南的个别元素,显现岭南自有的个性。 可园建筑的窗户,不少是用蚝壳作原料,精致打磨制成,薄而通光,外表光润洁白,美观而有特色。 可园虽小,五脏俱全,假山花池,花卉盆景,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让人目不暇接。 可园中央位置,新建的假山以珊瑚礁叠成狮子造型,附设楼梯,可攀爬至旁边一座屋顶平台,号称“狮子上楼台”。假山上种植藤草,披散四垂,一如雄狮的鬃毛。可园的假山不多,此为经典。 壶中天,环境清静幽雅,雨天四周房屋滴水到中间,是聚财的意思。当年的主人张敬修,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常邀三五个文人雅士聚座在此,聊天、品茶、下棋,十分舒适。后人写了一副对联:“园小无穷景,壶中别有天”,概括了它的精妙之处。 图中右侧靠水而筑的雏月池馆和绿绮楼(小姐楼),形如楼船舶岸,故俗称船厅。船厅似一叶轻舟停泊湖岸,富有岭南水乡情趣。 走进雏月池馆,神似泛舟水上。有对联:大可浮家泛宅,岂肯随波逐流。描绘了当年主人的心境,宁愿宅家,不可随大流。 可堂,是可园的主体建筑,三开间,坐北朝南,为园主起居之处,同时也是张氏家族喜庆宴会的地方。木雕梅花门框极其精致,引人瞩目。门框两侧对联:可可动情思漫问可楼何处觅,堂堂消岁月应怜堂庑此间存。既对应了可堂,又点明了可园内的楼堂亭阁。 可园的院墙,漏窗形式多样,图案丰富多彩,增添了园中景色的层次感。 博溪渔隐,一条傍湖的通道,以前供小船停靠,船经可湖直通园外。是临湖设计的游廊,从这里能饱览可湖的湖光秀色。门外有对联:十万买邻多占水,一分起屋半载花。意境十足,遐想无限。 可湖,是可园的主要水景,被长堤分为三个区,堤岸种植的不同色彩的挺拔的树木,为湖景增添了亮色。 可湖中的可亭,平面六角,雅致清秀。即可欣赏湖光美景、花色游鱼,又是读书吟诗的好地方,是可园的胜景之一。 问花小院内回廊绕院,一间装饰精致的室内,有纪念岭南画派奠基人居巢、居廉兄弟的国画,两侧对联“巢临福地营新派,廉取名园启众生。”是后人对两居兄弟在可园创立岭南画派的真实写照。 可园与岭南画派有很深的渊源,居巢、居廉出生于书香世家,曾随张敬修做幕僚,相随张敬修回东莞,客居可园近十年,创造了撞水、撞粉法画花鸟画,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居派”绘画,并在园内设馆授徒,为岭南画派开创了先河。 可湖开阔,远处的堤岸后面,是新建的可园博物馆,里面有《居巢、居廉与可园》专题展览。从可园中孕育出来的“居派”绘画艺术,因居廉桃李满门而发扬光大,使可园成为岭南画派的重要策源地。 可园博物馆藏品有(清)居廉《十二花神》册页、《牡丹蜂蝶寿石图》条幅、《花鸟四屏》条幅、(清)居巢《花篮图》斗方、《春花图》扇面等多种文物。 ‌二、佛山梁园‌<div>梁园‌,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松风路先锋古道93号,是岭南古典园林的瑰宝。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山石假山、清澈的湖水,显现出浓厚的岭南韵味‌。</div> 梁园,原是佛山梁氏私家宅园的总称,建于清代(1796-1850),陆续由叔侄四人,当地诗书画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历时五十多年建成。分为十二石斋、寒香馆、群星草堂、汾江草庐四个部分,后来大部荒芜。1985年,对梁园进行修复并对外开放,分为住宅区、园林区和书院区三大部分。 进入园内,小桥流水映入眼帘,远离城市的喧嚣,沉浸在静谧的山水之间。 据说梁园珍藏着历代书法家的字贴,这些字贴与秀水、奇石共同构成了梁园的“三宝”。 如今的梁园不可能展示珍贵的名家字贴真迹,即使有展示,也是复制品。 梁园的湖面清澈开阔,水面大于陆地面积,是梁园的一大特色。 梁园的奇石,一些散布在园林中,有的站立,有的躺卧,有的俯视,有的仰望,形态各不相同,各有各的情趣。游客任凭想象,给奇石取名,也有现成的雅名,如“苏武牧羊”、“童子拜观音”、“美人照镜”、“宫舞”、“倚云”等等。 传说梁园里奇石多达400块,有“积石比书多”的美誉。然而真正出彩的名石,让游客津津乐道、过目不忘的奇石,并没有看到介绍。 梁园的水面上也有奇石,高耸于水面。由于以往见多了类似的景观,所以并不感到特别惊喜。 梁园的历史遗存主要是老宅,而经历多次的各种运动,老宅的保存情况可想而知,是广东四大古典园林中唯一没有被评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庭院。 梁园虽然号称“岭南第一园”,但名不符实,游客数量也远不如其他三座园林。 ‌三、顺德清晖园‌<div>清晖园‌,位于顺德大良清晖路23号,原为明代状元、礼部尚书、大学士黄士俊的私人府邸,1607年建成,为清晖园‌前身。清代大良进士龙应时购得旧址修建,1800年,经过进士儿子龙廷槐辞官南归,筑园奉母。1806年,龙廷槐之子龙元任扩建,始称“清晖园”。抗战期间,龙氏家人避居海外,庭院日趋残破。1959年修复,辟作顺德县委第一招待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多次扩建,局部仿造可园之可楼、余荫山房之廊桥以及潮汕水石园等构思,形成现有规模。</div> 清晖园分旧园区和新园区两部分,新老建筑各有特色,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包小园的格局和韵味。 我们首先来到旧园区的归寄庐,一座老屋,清代书法名家李文田题写了庐匾,意为辞官归里,寄迹庭园。李文田,龙廷槐的曾孙龙渚惠的岳父,25岁时会试进士,殿试中得一甲三名的探花,曾官至礼部兼工部右传郎,先后担任过四川、浙江等地的会试主持,选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包括后来的北大校长蔡元培。 小蓬瀛,与归寄庐直廊相接,以蓬莱、瀛洲两座传说中的海上仙岛来命名,前加小字,寄寓了园主心思的宏大和以小见大的心迹。牌匾为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宋湘的手笔。 小蓬瀛百寿桃彩色木雕,寓意长寿。有好奇者怎么数也只有九十九个仙桃,有一个被隐藏起来了。“藏”与“长”谐音,桃子是寿命的象征,“藏寿”暗示“长寿”,再加上九十九又切合了“长长久久”之意,所以倍受游客青睐。 开凿墙体装饰成富有趣味的洞窗,是清晖园的一大特色。小蓬瀛院墙的仙桃洞窗,前有一百六十多年的龙眼树,足以匹配仙桃。据说此处的彩色仙桃,就是木雕百寿桃中,被隐藏起来的那一个。 清晖园的斗洞,其实就是一座假山门洞,远看是假山,近看是门洞,斗洞的设计,给平淡无奇的通道增添了情趣和遐想。 真砚斋,是旧时供公子、小姐们读书的场所。真砚斋的匾额,原为清代湖南书法家何绍基所题,后因岁月流逝而损毁,由广东书法家秦鄂生根据原作重写。 古代评价一座园林的景致优劣,大半都要看是否拥有精致的假山。清晖园的狮山,纯由英德所产的英石叠成,一大两小三只狮子,大狮子位于中间,两只小狮子环绕依偎在大狮子周围,形态栩栩如生。这是一种特殊的堆叠手法,先构成大块顽石形成内骨,随后在外面用带有纹理的英石片包贴,制作成任何形态的石景,类似雕塑。清晖园的狮山,是现存古典园林中数量不多的狮山之一。 笔生花馆,砖木结构的一厅两室平房,风格雅淡古朴。西侧墙面窗上的拱形灰塑壁画《苏武牧羊图》,为百余年前古物。图案的画法、色调都带有西式绘画的风格。清晖园内的灰塑作品以浮雕式壁画为主,是非常有价值的建筑装饰艺术品。 惜阴书屋,有勉励子弟珍惜光阴、发奋读书之意。建筑风格古朴雅致,书屋右侧窗户下的一幅深蓝底色的木刻浮雕《八仙过海》,不见八仙,只有他们的八件法器似乎在海面上漂浮,被称为“暗八仙”。龙家为当地望族,也是书香门第,历代出了6名进士、12名举人、众多贡生及其他事业有成之士。 竹苑,内种花竹,园洞门两侧的对联为“风过有声皆竹韵,月明无处不花香”,寓示此间的清幽景象,给予游客雅静淡泊的感受。 船厅,是清晖园的主体建筑,傍荷花池而筑,仿照珠江画舫“紫洞艇”建造的二层楼屋。据说原是小姐的绣阁,故又称“小姐楼”。右侧二层的水波纹状栏杆,寓意船航行在水中。 荷花池,清晖园‌的主要景点之一,位于船厅前方。池岸建临漪亭和六角亭。左侧的临漪亭,实质是水榭,部分悬伸入水中,平台上建有长方形的单体建筑,临水面是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六角亭是荷花池的点睛之作,是女眷们活动的场所,凭栏而立,静心感受荷池水韵。 碧溪草堂,位于临漪亭和六角亭之间,是一座临水平房,据说当年龙廷槐为母亲居住而建,是园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木雕圆洞形门,外方内圆,镂雕成茁壮的翠竹,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不屈,青春的永驻。木雕工艺精湛,展现出高超的技艺‌。<br> 两侧玻璃屏门下部裙板上,每行六字,左右两侧各八排,共计九十六个篆文“寿”字,称为《百寿图》。据说当年工匠设计雕刻百寿图时,疏忽大意,两块木板每边只排下四十八个“寿”字。面对园主验收时的不满,机灵的工匠这样向园主人解释,中国人讲究寿不能满,满招损。九就是久,六就是䘵,九十六也就是福禄长久的意思。还有四个寿字是藏起来的,藏寿长寿嘛。左右两侧的小寿字拼成二个大寿字,一个藏于园主身上,祝老爷长寿,而工匠自己也想长寿,不能把‘寿’字用尽,于是把一个藏于自己身上,合起来就是一幅完完整整的《百寿图》。聪明的工匠成功化“瑕疵”为“寓意”,“失误”成为一段传奇佳话。<div><br></div> 旧园区和新园区以山墙分割,园林布局和风格相差不多,如不熟悉,或事先没做功课,完全不能区分。 新园区为改革开放后括建,“集云小筑”附近的九狮山,是岭南风格的假山,借鉴了江南园林的建造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堆叠的假山,模拟自然界的真山,追求“以假乱真”的效果。 清晖园‌新建的假山,增添了多股流水瀑布,假山下的水池,不同于旧园区水池的方方正正,规规矩矩,而是随形随意。色彩斑斓的锦鲤,在水池中簇拥游弋,情趣横生。 技艺繁复的堆叠假山,与鱼池、仿古建筑一起,和谐地构成了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扩建的清晖园,借鉴了旧园区原有的装饰元素,大量采用彩色玻璃,色彩绚烂,图案及形式多变,是岭南地区独有的装饰符号。<br> 新建的留芬阁,西式套色玻璃,布满了四周的门窗,把岭南装饰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状元堂,由扩建后的红蕖书屋改建而成。顺德历史上产生过四位文、武状元,黄士俊的官位最大,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担任宰辅(行相事)。状元堂内,有黄士俊的半身塑像。 清晖园的珍品,清代“羊城八景”彩绘蚀刻玻璃,位于沐英涧景观漏窗的上方,是一组横向排列的八块正方形玻璃片,与其它小型蓝色、磨砂及带纹路的透明玻璃一起,镶嵌在镂空木质窗栏中。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套清代羊城八景彩绘蚀刻玻璃遗存,据考证,为1736年-1795年期间的文物。<br> 羊城八景的每一面彩绘玻璃,背景部分在现存状态下类似于金色,所绘景观则以无色的“镂空”笔触来表现。每一面玻璃的景色留白处,均标有从上至下、或从右至左的四字题记。八面玻璃应以右侧为首,依次向左观赏,内容分别为“石门返照”“蒲涧濂泉”“白云晚望”“金山古寺”“大通烟雨”“景泰僧归”“珠江夜月”与“波罗浴日”。<br> 据专家考证,此八景图的顺序与现有史料文献、图像资料都不同,应该是上世纪90 年代新建沐英涧时,羊城八景彩绘蚀刻玻璃被从别处迁移到此,在安装时不知何故改变了原有的顺序。羊城八景彩绘蚀刻玻璃的材料和工艺,也均为当年广州本地生产制作。 原有的清晖园,不只是游览景观,更是生活场所,在园林中读书、作诗,饮酒、品茶,弈棋、赏曲,实现诗意的栖居生涯。如今扩建后的清晖园,成为大众的游览景区,探寻历史遗迹的访古宝地,展示顺德历史文化的开放窗口。 清晖园珍藏已久的清代石湾陶瓷《八仙法器图》,原位于何处,已无从考证,现嵌于新建的园区内。《八仙法器图》由9块40厘米见方的透空蓝釉瓷拼合而成,周边是竹节边框。最上一层三样法器,从左至右分别为吕洞宾的宝剑、汉钟离的芭蕉扇、何仙姑的莲花;第二层的法器中分为两样,曹国舅的玉板和铁拐李的葫芦;第三层是蓝采和的花蓝、张果老的鱼鼓、韩湘子的玉笛。<br> 清晖园的原装大门,一扇别致的小门,在扩建后的清晖园内,虽为名门,却不张扬。门匾上“清晖毓秀”四个字,由清代学者李兆洛亲笔题写。李兆洛,龙廷槐儿子龙元任的同榜进士,清朝大臣、文学家。龙元任的孙子龙启明,出生于香港,小时候曾在清晖园住过九个月,他说在里面根本住不习惯,没有电,点油灯、蚊虫多要下蚊帐,条件比香港差多了。对四书五经也不喜欢。每天早上起来要拜祖先,然后上学拜老师,晚上回去又要拜祖先,这些繁琐的仪式都不习惯。龙启明在抗战期间考入“中国航空公司”,和几十名中国飞行员一起执行中国-印度空中运输任务,这条航线就是著名的“驼峰航线”。后参加“美空军第十四航空队”,正式成为“飞虎队”轰炸机飞行员。后来的历史经历,大家都可以想象得到了。 四、番禺余荫山房‌<div>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位于广州番禺区南村镇北大街‌‌,</div><div>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邬彬参考了苏杭画师绘制的园林景观图纸,借鉴广州“海山仙馆”的造园技法,于1871年建成。余荫山房‌以“嘉树浓荫,藏而不露,缩龙成寸,小巧玲珑”的特色,被世人誉为岭南园林的代表作。1950年,余荫山房善言邬公祠被用作贲南中学、番禺二中校址。1952年后,余荫山房被用作番禺第五区公所、南村乡政府、公社管委会、革委会、镇政府办公所在地。1985年,余荫山房重修落成,对外开放。<br></div> 余荫山房‌的正门,简洁朴素,并不显赫,两侧对联:山云备卿霭,水木湛清华‌。门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大门现已关闭,游客需从新建大门入口进入参观游览。<br> 余荫山房‌新建的仿古牌坊大门,与原有的大门完全不是同一种风格,只为吸引游客而建。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有两座宗祠,左边一座是善言邬公祠,以园主邬彬之父邬拜飏(谥号善言)为先祖的祠堂,外观庄严肃穆,屋脊上使用了大量的灰塑装饰,图案精美。</p><p class="ql-block">右边的潜居邬公祠,是祭祀邬彬的祖父邬鸣谦的祠堂,与善言邬公祠相邻,被誉为“孖祠堂”,现仅存门堂。我们主要参观比余荫山房‌还早建成的左边的善言邬公祠。</p> 善言邬公祠的享堂,名均安堂,是祠堂的正厅,又称祭堂或中堂,是邬氏家族的宗族议事厅和祭祖场所‌,现两侧墙面,有展示邬氏家族史的实物和资料。 享堂内陈列着一副难得一见的咸丰皇帝圣旨木刻匾,为清代咸丰帝诰赠园主邬彬祖父、诰封园主父亲、诰授园主本人为通奉大夫(属从二品官);诰赠园主祖母、诰封园主母亲、诰授园主妻子为夫人(清代封宗室贝勒、辅国将军及一、二品官之妻为夫人)的圣旨木刻匾,木匾上有御用宝玺“敕诰之宝”朱红色印文。园主将其置于堂中,以显荣耀。<div>十年代动乱期间此匾曾流失于民间,1980年政府重修余荫山房时,从某学生宿舍床板中寻回。</div> 寝堂,是祠堂中最后一进,又称后堂,通常用于存放祖先的牌位或进行一些私密的祭祀活动。善言邬公祠的寝堂,现供着奉孔夫子,作为“余荫学堂”的教室。据说余荫学堂,由邬彬的后人邬仲瑜于1921年创办。 善言邬公祠的左侧就是余荫山房,当年邬彬利用邬氏家族赠予他的修建祠堂剩余的空地,建造了余荫山房私家园林,所以善言邬公祠也是余荫山房的组成部分。 从善言邬公祠出来,通过连廊,前往余荫山房。连廊的门框,均为木雕,技艺精美,百看不厌。 余荫山房的卧瓢庐,是园主人专为宾客休息而设置的小房间。室内陈设简朴,但窗户设计却别开生面。一面是百叶窗,经济实用,一面是“四季窗”,大有奇妙。 <p class="ql-block">蓝白相间的玻璃窗,是园主特意从欧洲进口的,通过玻璃面的变换与叠加,可呈现“一窗景色分四时”的奇观。透明的玻璃窗,窗外是自然景观,为春夏二景;透过单层的蓝色玻璃往外看,屋顶和假山上似乎都覆上了一层薄薄的霜,好像到了冬天,称作“千里冰封”;透过两面重叠的深蓝色玻璃往外看,绿叶尽变为深红色,仿佛到了深秋季节,称为“香山红叶”,由此称作四季窗。</p> 邻近卧瓢庐的是深柳堂,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名称来自唐诗“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是园主人邬彬邀集骚人墨客,新朋旧友把酒谈欢、吟诗作对的场所。内部装饰精细,富有岭南建筑风格特色。<div><br></div> 深柳堂木匾下的“松鹤延年”木雕,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是余荫山房大型木雕精品之一。 窗花玻璃比卧瓢庐的窗户更为精致,窗户两侧的书画作品,显现深柳堂内浓郁的书香味。 “松鼠菩提”木雕,寓意宗枝繁衍、多子多孙。与“松鹤延年”木雕成直角布置,起到了分隔厅堂的作用。 堂内珍品极多,两旁的三十二幅桃木扇画,琳琅满目,尽藏昔日名家诗画,工艺精湛,名家墨宝精华闪耀。 堂内四幅双面木屏风,刻有乾隆东阁大学士、宰相刘墉,岭南三大家之一陈恭尹,广东晚清三大才子梁山舟、张船山、翁方纲等八位名家书法手迹,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可惜由于玻璃反光的关系,怎么拍摄都不清晰。 深柳堂通过大面积的玻璃花窗,将建筑外的植物、水景巧妙引入室内,使得内外景致相互交融。 余荫园,是余荫山房的核心区域。由红雨绿云、浣红跨绿、深柳藏珍三大景观和深柳堂、临池别馆、卧瓢庐、玲珑水榭四大建筑共同组成。以水居中,环水建园。 园内有一泓池水,称为莲池,一座红色廊桥横卧其上,造型小巧玲珑,将桥、廊、亭、栏巧妙组合,十分精致。浣红跨绿廊桥被誉为岭南园林最经典的造型,成为余荫山房标志性景观。<br> 廊桥把园区分隔成东西两部分。西部“红雨”指的是深柳堂前的炮仗花,东部“绿云”指的是园中的绿树成荫的景象‌,故名“浣红跨绿”。 临池别馆,隔莲池与深柳堂相望,原为小藏书库,因前临莲池美景,隐喻临砚挥毫之意。为园主人书斋,在此寻诗觅句、泼墨挥毫。馆内朴素简洁,与深柳堂豪华装饰形成鲜明对照。 余荫园的玲珑水榭,又称八角亭,可八面观景,是园主人邀集文人墨客挥毫雅叙的地方。亭身八面均设有细密花格长窗,玲珑剔透,又位于莲池水中,故名玲珑水榭。 “玲珑水榭”匾额的上方是“百鸟归巢”木雕,据说细数只得七十九只,其实有些是一鸟双首,分向前后,当为二只计数,总计仍是百只。<br> 玲珑水榭中有邬彬亲笔撰写的对联:“每思所过名山,坐看奇石皴云,依然在目;漫说曾经沧海,静对明漪印月,亦足莹神。”为园主人在余荫山房唯一留存的墨宝。 开启窗户,向外观赏,四周景物,依次映入眼帘。红雨和绿云,馆舍和堂庐,再次在脑海中回旋。 玲珑水榭造型独特,也是余荫山房的标志性景点,在扩建的清晖园中,也能看到它的仿制品。玲珑水榭有廊道通往莲池边,遮风挡雨,古典园林的细节值得现代人借鉴。 来熏亭,位于莲池的一角,造型精致典雅,又有西式韵味。借助一面屋墙建成的半边亭,巧夺天工,成为游客打卡地。 余荫山房原有的二门,有一副名联,为邬彬所撰,名士陈允恭所书。上联“余地三弓红雨足”,“弓”即是箭,古人以一箭之地来比喻一百步的距离,意指这座园林的面积很小,只不过是三百步距离而已。“红雨”狭指深柳堂前的炮仗花,盛花期时开花一串串,池塘落英缤纷,状如一片红雨,蔚为壮观。下联“荫天一角绿云深”,则把园内绿树成荫,清幽雅静的环境,和岭南园林“高树深池”的传统技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描绘了园内植物造景的最佳效果。 原正门与二门之间通道,大型灰塑福寿图,象征着福禄长寿。圆形门洞上方是“留香”门匾,周边的装饰和绿植极具岭南特色。 原正门入口,砖雕构成的佛龛,保留了余荫山房的古意。 留存的瓷器,古色古香的橱柜,应该都是老物件,是否是余荫山房的原物,已不可知。但现在此处,却是恰到好处。 瑜园,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于1922年新建,与余荫山房并在一起,成为余荫山房的一部分。瑜园单独成园,有两层的船厅,还有桥、亭、池、馆等。建筑的门窗通透,装饰色彩和古典家具均选自本地,富有南国风味。 船厅,又称小姐楼,瑜园女眷曾在此居住。红、黄、蓝、绿彩色玻璃,为女眷制造出梦幻光影,是岭南建筑中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 走出瑜园,路过后花园,又回到潜居邬公祠‌,为祭祀邬彬的祖父邬鸣谦而建‌‌的祠堂,现在是潜居邬公祠景区,又称文昌苑景区,2006年新建。 文昌苑,继承余荫山房的造园技法,营造以水居中,周边以阁楼、高树深池、柳影花香的园林形态。水中仿古的闲趣亭,古意浓郁。远处四层的文昌苑,成了读书人的向往之地。<br> 与文昌阁遥相呼应是挂榜山,寓意“金榜题名”。挂榜山为人造假山,山体宽宏,群峰突起,雄奇峻峭,从不同的角度观赏,有不同的风景。<br> <p class="ql-block">岭南四大名园,观赏价值极佳,因都在广州附近,值得花几天时间,一并游览观赏。</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5日至10日游览</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5日完成游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