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园掠影

小铃铛

<p class="ql-block">近日,在一次活动中参观了位于泰州市区的古典园林乔园。</p><p class="ql-block">乔园又称日涉园。乔园䄂珍小巧,占地仅2.25亩。初为明代陈鸢旧居,其孙陈应芳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就任太仆寺卿时兴建,取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句</p><p class="ql-block">意而名日涉园。雍正间为高羽翥(凤翰)所有。高氏因园内置石笋三支,易名“三峰园”。清咸丰年间,扬州被太平军占据,两淮盐运史乔松年迁徙泰州,购下此园,世称“乔园”,沿袭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门,有全国文保单位碑石。免门票。</p> <p class="ql-block">1977年,古建专家陈从周教授考察此园,认为乔园为苏北现存最早的古典园林,并题“淮左第一园”。</p> <p class="ql-block">大门边的乔园铭石是一块波浪起伏状的太湖石。</p> <p class="ql-block">在北门边有福字照壁,相传是明代园主为母亲祝寿而建,福字只见其形不见笔划,其中尽是民间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符号,内涵丰富。</p> <p class="ql-block">著名古建文物专家罗哲文誉为“民间第一福”。</p> <p class="ql-block">园林分东西两部,中间有院墙相隔,通过可以“览全园之胜”的来青阁来连接两大组团。西部庭园与住宅部分相连,如同别院,起到过渡作用。东部庭园是主体及精华所在,以山响草堂为布局中心,形成一处山居幽谷。</p> <p class="ql-block">北门右侧的泛红亭</p> <p class="ql-block">园中有怡心池,周围分布了蕉雨轩、午(抚)韵轩、文桂舫等。</p> <p class="ql-block">文桂舫为仿古船形建筑,船头定泊在怡心池中,船楼设在岸边,站在船仓和船头,可欣赏池中水景。</p> <p class="ql-block">蕉雨轩,暮听芭蕉雨,朝吹杨柳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高建筑来青阁为全木结构,一层镂雕挂楣是松鹤延年,撑牙为喜鹊登梅。当年园主人取唐代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青”之句,而得名“来青阁”,从中可以感受到当年园主超凡脱俗的风雅。</p> <p class="ql-block">松吹阁,阁下有一颗高大的松树,楼阁因此而名。阁高三层,因末代园主乔松年是山西人,故仿山西大院楼阁形制。地势高敞,人立阁间,可见阁前山响草堂及假山。</p> <p class="ql-block">1956年,梅兰芳先生来泰州祭祖及慰问演出,曾下榻园内因巢亭,园中至今仍保留有“梅兰芳下榻处”。</p> <p class="ql-block">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p> <p class="ql-block">囊云洞, 下堆湖石,上砌砖墙,曲折蜿蜒。沿着隧道几经转折,尽头往左转弯,高大宽敞,使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乔园美人照镜石 是块大湖石, 据说是宋徽宗年间,在建造皇家花园时,江南地方官进贡的花石纲其中的一块。它历经湖水千百年的冲刷才得形成,是太湖石中不可多见的精品。</p><p class="ql-block">这一湖石,因特别像一位美女照镜子,所以才起了"美女照镜″的名字。</p><p class="ql-block">此湖石镶嵌于墙壁之中,像漏窗一般,似透非透,起到了障景和藏景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美女照镜石旁边有一古化石石桌。胡锦涛来参观时曾告知陪同者,他小时候常来游玩,还在桌上写过作业。</p> <p class="ql-block">园內奇石皆为太湖石精品</p> <p class="ql-block">一片片清秀淡绿的竹林,微风拂过,竹声如吟。林子不大,却增添了园林的几分寂静和清雅。</p> <p class="ql-block">园内核心建筑山响草堂</p> <p class="ql-block">草堂檐柱上是一副对联。楹联是红木上嵌螺钿与霁蓝色瓷字,上联是“韩潮苏海”,下联是“陶菊周莲”。从霁蓝瓷字的釉质和纹饰鉴定,是清嘉庆前后景德镇的作品,亦算得上是较为少见的古陶瓷对联书法珍品。</p> <p class="ql-block">山响草堂是此园建筑中代表之作,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园内建筑不像苏式建筑的黛瓦粉墙,而是具有泰州地方特色的黛瓦清水墙,较为朴素。屋面四角的起翘有一种南北建筑在此交会的特点。檐下四面虚敞,有轩廊相通。虽是厅屋式建筑,却称为堂。明明屋面上盖瓦,可是偏叫它草堂。</p> <p class="ql-block">草堂内门楣上方悬挂“三峰园”楠木古匾额,横190厘米,高78厘米,厚4厘米。“三峰园”三个金字为楷体,其左是跋文带落款计229个行书小金字,记录了高凤翥购园修园,以及园名变更的经过,是嘉庆二十一年(1816)高凤翥的第三子岱瞻所撰所书。文革中流落民间,1982年被发现时沦为案板。</p> <p class="ql-block">草堂对面山巅一侧的数鱼亭,游人置身亭中,俯视岭下水池,游鱼历历可数,亭前六面砖雕,南面为鲤鱼,其他五面为金鱼,寓名"金玉满堂,年年有余"。</p> <p class="ql-block">卵石地面的鱼形花纹</p> <p class="ql-block">山巅另一侧的半亭</p> <p class="ql-block">园林山巅上有一株古桧柏,树形苍劲,颇具古意。非历经人间风雨,阅遍尘世沧桑,而不能有此外观。古柏旁边,是天然形成的二支半石笋,由早前的主人购置,并将此园命为“三峰园”。</p> <p class="ql-block">主峰上的三石笋,由于文革被毁半支,今仅存两支半。她与古柏虬枝构成此园之特点(另一特点为湖石),一反前人以石笋配竹林的陈例。</p> <p class="ql-block">山响草堂前假山上的古桧柏,正是《蛰园记》中所谓:“瘿疣累累,虬枝盘拏,洵前代物也。”实为园中最生色之处,同时亦为泰州古木之尤者。遒劲的枝干搭配假山湖石,上下高低形成丰富的层次,树顶白云缕缕、树下涧水清波,鸢飞鱼跃、鸟鸣山幽。</p> <p class="ql-block">1990年,乔园开始全面修复,幸亏前人有记有图。2010年2月,乔园经过修复对外开放,2013年入选中国十大私家园林。</p><p class="ql-block"> 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先生评价乔园:“用极简单的数事组合成之,不落常套,光景自新,明代园林特征就充分体现在这种地方。”东南大学教授顾凯说:“就园中最突出的景致营造—石假山而言,是罕见的明代假山遗存,其他江南诸园中仅上海豫园、南京瞻园略有存例,此山在营造上又有着他处少见的特色”;“(乔园)是体现着时代性与地域性特色的珍贵实例,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乔园是泰州历史文化的名片,也是江苏古典园林风格多样化的实例。</p><p class="ql-block">附记 2024年9月,《乔园志》经过三年编纂通过终审,不久将面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