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凤凰涅槃——《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千年蜕变

太阳的梦想

<p class="ql-block">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创造性地在传统中设定“魔丸”,个体反抗宿命的现代意识融入神话故事后,带着“烟熏妆”形象出现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再次呐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魔童哪吒,在荧幕上掀起了2025年春节档的观影热潮。</p><p class="ql-block">哪吒,梵名译作那拏天,全称那罗鸠婆、那罗鸠钵罗、那吒俱伐罗,原型是佛教护法神那吒,又名那叱、那咤、哪咤、哪叱等,后逐渐演变为道教的大罗仙和神话传说里降妖除魔的三太子、莲花三太子、太子爷、中坛元帅、五营神将,是佛道俗并尊的降魔天神。</p><p class="ql-block">哪吒最早见于《佛所行赞经》:“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王今生太子,迦毗罗卫国,一切诸人民,欢喜亦如是”,毗沙门天王之子哪吒一出生就让天上地下的神佛百姓为之欢颂。据考证,毗沙门天王信仰源于古印度贵霜王朝统治下的犍陀罗,公元4世纪佛教在古印度兴盛,以帝释天为首的吠陀诸神不再成为众生的信仰,但毗沙门四方天王的神格得以保留并成为佛教的护法,毗沙门北方天王俗称托塔天王。《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世尊(那罗鸠婆)亦以其能降魔故”,最初的哪吒是印度佛教的护法神。</p><p class="ql-block">佛教里的哪吒是面目狰狞、现忿怒相、以镇妖魔的形象。《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载:“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景德传灯录·善昭禅师》云:“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辽代出土舍利石函浮雕,哪吒头戴火焰冠,身披甲胄,左手托塔,右手作指挥状,夜叉持兵器围攻受伤咆哮的龙王,就是哪吒闹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哪吒最早出现在中国是北凉时代,420年佛门昙无谶译《佛所行赞》:“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唐宋时哪吒信仰开始在民间流传,哪吒也成为道教和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唐代郑綮笔记小说《开天传信记》云,哪吒是“毗沙门天王子也”,毗沙门天王有五子,哪吒排行第三,民间称其为三太子。唐朝不空和尚译《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托塔天王“奉释迦牟尼佛。即遣第三子哪吒捧行,莫离其侧。”敦煌《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图,毗沙门天王左侧白净粉红持宝花的就是儿童化的哪吒。</p><p class="ql-block">大唐经营西域,毗沙门天王形象与大唐名将李靖渐渐融为一体,哪吒形象也渐渐中国化。哪吒形象中国化始于宋元时期,元代玉雕饰环上首次出现赤裸上身、手持混天绫的哪吒儿童形象。民间传说对哪吒形象进行世俗化改造,佛道相互融合后哪吒成了道教神祇,《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明清小说将哪吒描绘成外貌英武的美少年,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的问世,无论是佛教护法还是道教神祇,中国化的童子形象和莲花化身的传说成了经典化的哪吒故事。</p><p class="ql-block">《西游记》中托塔天王李靖之子哪吒是佛教护法,被逼“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以碧藕为骨,荷叶为衣,莲花化身,念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重得性命。《封神演义》中陈塘关总兵李靖之子哪吒是道教神祇,四龙王水淹陈塘关,为了百姓被逼自杀的哪吒死后建立行宫,却被父亲李靖打碎金身。师父太乙真人从五莲池中取下花瓣,铺置莲花,用荷叶梗折成三百骨节,按上中下、天地人摆放,放金丹,施法力,念咒语,还魂魄,莲花化身,传授武艺,哪吒归来,身长一丈六尺,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运精光,脚踏风火轮,臂套乾坤圈,手执火尖枪,助姜子牙兴周灭纣。至此,深受民间喜爱的莲花化身的哪吒童子形象得以固定,哪吒也成了佛教的护法神和道教的大罗仙。</p><p class="ql-block">宋末元初,哪吒形象搬上杂剧舞台,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哪吒出场:“小圣乃哪吒神也,为因小圣降十大魔君,俺这壁哪吒出马,三头飐飐,六臂辉辉,三头飐飐显神通,六臂辉辉降妖怪,哪吒怒从心上起,显着那三头六臂,六般兵器”。元明时期佛道融合,哪吒形象出现在道教神祇里,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玉皇大帝座下大罗仙的哪吒形象身高六丈、头戴金轮、三头九眼八臂。清代戏曲、民间绘画里,哪吒形象进一步孩童化世俗化,哪吒闹海故事和穿肚兜、扎冲天鬏的孩童形象适应大众审美心理,哪吒完成了由神向人的转化。后世故事和现代影视的哪吒形象大都在元叙事范本、清代戏曲、民间绘画的基础上演绎出来。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影视动画媒介不断创造传统的哪吒形象,1961年动画片《大闹天宫》的哪吒是一个虎头虎脑的可爱小男孩,1979年动画片《哪吒闹海》的哪吒则成了一个悲情的英雄。</p><p class="ql-block">传统故事和影视中哪吒与父亲李靖的关系充满了矛 盾和冲突,但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里李靖被塑造成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为了保护哪吒不惜牺牲自己,缓解了故事的伦理冲突,也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延续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强调个体对命运的反抗和自主选择。魔丸转世的哪吒内心充满正义,通过选择和努力打破命运束缚,成为拯救苍生的英雄,最终完成了自我蜕变;正义的无量仙翁成了三界的罪恶之首;东海龙王敖光从反派变成了正义的化身;邪恶的申公豹肩负全族期望努力修仙最终成为敢于反抗的悲剧英雄……所有的蜕变,是形象的再塑,是角色的改变,更是传统的颠覆。</p><p class="ql-block">哪吒形象的千年流变,佛教护法到道教神祇的演变,中国人完成了哪吒神祇的本土化;明代文人对佛道元素的改造,神话民俗完成了哪吒英雄形象的塑造;传统影视对哪吒形象的展现,固化了哪吒的可爱、叛逆和勇敢,加剧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冲突;现代影视创新哪吒的形象和故事,是个体觉醒和文化内涵的探索。所有的神话和传统都是流动的创造,经历一次次的再创造,哪吒形象有了新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凤凰涅槃浴火重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