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昨晚妻子堂妹说他们在编纂他们王氏家族的记事册子。要一份关于岳父的简介文字。今早折腾半天刚弄好,又说还得一个岳母的同样简介,有些细节不太熟悉,询问、回忆给折腾出这么一些东西!总觉得还不是很满意,毕竟两位九旬老人的漫长一生中,那些过往曾经作为一个女婿的我,尽管以前和岳父老人家有过这样的交流,但难免会管中窥豹一些的。先保存起来,以后还可以完善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琦,1932年12月13日(民国二十一年农历壬申年十一月十六日)出生于党原吊沟。祖父王克勤乃曾祖王风岚之长子,祖父育五子,家殷实有田产百亩,务农经商各有分工,父王廷玉排行老五,人聪有智多能,掌管大家庭事务,1937年突发疾病去世。父王廷玉娶镇原中原李氏腊梅,育两子一女,王琦乃廷玉长子,民国樊家完小毕业。王琦命运多舛,五岁丧父,弟才数月,与姐弟老母相依为命。小小年纪便肩负家责,跟随大人奔波劳碌,安口窑背过家私瓷器,跟随村里成人来回平凉驮面,陕北定边贩运食盐,别人有牲畜驮的量大数多,他只能靠肩挑背扛,以此换钱补贴家用,耕田播种夏种秋收,放羊喂牛迎风送霜。1949年10月与党原城刘张姓菊兰成婚组家,育两子三女五个孩子。解放后田产归公,大家庭土崩瓦解。农业社时他因有文化又好学,曾多次赴外地学习双耕双铧犁和耧播冬小麦技术培训,成为生产队的中坚,1958年被推荐到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工地做工。搬石运土勇挑重担,夜晚突击总是在前,因有文化基础参与记账核算多受称赞。当过保管,做过食堂采购。后到汽车队当学徒运送物资,刻苦钻研汽车技术,考得驾照成了驾驶人员。1978年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完工,又奔赴青海龙羊峡水电站建设工地参与建设。1986年9月在龙羊峡水电部四局第一工程处汽车班退休。1991年6月回到泾川县居住,于2021年3月17日(农历辛丑年二月初五)因病去世,享年九十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琦一生持家辛勤节俭,为人和善好施。为帮弟娶妻建家,他和弟弟帮庄人修庄打墙,挖地坑用背篓运土挣钱。兄弟分工奉母同锅搅勺生活多年没有龃龉,在党原周围实属罕见。知书达理注重子女教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顶世俗供给长女读完高中上了平凉卫校跳出农门。其余四个孩子也轮流带到身边上学,既当爹又当娘的照顾日常生活。助侄在工地觅活做工,春节做些长途贩运提供各种支持,帮助接济弟家生活。亲戚村人乡党求助都慷慨解囊,登门管饭留宿甚至贴赔盘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退休归乡仍然不闲,先后在泾川变压器厂和平凉十里铺交警大队看门挣钱补贴家用。为照顾料理三个孙子上学回党原帮人看庄数年,直到三个孙子初中毕业才归县城。近七旬后又帮次子拉扯孩子数年。居县城时村里亲戚邻人凡事有求都不遗余力周旋助之,上门者必管吃住。住宅楼上没有物业,水电暖污清理收费不顾年迈总是出面参与处理解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一生都在进取奉献,积极向上,乐观豁达,与人为善的精神值得永远铭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菊兰1933年3月21日(民国二十二年农历癸酉年二月廿六)生于泾川县党原城刘张姓家庭。卒于2024年12月20日(农历甲辰年十一月廿日)享年九十二岁。在家中弟兄姐妹四人中其为最小,幼时家庭生活虽富裕,但受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影响没有读过书。1949年嫁给党原吊沟王琦为妻,虽参加过新社会零星识字班夜校,终归还是个文盲。与王琦共生养过七个子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对双胞胎因病缺钱没来得及治疗而夭。活下来的有三女两子五个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一生务农,嫁于王家参加农业社集体劳动,伺候婆婆,与夫王琦帮小叔子成家,一起参加集体劳动照顾双方孩子十多个。后来和小叔子分灶后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她既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挣得公分,又要照料五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可谓含辛茹苦。1976年婆婆离世,远在外地的丈夫因为电报日期发错而未能及时赶回,她与小叔子在邻里帮助下操持掩埋了婆婆。她勤劳节俭持家有道,在缺乏劳力连年找社(生产队年底结算所挣公分不足以清算家庭口粮要给生产队倒付钱款)的情况下,依然能把家庭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实属难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包干后她种地春播夏收不辞辛劳,把家庭经营地风生水起。长子成家后有了孩子,她既做家务又带孩子,还参与收种活动。一生劳作,夫退休回归故里时她已年老,她又为三个孙子上中学数年如一日地做饭,直到他们毕业。后虽年迈又帮在外地工作的次子拉扯孩子多年。她从年轻时就夫妇两地,王家三女两子五个孙子的成长中无不凝聚着她的汗水和心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