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七贤祠角落的苔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七贤祠前,墙角里隐现着斑驳的苔痕。祠檐在暮春的细雨中滴着眼泪,恍若千年前那场血色黄昏的景象再现。程婴与公孙杵臼塑像上的绘色幻做云烟,漂浮在空中罗列成参差不齐的文字,年复一年地诉说着那个鲜为人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晋国宫阙的暗影里,两个身影正进行着惊心动魄的抉择。公孙杵臼将生的机会推给友人时,月光正掠过他鬓角的霜雪:"立孤与死孰难?"这个问题穿透两千年的光阴,至今仍在叩击着每个仰望者的心门。程婴抱着啼哭的婴儿转身走入血色长夜,他怀中的襁褓轻如鸿毛,却压得整个时代都在踉跄。</p><p class="ql-block"> 赵氏孤儿的故事从来不是简单的忠奸之辨。当程婴将亲生骨肉替换成那个注定要死的婴孩,当公孙杵臼的鲜血染红刽子手的铡刀,他们用最惨烈的方式撕开了忠义的悖论——真正的义士,注定要背负着永世的罪孽前行。祠堂前的古柏虬枝扭曲,像极了人性在极端境遇下的挣扎,那些被后世赞颂的"大义",原是无数个暗夜里撕裂灵魂的抉择。</p><p class="ql-block"> 我抚摸着冰凉的塑像,忽然想起豫让漆身吞炭时灼烧的疼痛,更想起荆轲易水河畔的悲歌。这些被历史淬炼成符号的义士们,他们的血早已渗入华夏的岩层,化作支撑文明的钙质。今天的我们站在启蒙运动后的理性高地上,可以轻易批判他们盲目的忠君思想,却难以否认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坚守,在礼崩乐坏的年代维系着人性的底线。</p><p class="ql-block"> 细雨渐歇,檐角的水珠滴落在石阶上,发出青铜编钟般的清响。转身离去时,暮色中的七贤祠宛如一尊巨大的青铜鼎,盛满了被时光酿成琥珀的疼痛与荣耀。那些青苔覆盖的碑文仍在低语:当世界陷入混沌,总需要有人化作引路的火把,哪怕燃烧的正是自己的骨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国占</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