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我怀着卫国戎边的一腔热血参军来到了祖国的西北边陲小城尼勒克(尼勒克,蒙古语意为“婴儿”。其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距离伊宁市约110公里)。当时中苏关系十分紧张,苏联在我国边境频频挑起事端,战争一触即发。在这样拔剑弩张的形势下,党中央毛主席决定以沈阳军区第36军183、184师为骨干,组建陆军第七师进驻新疆。我们这批从陕西、山东招来的新兵是陆军第七师首批补充到基层连队的战士,这时大家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对部队充满了期待。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支新组建的连队,除了武器装备、军备物质,其它的可以说一无所有。首先是没有营房。我们连先后在军马场和维族哈族老乡的庭院住过。其次是新部队底子薄,连队伙食差,主食是馒头、苞米糊糊,有时有大米粥;夏季还有西红柿辣椒,冬季蔬菜只有土豆、大白菜和咸菜,只有在节假日,领导想办法改善一下伙食。尽管物质条件匮乏,生活艰苦,但部队对新兵的训练丝毫没有松懈。从常规军事训练如队列训练,投弹射击、刺杀、军容风纪等都严格要求。还有紧急集合、野外拉练、短途急行军等科目也一样不少。面对艰苦的环境,匮乏的物质条件,加之快节奏的大强度训练,使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一些新兵娃子很不适应,从没有出过远门的他们思念亲人,想念家乡,很多战士夜里在被窝里哭鼻子,在睡梦里叫爹喊娘的,情绪低落。</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个比我小两岁的陕北老乡,他整天以泪洗面,不吃不喝,就是一句话:“我要回家”。在这样的情况下,连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想家,想打退堂鼓的新兵积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对我那个小老乡,连排干部轮流做他的工作,关心他的生活,稳定他的情绪,我们老乡也多方劝导安慰他,但他不理不睬,我行我素。排长为了帮助他,暂时不安排他出操训练,指导员还专门为他开小灶,尽量给他改善伙食。一天训练结束后大家回到宿舍,不见了他的踪影,班长赶紧报告连部,连里紧急出动,大家踏着齐膝盖厚的积雪,在树林里好不容易把他找了回来。尽管这样,领导没有批评他,全连上下也没有嘲讽他,而是更加问寒问暖,热情耐心地帮助开导他。后来他终于被感动,思想有了转变,工作积极起来,成了连里的义务理发员,后来入了党,被评为连里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七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通过他的经历证明了:人民军队是一座培育人、锻炼人的大熔炉,大学校。</p> <p class="ql-block"> 我是六九年十一月在未取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报名参军,那时母亲年己花甲、父亲年近古稀,我的三个姐姐一个哥哥都去了新疆,我是家里的老小,父母希望我能留在身边,陪伴照顾他们。可自己年青气盛,一心想装军装,扛枪卫国,于是我先斩后奏,父母知道后为了我的前途,不得不同意,我挥泪告别了年迈的父母,上了西去的闷罐车,开始了我的军旅生涯。</p> <p class="ql-block"> 我入伍后到步兵班当战士,在部队的日子里,每一天都充满了挑战与成长。清晨的号角声划破宁静,我们迅速起床,整理内务,迎接新的一天。无论是烈日下的队列训练,还是风雨中的战术演练,我们都全力以赴,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 训练场上,汗水浸透了衣衫,但我们的步伐依然坚定。每一次的匍匐前进、每一次的负重奔跑,都是对意志的磨砺。</p><p class="ql-block"> 记得七零年连队驻扎伊宁东麻扎,开始了近两年的国防战备施工。那时条件非常艰苦,我们住的地窩子,吃的是玉米面窝窝头,干活全凭一双手,挖坑道,凿洞壁,劳动强度很大。尽管那样,连队领导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大家以苦为乐,以连队为家。我那时一心为了入党,为了在部队做出点成绩,早已下决心把一腔热血献给连队,快快把本领学会,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p> <p class="ql-block"> 除了施工战备,思想上的进步同样重要。我们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认真聆听党的教诲,心中怀揣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与向往。入党,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每当夜深人静,我都会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反思一天的得失,憧憬着有一天能够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七三年五月,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光荣地入了党。</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文笔比较好,参军三个月就被分配到连部当了文书。作为文书我主要负责统计,填报表,搞宣传,写板报。施工时期我每天要统计炸药、雷管、导火索消耗了多少,战备坑道、掩体掘进多少米,有时也和班组的战士一起抡起八磅铁锤打炮眼,共享施工的乐趣。我当文书期间,写了一篇“用毛泽车思想教育后进战士”的文章,还登上了新疆军区机关报“战胜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们部队才组建,一开始还没有自己的营房,73年部队开始建造营房,我们首当其冲。两年的时间我们自己动手打士坯、砌地基、盖房子,甚至搞简单的装修。记得连队司务长因贪污判了刑,我还短暂代理过司务长,每天赶着牛车到尼勒克县城买蔬菜拉粮油等补给。七三年底我被领导提拔为一排二班班长。当了班长,我的责任更重了,为了带好兵,我首先以身作则,处处做出表率,我的娃娃兵也很争气,我们班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受到了上级的嘉奖。一九七五年因家里老母亲生病,需要有人照顾,我不得不复员,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我亲爱的连队,离开了我魂牵梦萦的尼勒克。</p><p class="ql-block"> 回忆部队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充满了激情与希望。我和战友们同甘共苦,彼此鼓励,互相扶持,像兄弟一样并肩作战。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的突破,都让我们离梦想更近一步。部队的生活,不仅锤炼了我们的体魄,更铸就了我们坚韧不拔的品格。那段岁月,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五年我重新回到了阔别四十年的尼勒克。记得六月三日那天当我踏上曾经奉献青春挥洒热血的这片土地时,我热泪盈眶,激动万分。几个留在尼勒克的战友和我重逢,我们紧紧地拥抱,热泪盈眶,激动的说不出话来。战友马光前带我来到昔日营房的原址,当年我们战友们挥汗如雨自己动手建造的营房已经不见了踪影,眼前是一片玉米地,旁边的尼勒克河水潺潺地流淌,似乎在诉说着往日我们在这里拼搏的故事。我们漫步在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感慨万千。我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曾经耕耘的泥土,大口呼吸着新鲜的又清香的空气,禁不住放开喉咙大喊“尼勒克,我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战友带我来到我们原部队的团部,现已改编成武警支队,我们通过熟人得以进入参观。这里是一座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军队营区,团部的八层办公楼庄重威严,大礼堂宽敞明亮,连队营房整齐划一。我们参观了我们原三连的陈列馆,看到连队由条件艰苦、装备陈旧到现在条件优越、装备精良的巨大变化,而且新时代的官兵思想觉悟也达到新的高度。作为一个老兵,我由衷地为现在的军人高兴,也为他们自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战友带我来到了尼勒克县城。我当兵时曾经代理过连队的司务长,那时我有机会经常到县城采购食物。在我的记忆里,尼勒克县城几乎没有一条柏油马路,每逢下雨,泥泞的土路就会变成一个个水坑,那时道路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县城几乎没有像样的商店,街边的店铺都是些简易棚子和土坯房,卖些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各族市民住的都是土坯垒的平房。而现在县城内高楼鳞次栉比,交通四通八达,街道整齐干净,车水马龙,绿树成荫,还有酒店、医院、学校等功能齐全的市政设施。今非昔比,真是换了人间,让人仿佛身处梦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 人民军队是一个革命的熔炉,她造就了无数甘于奉献、勇于献身的英雄,也培育了一批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奋斗者。我们一批从黄土高原走入军营的陕北汉子,凭借老实憨厚、淳朴善良、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赢得了部队官兵的信赖和赞誉。我的几个战友复员又重返尼勒克或伊宁周边地区,为固边、稳边、建设边疆献出全部的爱心和力量。这次回尼勒克,我和留在尼勒克的战友们重逢,见到了三连通讯员高登云、二营炮连战士蔡双贵、马润财等,他们复员后成为尼勒克红光牧场职工,在这里成家立业,在这里挥洒热血,发光发热,成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开拓者。我特别敬佩<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连战友马光前,别看他在部队不吭不哈,任劳任怨,可他很有自己的想法,复员后在尼勒克团结公社当了农民,后成了乡里致富创业的带头人。如今他家有占地2.5亩地的院落,院内栽有苹果树、桃树、杏树和枣树等,还种了各种蔬菜和玉米等农作物。他自己盖的房子宽敞明亮,在附近他还开了一个商店,看到他的生活有滋有味,我还挺羡慕他的。叫人刮目相看的还有廿一团特务连子洲籍战友刘生海,复员后正赶上恢复高考,他努力考上了延安大学,后返回伊宁,经过奋力打拼,他后成为犁自治洲档案局局长,他算是我们陕北复员战友返疆创业的佼佼者。</span></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难得一聚,尽管鬓染华发,但我们聊不完离开部队后各自经历的酸甜苦辣,诉不尽四十多年来人生道路上的沧海桑田。就像日色与月色的重逢,将岁月打磨成别样的精致,也像彗星与地球的碰撞,将时光定格在灿烂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有人曾问我,你人生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当兵!五年的尼勒克军营生活是我人生经历的最温暖的一道阳光。部队教会了我们勇敢忠诚,奉献牺牲;部队培养了我们深厚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青春的跳动伴随着精神的升华,体魄的磨练铸就了意志的坚定。军旅生涯使我们历经山河月明,让我们用心感受生活的精彩。尼勒克的五年,是我青春元气旺盛的五年;尼勒克的五年,是我人生永远抹不掉的七彩记忆;尼勒克的五年,开启了我们平凡也有惊喜的人生篇章!</p><p class="ql-block"> 离开尼勒克,我和战友们依依不舍地道别。尼勒克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心心念念的诗和远方,我还会再回来的,再见了,让我魂牵梦萦的尼勒克!再见了,永远爱你的尼勒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撰稿:王永平</p><p class="ql-block"> 2016年写于陕北绥德</p><p class="ql-block"> 2024年修改</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