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奥巴虎(姓游)</p><p class="ql-block">篇号:56301049</p><p class="ql-block">图/部分网络</p><p class="ql-block">文章参考《游寿传》致谢原创作者</p> <p class="ql-block">游寿、丘堤、曹英庄、潘玉珂并称“闽东四才女”。</p><p class="ql-block">游寿(1906—1994年)一位在文学、考古、书法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的杰出学者,她的文学造诣尤为深厚,令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走进福建省霞浦一中,这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里矗立着二尊引人注目的雕像——游寿雕像,这不仅是对一位杰出学者、诗人、历史学家、古字学家、书法家、教育家游寿先生的永恒纪念,更是学校精神与文化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寿,1906年出生在福建省霞浦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她的曾祖、祖父、父亲均工诗善书,酷爱翰墨。这样的家庭环境为游寿提供了丰富的文学滋养,使她在小时候就展现了非凡的文学天赋。</p><p class="ql-block">游寿,1920年霞浦一中毕业后,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求学期间,游寿的文学才华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和提升。192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到霞浦县出任女子高等学校校长,还积极投身爱国运动,展现出强列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p><p class="ql-block">“四一二”时为避反动派搜捕而往南京。1928年考入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又考取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在校师从著名的古文字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胡小石教授门下,并对大量的金文和汉碑临摹不辍。</p> <p class="ql-block">其后历任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大学教授、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等职。1957年,游寿先生主动要求支边,来到哈尔滨师范学院任教。文革被扣上了“历史系八大怪”的帽子蒙冤入狱。</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初,国家出土了一批文物,遇到了鉴定上的难题,只好在全国寻找懂得经文的学者,最终有人想到了金石文学大家游寿。此时的她已在狱中服刑了多年,那个清雅绝尘的美丽女子,俨然成了一个沧桑老者,即使受到如此不公,她却没有动摇对考古学的热爱,无私的为国家继续奉献着专业知识,解决了这批文物鉴定上的难题。</p><p class="ql-block">1972年周恩来总理得知当时国内能够识得甲骨文的学者不出十人,其中包括游寿先生。在周总理的关心下游寿被调回哈尔滨师范大学任教,重点培养着稀缺人才。</p> <p class="ql-block">在游寿先生的指点下,考古人员在大兴安岭找到了埋没一千五百年的拓跋运祖宗庙,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考古界,为研究鲜卑和北方民族的历史,找到了一个精准航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寿先生在黑龙江度过了三十五个春秋,她对黑龙江的考古、教育、书法做出了巨大贡献。曾任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人类学会理事。</p> <p class="ql-block">游寿先生的书法植根于深情的学术功底和文学修养,她的作品具有浓郁的金石味和高古风致,她的书法作品刚柔相济,拙朴苍健,生涩醇厚,具秦汉风骨。</p> <p class="ql-block">她的书法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杰出书法家之一,与萧娴并称“南肖北游”。于创作的同时又长于研究书法理论著作如《论汉碑》《随感录》《书苑镂锦》等,在书法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游寿先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即有深邃的学术研究,也充满情感的诗赋创作。她的诗赋作品如《伐绿萼梅赋》《闽渝纪行》等等。</p><p class="ql-block">游寿先生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显著成就,还在考古、文史等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她指导发现了大兴安岭鲜卑石室祝文,主编了《殷契选》并著有《李德裕年晋》《金文与(诗)(书)论证》《拓拔魏文化史稿》《楚辞琐谈》等重要论著。</p><p class="ql-block">1994年2月16日,游寿溘然长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