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游天台山国清寺

祖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年初五上午,我们离开新昌县来到了国家5A级景区一一天台山旅游风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来到天台山游客中心后发现,广场前有一座高大的雕像,该雕像神采奕奕,惟妙惟肖,手握一本书,背着一个斗笠,屹立在风中,他就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文学家徐霞客。徐霞客 (1587年1月5日一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县马镇南旸岋[è]村(今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镇南旸岋村)人。 他曾游历天台山,并写有《游天台山日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霞客凭借着在华夏大地的广泛游历而名垂青史,并且将自己丰富而多彩的旅行经历精心地记录于《徐霞客游记》这一传世之作中。 在浙江,霞客古道、霞客雕像、霞客路牌、霞客驿站等“霞客元素”,犹如群星闪耀点缀在浙江文旅版图上,诉说着浙江人对徐霞客的崇敬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天台山游客中心大厅就可看到显示屏会显示各景点的入囗,因为在这里景区把去天台山景区不同景点的游客从不同入口进行了分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台山位于浙东中部天台县境内,素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美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有:隋代古刹国清寺、隋梅、隋塔、七佛塔、石梁飞瀑、神龙掉尾、锌剑泉、小铜壶瀑布、金溪翠谷、古方广寺等,其中国清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和韩国、日本佛教天台宗祖庭,古方广寺为五百罗汉道场,石梁飞瀑自古被誉为天下奇观,花岗岩天生桥与飞瀑巧妙结合,极其雄伟奇丽。这里是"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国第一部武打片《少林寺》和《射雕英雄传》等影视片的主要拍摄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前往国清寺的路上,可远眺建于隋代的千年古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大门口步行十分钟即到达了国清寺,它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北的天台山麓,是中国著名古刹之一,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与齐州灵岩寺、润州栖霞寺、宜昌玉泉寺,并称天下“四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的千年古刹,至今已走过1627年的风雨历程。国清寺的历史渊源深厚,隋代高僧智者大师在此创立天台宗,使得国清寺成为了这一佛教宗派的祖庭。它不仅是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亲手设计的杰作,更是江南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山道往前走行,逐渐进入密林深处,不见山门只见前方有七座相轮宝塔一字排开,此为祭祀过去七佛所建,人称七佛塔。(七佛指:在释迦牟尼成佛以前,为过去在娑婆世界度众的七佛。他们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惧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燃灯佛。)由于七佛塔就伫立在路边,每天都在这里迎接上山僧客和游客,故又称迎宾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七佛台的上方有一块方形墓碑,是唐朝一行禅师的衣冠冢,这也是全国目前仅存的一座一行禅师衣冠冢。碑上“一行禅师之塔”六个大字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题。旁有对联:“博览经史编著大衍历,弘开密法注释日经疏。”赞颂一行禅师功德。江城的日落景色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触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佛塔始建于隋代,空心,内可点烛,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日本著名的“国东塔”,就是以国清寺的七佛塔为主型建造的,现存七佛塔系1973年重修并且改为实心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佛塔前方是一座进山门楼,门楼题额:五峰胜景,这似乎点出了国清寺所处的周边环境。国清寺寺西有灵芝峰,寺前有祥云峰,寺后有八桂峰,西北有映霞峰,东北则有灵禽峰,这真是五峰环绕我,深邃清幽。。</span></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座”丰干桥",听说建于宋代。是为了纪念丰干禅师而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丰干桥旁边有一块敬告碑,介绍了丰干桥的建立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丰干桥对面有一块照壁,上有题字:“教观总持”。听导游介绍,”教观总持"这四个字是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王震的手笔。教指“教理教义”,是佛学的思想真髓,也就是理论,观指“观心观法”,体现佛教的修持方法,也就是实践。智者大师创立的天台宗,强调定慧双修,教与观相辅相成,不可偏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总持”是梵语“陀罗尼”的意译,其原意是总持一切无量佛法而不失散。可明方丈概括说“教观总持”的含义,用现代的语言简单地表述,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是佛教天台总的立宗之本,也正是天台宗能经历千年而至今仍然生机勃勃的原因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的照壁上还有“隋代古刹”四个大字,据说是赵朴初先生所题,你细一看这个字好像是一个错字,它是一个没有“辶”的“随”字,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错字呢?原来当时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曾是随国公,他当上皇帝之后把封地名改成国号—随,不过它觉得随字有个走字底,担心江山不稳,于是把走字底给去了,而国清寺与杨广深厚的渊源,当然也用这个写法了。也有人说,“隋”特意用古字“陏”,就是为了凸显这是一座始建于隋朝的千年古刹。还有人说,好像苏东坡和米芾也都有这样的写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照壁旁有一个进山的门殿,山门殿的中间悬挂“国清讲寺”匾额。”讲寺“与“禅寺”是有区别的。讲寺:主要从事经论研究的寺院,禅寺:以参禅打坐为主的寺院。也就是说,讲寺和禅寺在佛教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角色,讲寺侧重于佛教教义的学习和传授,而禅寺则侧重于禅修实践。这种分工使得佛教能够更全面地满足信徒的不同需求,促进佛法的传承和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山门殿后,首先就来到了弥勒殿,门框上方有“国清寺“三个字,据说这三个字为雍正御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清寺依山就势,四周五峰环绕,双涧回澜,古木参天,环境清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清寺门口的这对汉白玉石狮,据说,这对汉白玉石狮是从故宫博物院转运至此,为全国最大的整块汉白玉,因此系国清寺四宝之一。其他三宝为圣寿无疆铜鼎、佛铜像和十八罗汉木雕像和隋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弥勒殿与雨花殿之间,钟楼鼓楼分列东西两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是国清寺里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最为壮观,内部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三尊大佛,佛像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雄宝殿前有一座圣寿无疆青铜炉(国清寺四宝之一),它铸造于中国清朝的乾隆年间,来自故宫。据介绍,是乾隆皇帝为贺母亲大寿而修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件青铜鼎造型独特,双耳三足,6个火焰壸门,高3.8米,重3.5吨,饰有三狮戏球、八宝(法轮、法螺、宝伞、宝盖、莲花、宝瓶、金鱼、盘结)等图案,浮雕纹饰精美,造型古朴大方,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是雨花殿,又叫天王殿,殿内有威严的四大天王。相传国清寺长老章安大师在此讲述《妙法莲花经》,精彩至极,感动天庭,下起法雨天花,此殿因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大雄宝殿东侧有一棵隋梅,至今已有1300多年。据说为开山祖师、隋代僧人章安所植,是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也是国清寺四宝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是罗汉堂,天台山就是五百罗汉被炼化的地方。 简单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所以这座殿内供奉的罗汉形象栩栩如生,表情轻松,让人忍俊不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非常有意思的是据说国清寺的罗汉堂里有501位罗汉,多出来的那个是济公,江湖人称降龙罗汉,南宋年间的得道高僧,因为天台就是他的故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隋塔、隋梅在一条直线上的是法乳千秋亭。法乳千秋亭是1982年10月,由日本天台宗出资兴建的中日天台宗祖师显彰碑亭。亭额上“法乳千秋”四字,为赵朴初题写的,意思为天台宗佛法如母亲的乳汁,千秋万代哺育着天台宗弟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亭中竖三座石碑,正中为“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东为“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西为“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观音殿西侧的台阶下来,有一座高约3米的四方形塔,塔顶为黄铜宝顶,紫铜瓦盖成,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塔体为录岩砌成。塔身正前方上竖着刻有一列金色草书,是“南无妙法莲华经”七个字。听导游介绍说,这就是报恩塔,这座经幢是日本莲宗信徒捐赠1000万日元于1985年9月建造而成的。正前方为日本文“南无妙法莲华经(日莲)”碑名, 另三面各嵌有黑底金字的经文。塔基外正面石基上还刻有四个字:“知恩报恩”,而且二个恩一大一小,意欲:恩泽是永远报不够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清寺里有一块相传满清书法家曹抡选,在石砚落地处发掘出来的王羲之半“鹅”残字碑。据说是王義之的真迹。细看“鹅”字,笔笔均见鹅头,如同一只只活灵活现的鹅,在水中引吭高歌。当年在天台山华顶挖掘出王羲之鹅字石碑,可惜只剩右半边,而左半边,经清代天台山书法家曹抡七年寒暑摹写,日夜临摹王羲之碑贴,终于选补完整,现在再看两边浑然一体,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修补成功后移碑于寺院供人观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刹门前小桥下的河流,水清草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隋塔为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而建造的报恩塔。塔高59.4米,六面九级,系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塔形与杭州六和塔相似,为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因遭火毁飞檐斗拱,形成四周空洞,塔顶无尖形塔头,可直接仰见蓝天,其色绛黄,雄伟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隋塔见证了无数的朝代更迭和社会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关隋塔还有一个传说:供在国清寺内的五百罗汉,为增寺院风光,相约共造一塔,当忙于搬砖运石时,正巧南海观音云游过此,欲向罗汉借砖在寺前建一石桥遭拒绝,故意作难,将在金地岭的塔顶尖头牢牢镇住,直至金鸡报晓,天色转明时,五百罗汉却无法搬动,从此塔顶就缺少了尖头,而在金地岭上却多了个塔头寺,还存放着一个塔顶的尖形塔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寺内保存着众多的佛教经典和文物,如隋代的石塔、唐代的经幢等,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佛教文化的瑰宝,也是研究古代历史和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总之,天台国清寺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文化的瑰宝和社会发展的见证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