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拗九粥,殷殷孝子情———回忆我2016年在福州三坊七巷,出演情景剧“拗九节”(AI版)

晨未绩

<p class="ql-block">文/陈为集</p> <p class="ql-block">供图/福建省知青文体交流协会摄影俱乐部张廷驹、杨伯浩、赖建英等</p> <p class="ql-block">“拗九节”,福州独有的传统孝顺节,全国绝无仅有。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福州的每家晚辈都会精心熬煮一锅甜甜的“拗九粥”,敬献给长辈,并分赠邻里长辈。出嫁的女儿则会带着精心熬制的“拗九粥”与卤猪蹄,携儿带女回娘家,为父母祝寿。这不仅表达了对父母的敬意,更蕴含着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愿父母吃了拗九粥,生活甜美如意;吃了卤猪蹄,强筋健骨。年年送粥,岁岁孝亲,传承着福州人对长辈的敬爱与感恩。</p> <p class="ql-block">在福州三坊七巷的著名景点——福建民俗博物馆(也称二梅书屋)中,曾有一组蜡像生动再现了古代福州“拗九节”的温馨场景。尽管如今这组蜡像已不复存在,但那祖孙三代其乐融融的画面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出嫁的女儿打开食盒,端出卤猪蹄与拗九粥,摆放在福州经典的八仙方桌上,这一幕仿佛将时光拉回到那个充满温情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拗九节”的起源与“目连救母”的传说紧密相连。传说古时,目连之母生前作恶多端,死后被囚于地狱。目连为尽孝道,每逢探监时都会为母亲送食,然而食物总是被狱卒私吞。为使母亲能真正享用到食物,目连巧思妙计,用多种食材熬制了一碗黑乎乎的甜粥,谎称是“拗垢粥”。狱卒见状,误以为是污垢,不敢再夺。这碗粥最终送到了目连母亲手中,也成就了“拗九粥”的美名。</p> <p class="ql-block">目连母亲获救之日,正值正月廿九,她也恰好二十九岁。福州人将正月分为“三九”,廿九称为“后九”。因福州方言中“后”与“拗”同音,故此粥又被称为“拗九粥”。这碗粥不仅颜色黝黑,更蕴含着目连对母亲深深的孝心,因此又名“孝九粥”。后人感佩目连的孝行,纷纷效仿,逐渐形成了“拗九节”这一独特民俗,代代相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九”在福州人心中象征着不够顺利,因此每逢“九”岁之人(有明九与暗九两种,明九是年龄9、19、29、39、49、59、69……,暗九是年龄18、27、36、45、54、63、72、81……)要吃太平面以求平安。</p><p class="ql-block">出嫁的女儿也会为父母掼“九”(掼是福州话提着,意指出嫁的女儿,提着一个双层食盒,一层放着一碗拗九粥,一层放着卤猪蹄)祈愿父母年年平安、岁岁健康,腿脚灵活。这不仅是对长辈的祝福,更是对孝道的传承与弘扬。</p> <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的拗九节如期而至,每当此时,我总会想起2016年那个难忘的日子。</p><p class="ql-block">那一年,我在福州三坊七巷景区福建民俗博物馆,参与了情景剧《拗九粥》的演出,扮演剧中最重要的角色——“老爷”。在戏中,我品尝着出嫁的女儿带回的“拗九粥”,与小外孙女共享天伦之乐,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温情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2005年,福州市委文明办采纳了已故民俗专家方柄桂的建议,举办了首届“拗九节”。这一活动迅速成为福州市年年举办的“孝顺节”,且一年比一年热闹,宣传声势也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拗九节不仅成为福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传承孝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2016年农历正月二十九,福州三坊七巷景区举办了热热闹闹的“拗九节”。南后街上,各个商店都煮好了“拗九粥”,免费分发给游客品尝。而我所在的福建民俗博物馆(二梅书屋)则将蜡像场景改编成真人情景剧,由我这退休后,来博物馆发挥余热的工作人员,扮演“老爷”这一重要角色,为观众呈现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盛宴。</p> <p class="ql-block">接到演出任务时,我心中忐忑不安。尽管我曾多次参与业余演出,但扮演古代老年人还是头一遭。我能否演绎出古代老人的神韵?我能否将那份对长辈的敬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问题萦绕在我心头。</p><p class="ql-block">然而,既然馆领导信任我,编导人员选中了我,我便决心全力以赴。我认真揣摩角色,反复练习台词,学习相关历史知识了解这个民俗的文化背景,试图将那份对长辈的敬爱之情融入每一个细节。我想象着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家中接过出嫁女儿送来的“拗九粥”时,脸上洋溢着的满足与欢愉。这份情感,不仅属于舞台,更属于每一个传承孝道的福州人。</p> <p class="ql-block">正式演出当天,我所在的节目作为整个三坊七巷景区“拗九节”的压轴戏,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福建电视台、福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齐聚现场,长枪短炮齐齐对准舞台。</p><p class="ql-block">面对如此阵仗,我的心跳陡然加快。当我接过扮演女儿的演员端来的“拗九粥”时,双手微微颤抖,粥几乎要溢出碗外。</p><p class="ql-block">然而,演员们投入的表演让我很快镇定下来,我们默契配合,将那份对长辈的敬爱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那一刻,舞台上的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温情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扮演女儿的演员即兴发挥,为我喂起了“拗九粥”。</p><p class="ql-block">这一桥段虽未在排练中出现,却让整个表演更加生动自然。我虽有些尴尬,但很快调整状态,配合演员完成表演。那一刻,我仿佛真正成为了一位慈祥的老人,享受着子女的孝顺与关爱。</p> <p class="ql-block">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我迅速调整心态,随机应变。我看到扮演外孙女的小演员张着嘴巴,灵机一动,拿起汤匙说:“来,外公也喂你吃‘拗九粥’。”这一即兴发挥不仅让表演更加生动,也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p><p class="ql-block">这一刻,我真正融入了角色,与演员们共同演绎了一场感人至深的孝道盛宴。</p> <p class="ql-block">演出结束后,福州电视台、福建东南广播公司等多家媒体纷纷排队采访我。</p><p class="ql-block">面对镜头,我侃侃而谈,介绍了“拗九节”的由来与意义。我深知,这不仅是一次演出,更是一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机会。敬老爱亲,传承孝道,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演出服装是在淘宝网上临时购买的,而老爷的瓜皮帽则是从博物馆蜡像上临时取下的。这顶瓜皮帽不仅大小合适,更让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温情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6时,我接到好友电话,说我上了福州电视台《新闻110》。我虽未能第一时间看到节目,但晚上守在电视机前等待重播,终于看到了自己的演出片段。</p><p class="ql-block">那一刻,我感到无比自豪。这次演出不仅让我在舞台上宣传了中华传统美德,更让我在舞台下成为了一名身体力行的孝道传承者。这是一次意外的双丰收,也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次经历。</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的精彩演出,离不开舞台下的默默付出。2019年,我带着94岁高龄的父亲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南下服务团)团史研究会的新春联谊会。那一年,也是父亲投笔从戎,从上海走上革命道路,千里跋涉,来到福建,奉献了终身70周年。</p><p class="ql-block">父亲高龄生活需要有人照料,我与妻子几十年如一日地陪伴在他身边。那一刻,我不仅是舞台上的“老爷”,更是生活中的一名孝子。父亲的战友们纷纷称赞我,那一刻,我感到无比欣慰。</p><p class="ql-block">因为我深有体会,传承孝道,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幸福。</p> <p class="ql-block">一碗甜甜的拗九粥,看似普通,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情。它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更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爱亲的优良传统。</p><p class="ql-block">福州市委文明办推广“拗九”文化,年年举办“孝顺节”,正是为了让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从小接受孝道教育,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p><p class="ql-block">福州人讲孝顺,又孝又顺,不仅意味着要顺从、体谅长辈的意愿,更意味着要胸怀宽广、格局高远。传承孝道,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力量。</p><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拗九节习俗”成功申报为第六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福州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p> <p class="ql-block">自从演出情景剧“拗九节”后,我的好友们亲切地称呼我为“老爷”。这一称呼不仅是对我的肯定,更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p><p class="ql-block">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传承中华优良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近年来,我对福州传统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积极参与福州乡土文化的传播。2019年,在已故民俗专家方炳桂的女儿方向红女士的推荐下,我加入了福州闽都乡学讲习中心讲师队伍,成为一名志愿者。</p><p class="ql-block">6年来,我下社区、到街镇、进学校,传播弘扬福州的闽都乡学文化,不遣余力奔走呼号,发挥余热,奉献社会。</p> <p class="ql-block">各级组织和机构也给我很多的荣誉</p> <p class="ql-block">我为社区,乡镇无偿讲课,传授福州闽都乡土历史文化的信息行为,引起了福州市老年大学有关科系处室领导的关注,他们也正想在学校,新开一门具有福州本土历史文化特色的课程,于是邀我到学校商讨课程的开设。</p><p class="ql-block">我们一拍即合,当即定下来开设的这门新课名称为《闽都乡土历史文化》,主要内容有:福州古厝,福州民俗,福州近代名人,福州孝廉文化。</p><p class="ql-block">因为没有现成的教材,所以我必须广阅群书,制作一年30节课,每节课95分钟的PPT课件。这对于一位70岁的老人来说,任务很重,压力很大。但是我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努力完成一年制的课程教学任务。</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我即将任课的福州市老年大学校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谢谢观赏,请不吝赐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