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地理】西山第一缕锰电光

张树忠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鹤庆西山第一缕锰电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 李为良 张树忠</b></p><p class="ql-block">李为良:原云南地矿局第三地质队大队长</p><p class="ql-block">张树忠:大理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  1958 年,大炼钢铁的热潮席卷全国,鹤庆县也被卷入这股时代的洪流之中,急切地探寻着矿石的来源,为钢铁事业添砖加瓦。</p><p class="ql-block"> 1958年 5 月 20 日,在大理州地质局的统筹安排下,“鹤庆县地质队”应运而生。这支队伍隶属于鹤庆县工业局,队部就驻扎在工业局内。</p><p class="ql-block"> 鹤庆县地质队员的招入工作,第一批队员从鹤庆中学选拔而来。当时就如鹤庆一中李宗义老师说的三个条件,第一要学习好,第二劳动积极,第三身体健强。这些年轻的学子带着对未知的好奇和为家乡贡献力量的决心,被送往大理下关进行了为期四十天的地质找矿知识培训。</p><p class="ql-block"> 1958 年 7 月初,他们学成归来,正式投身到鹤庆这片广袤山河的找矿工作中。他们怀揣着梦想和使命,在山川间穿梭,在大地上探寻,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藏有宝藏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地质队的首任队长是辛屯甸北人,他姓段,曾是一名复转军人,此前在银行担任保安科工作。然而,地质工作的艰苦程度远超他的想象。仅仅任职几个月后,他便难以承受这份艰辛,最终回到了银行,离开了这个充满挑战的岗位。</p> <p class="ql-block">  这张珍贵的照片,记录的是大理州地质局鹤庆县地质队,参加县里在1959年2月举办的文艺会演时的场景。彼时,他们的演出节目是男声小合唱《把青春献给祖国》。歌声激昂,唱出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与奉献青春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照片中的人物上。后排左起,第一位挥舞着红旗的是李华廷,那舞动的红旗仿佛是他心中炽热爱国情怀的象征;第二位是李应康,他曾是鹤庆中学高十一班的学生,来自鹤庆县甸南杨李登。青春年少的他,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  再看后排左起第六人欧长明,他是大理州地质局下派到县地质队的技术负责人,来自四川。他凭借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敬业精神,为地质队的工作贡献着力量,后来在云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担任绘印室主任。</p><p class="ql-block"> 将视线移至前排,左起第二位是陈芝良,当时他还是鹤庆中学的初三学生。后来,他凭借自身的努力被保送到昆明地质学校,学习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省桥工队,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第三人是李为良,他毕业于鹤庆中学高十班,之后也获得了保送进入大专班读书的机会。196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云南省地矿局第十一地质队,开启了属于他的地质事业征程。</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照片中其他队员的名字,随着时光的流转,已渐渐模糊在记忆深处,难以想起。但这张照片,依然承载着他们那段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李为良回母校鹤庆一中</p> <p class="ql-block">  1958 年 11 月中旬,一位朴实的放羊老倌走进了地质队的大门。他手中紧紧握着一块标本,那是他在西山放羊时偶然发现的。老倌怀着一丝期待,将标本送到了地质队,希望能为这片土地的开发出一份力。</p><p class="ql-block"> 地质队员们听闻消息后,立刻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重大发现。他们顾不上片刻休息,马上跟随老倌前往西山小天井进行实地踏勘。到达目的地后,队员们仔细地在周围寻找,精心挑选了三块标本。他们深知这几块标本可能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于是紧急将其送往大理州地质局滇西化验室。</p><p class="ql-block"> 在焦急的等待中,化验报告终于出炉。当队员们看到报告结果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第一块标本是菱锰矿,第二块是软锰矿,第三块是硬锰矿。更令人振奋的是,报告显示这是国内一级放电锰,其放电时间长达 570 分钟,间断时间更是达到了 1070 分钟。这一发现,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鹤庆县的矿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为了进一步探明小天井锰矿的情况,鹤庆县地质队迅速展开了踏勘调查工作。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重重。当时,队里既没有住房,也没有帐篷,队员们只能在汝南哨猴子坡的一个岩溶溶洞里安身。</p><p class="ql-block"> 大理州地质局派来给鹤庆队的地质组长是余尭振,广东人。 夜晚,猴子坡溶洞内潮湿寒冷,还不时传来阵阵风声,但队员们没有丝毫抱怨。他们克服了恶劣的环境,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地质事业的执着,夜以继日地工作着。</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番艰辛努力,队员们终于完成了踏勘任务。他们提交了第一份《鹤庆县小天井锰矿踏勘调查简报》,并附上了草测地形地质图。这份简报和地图凝聚着队员们的心血和汗水,它们就像鹤庆西山的第一缕锰电光,照亮了这片土地未来的矿业发展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