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马占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作为一名毛体书法爱好者、研究者、传承者,谈谈个人学习毛体书法的点滴认识,敬请各位老师、同仁和爱好者在阅读中开怀畅言,共同商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毛泽东的功绩太伟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影响不是在中国,而是在世界,所以笔者暂时放弃了对毛泽东生平的述与评,转而将重点放在毛泽东书法研究上。当前在学习研究毛体书法中出现一些现象,有一小部分人刚刚懂得一点书法,还对毛泽东书法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偏低的有,说不足的也有;也有的人对毛泽东书法产生疑虑,甚至有的人对毛泽东书法说是“轻狂乱造,胡涂乱抹”,说领袖书体书展不好评等等等等,私下进行偏低、排外和窃窃私语,甚至于…。毛泽东一生酷爱书法,他无意成为书法家,却成为现代书法第一人。将中国书法自宋以来的萎靡乖张之风气一扫而空,创造了迅疾、雄伟、险劲、自由的“毛体”。毛泽东他不是书法家他成了一代书圣,创立了“毛体”。他不是军事家,带领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亲自指挥了驰名中外的“三大战役”,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四大家族,用小米加步枪赶走了美日帝国主义。著了被世界评为十大战书之七的《论持久战》;他不是文学家他著了多部著作;不是诗人他写了多少经典诗词;不是政治家,他推翻了三座大山,并带领八亿人民进行了浩浩荡荡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对毛泽东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文学上、诗词上、社会学上等等没有说法,难道书法上还有什么说此吗?其实毛泽东对书法的成就大于一切。他在书法上下了一生的功夫。他的书法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其独特的精神世界的映射。他的书法最大的特征就是用笔墨表达思想感情,每一笔、每一划、每一个字字里行间都反映岁月沧桑和历史变迁,在他的笔墨中始终流露出朋友与敌人、刀枪与酒杯,流露出喜怒哀乐,流露出昂扬向上和奋发有为。纵观古今历史上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大家那一位作品能反映和表达思想感情?在他诗词书法作品中没有一句适闲情雅,无病呻吟,脱离人民、空洞无物、为美而美、为艺术而艺术的文章,是有所扬弃,他对那些没有意义的书作厌恶,甚至不耐烦。他的作品始终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所想。他的书作无一字不革命,无一字不精神。他把对自由的渴望、对新世界的憧憬、对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气概,作了天然的、充分的、艺术的表达,并且影响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概,进而对全世界产生影响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毛泽东创造了完全崭新的书法新形象,是继王羲之、颜真卿、怀素以后,最具有创造力的书法大家,因其领袖的地位和个人崇拜,毛泽东书法产生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实影响力。因此,中国2000年中国书法史的尾声,应该毫无保留地定格于毛泽东,没有毛泽东作为结尾,这部历史就显得太令人遗憾,就是一部自唐以来反复堕落和低俗话化的历史。毛泽东书法的光芒,照耀千古,一直照彻到唐,照彻到秦汉,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接壤。因此我将毛泽东举为旧时代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书家,更是新时代第一位最伟大的书法大家。是理所当然,实至名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个人几年来学习毛体书法的认识和感想,敬请各位给予指导和点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作者在中央电视台影视中心…无锡三国城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毛泽东一生酷爱书法 ,他的书法成就大于一切,他豪言壮语的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马占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毛泽东晚年的书法艺术,冠绝一时。而他一生,都非常热爱书法,关于这位伟人与书法的故事,讲起来也是脍炙人口。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部分————书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毛泽东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的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来到江西永都县,贺子珍和父亲知他喜欢书法,习惯用毛笔起草文件和书写文稿,就经常给他购买笔墨砚纸准备着。毛喜欢用毛笔和铅笔。在江西和福建作调查和记录时他大多用铅笔,而起草文*凭、书写材料时则一律用毛笔。毛对毛笔及墨、砚、纸“文房四宝”特别爱护珍惜。他常说:“我用‘文房四宝’要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 贺子珍也喜爱书法,她写得一手清秀俏丽的好字。她也非常喜欢毛泽东的书法,两人在江西结婚时,贺亲手做了一个多用挎包送给了毛。这个挎包用江西农村整幅蓝土布缝制,挎包有好多个用来装文房四宝的口袋。这个挎包跟着毛泽东走南闯北,他交待警卫员陈昌奉:“我到哪里,不吃饭、不洗脚也要先把‘文房四宝’摆放好,随时让我工作学习。”除了批阅文件,撰写文章,毛泽东一有空,就会抓紧时间练习书法。他说:“习练书法是很好的休息,是积极的消遣娱乐,也是养神健脑健身之法。”也难怪毛泽东特别喜欢这个快捷又实用的挎包了。 贺子珍经常和毛泽东一起切磋书法艺术,毛说:“字要写得好,就得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炼;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毛主张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完全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收,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特点,要能适用,雅俗共赏,才能引人入胜。正如此,毛泽东学习书法过程中,研究学习的范围很广。红军长征时期他在遵义县北的娄山关,见一刻石碑上刻的“娄山关”三字不仅写得苍劲挺拔,而且石工刻得也如眼前峻峰峭壁,堪称佳作。毛在这块石碑前停留良久,感叹再三,他反复揣摩,不断用手比划运笔,嘴里说着:“可惜这碑不知出自哪朝哪代哪位名家之手啊!”他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做什么呢?”同志们答不上来。毛泽东解释说道:“关乃要塞重地,是出入的通道,因此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还有一次部队到武夷关,在一座庙里见到许多书法造诣很高的碑文,毛也抽空研究它们。他说:“中国的庙宇也是书法胜地,许多古庙都有很有价值的书法作品,称得上是书法艺术的宝库。”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同志都深深感受到,毛不仅自己酷爱书法,也非常希望大家都认真学习书法。他很关心大家的学习和习字。不少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调到前线或外地工作之后,给主席写信,毛泽东都要评价他们的字。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谁的文化提高了,谁的字写得好了。的确,毛泽东一生都没有和“文房四宝”须臾分开,他的书法造诣堪称一代大家。提出了书法艺术经典理论 毛泽东的著作甚丰,惟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却没有专门论述。但从他平时谈论书法的一些言论之中,还是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法里充满了辩证法。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字要骨神兼备。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古人的字,一般地说,北碑尚骨,南帖尚神。毛泽东则主张骨神兼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既广采博取,又独具风格。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这些书法理论,是毛泽东从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越写越好 越写越草 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可谓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多为楷书,字体工而有力,有些写得特别工整。 1921年 到1949年,可谓第二阶段。在建党初期,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迅速无误,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书)而不是草。三十年代字体清秀,字形略长,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1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如1941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后起草的大量文电等。 1949年进北京以后,可谓第三阶段。这时,情况变了,条件好了,毛泽东除起草公务活动的文电外,还写了一千多封回复亲朋故旧和素不相识的群众的信。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然而,他的复信是视对象而别的,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有些写得非常之草;反之,对文化程度低的人,字都写得比较清楚工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毛泽东的书体,从学生时代到五六十年代有很大变化,这和笔有关系。新笔写的字笔锋更明显更突出。但主要还是他的功力和字体有变化。要观察毛泽东字体的变化,除从总体上看,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他的签名。1943年以前“毛泽东”的“毛”字一般都是从上面下来,再这么一转,一笔写成。1943年以后,“毛”字写成四笔,先点三点,然后再竖弯勾。到1948年、1949年,又变了,从1948年2月他修改中央一个文件时写的几封信到1949年9月给宋庆龄或任弼时的信,“毛泽东”三个字中,“毛”字变化不大,“泽东”二字变化则很大。 50年代以后,毛泽东的字变得非常之好看,这和他那时的练字有关系。进城以后,毛泽东的工作虽仍然十分繁忙,但客观条件比进城前好多了,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家的碑帖,当时中办秘书室就专门为毛泽东购买书籍、收集字帖,收有各种碑帖达数百部。50年代毛泽东休息时书写了数百首古诗词,一首诗往往书写五六次,六七次,甚至十来次。他作诗词也多是书写许多次,且多为草书。毛泽东的书法最好的时期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之美。看毛泽东手迹称得上是一种享受,看过后还是想看,每看一遍都受启发。毛泽东的书法深受读者们的喜爱。 (未完待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马占禄:党员,退休民警(副县级),中国监狱理论研究专家称号,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北京兰亭书画院客座教授,甘肃毛体书法研究会会员。甘肃省毛体书法研究创作基地负责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研究室地址:临夏市北营房北巷38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联系电话;13519001099</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