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临米南宫尺牍</p><p class="ql-block">米芾的尺牍与王羲之的尺牍一样精彩。尺牍的篇幅比较小。但书法家的字法,章法都看到了,因此著名书法家王忠勇主张学书者多临尺牍。这是学书的好门径。</p> <p class="ql-block">临王铎《赠汤若望诗》……</p><p class="ql-block">可能是十年前旧作了。(六尺对开五屛180*50cm)</p><p class="ql-block">汤若望是欧洲人,王铎的好朋友,王铎的很多著名的书法作品都送给他了。行书的精彩和草书的精彩,都在他的送汤若望诗里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摘临米芾《蜀素帖》(250cm+35cm)</p><p class="ql-block">那是米芾三十多岁时写的代表作,我觉得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好,作品是用绢而不是用纸写的,更能表现其作品爽利,八面出锋的效果。</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摘临王羲之《圣教序》(180+35cm)</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圣教序》是唐怀仁和尚用20年时间集当时收集到的王羲之的字编出来的,应该说概括了王羲之行书结字的精华,但因为是集字,通篇的气势不够连贯,尽管怀仁努力想连贯,我认为《圣教序》比《兰亭序》好临写,后者笔法细腻精妙,不是一般人能写好的,但《圣教序》只要够勤劳,一般都可以。而白砥说,王羲之行书的精华不在这两个名帖,而在他的手札,因为在那里可看到王羲之行书出碑入帖的轨迹。因此他要用写碑的笔法写《圣教序》,这一般人就很难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书法理想是想将王铎的章法、墨法和米芾的笔法与王羲之的字法相融合,这也很难做到的,因此我临《圣教序》主要是想学王羲之的字法。《圣教序》字多,好借取,但我多是研究字的装法,而不够重视其用笔和使转。因此也有人说我写得不够精准,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算绝对精准,就能成为当今的王羲之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临《兰亭序》(250+70cm)</p><p class="ql-block">《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其笔法细腻精妙,气韵清奇,那天,锦鹏兄过我“芳庭斋”看我临习旧作,说我还是脱不了临抄,未能写出原帖的细微的精妙。还说当今全国书法大姐大孙晓云写兰亭也不写个临字,她也是抄兰亭序也。可见临好兰亭不易。</p><p class="ql-block">其实,当今传世的《兰亭序》并不是王羲之的真迹,据说王羲之真迹已随唐太宗藏在他的墓里,现在我们临习的《兰亭序》只是唐人冯承素,褚遂良等人双钩临习的版本。甚至,早在清代,就有人质疑《兰亭序》是假的。说王羲之所处的时代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字,《兰亭序》是唐人的作品。说此观点的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清代碑学大师李文田,到了近代,郭沫若说《兰亭序》是假的,高二适说是真的,这场书坛上的兰亭真假大战官司一直打到伟人那里,伟人说了一句,“百家争鸣”,此事才作罢,当然,以上说的一切,都并不影响《兰亭序》的精彩伟大和作为临习行书的最好范本。</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临《圣教序》(180+50cm+6幅)</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十多年前第一次通临《圣教序》,如今作品的边角已经硬化,再不作保护,可能就烂掉了。……</p><p class="ql-block">《圣教序》是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为取经和尚玄奘翻译的经卷写的序言,全文1900多字,内文洋洋洒洒,推崇玄奘西行取经,宏扬佛法的事迹,他的儿子,唐朝第二代皇帝李治作了点评。记得当时我写了整整两天才把它抄完。</p><p class="ql-block">《圣教序》是唐怀仁和尚用20多年时间收集王羲之字集成的一部书法精品,是学习行书的范本,而当年我通临此帖,更多的是关注此法帖的内容,因此,临帖有些抄书的味道,之后我多次临习,每次也有不同的取舍,多年前在广东美术馆看过一个专门写王的书法家的作品展,据说他临王羲之《圣教序》有300遍。学书如登峰,感觉比写画还难啊。……</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写千字文,米南宫笔意。</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我写了多次,参考了米芾千字文集字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