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段岁月,对于如今的年轻人而言,或许只是模糊的概念,但在半个世纪前的六七十年代,却是人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日常。那便是生产队、人民公社的时代,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又带着独特印记的年代。随着 80 年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推行,生产队、人民公社已然成为历史的篇章,而那段曾经的集体劳动时光,也已化作遥远的回忆。此刻,让我们一同透过文字和图片,去探寻 70 年代 “生产队” 的模样。那年代的清晨,当村里的大喇叭或者道轨铃声的响起,便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也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开启了一天的集体劳动之旅。在那个时候,人们闻令而动,迅速起身,怀揣着对新一天劳动的热情与期待,纷纷走向田间地头。</p> <p class="ql-block">北方有句俗语“青瓜绿枣谁见谁咬”,偷瓜不算贼。大概是我们儿时偷瓜最响亮的借口。可谁曾想这句话竟使我有了一次“偷瓜”的经历。那年月,瓜是孩子们夏季唯一的水果,也是愉悦我们神经的唯一食粮。瓜是生产队种的,通常是两条地,大约十来亩。一条种角瓜,一条种甜瓜、西瓜,有时也在地边种些玉米、谷子高庄稼,防备有人打草时顺手牵手。</p> <p class="ql-block">偷瓜的方式多是上一拨儿的言传身教,也有在战斗片中学到的。偷瓜最主要的是选时机。中午,看瓜人回家吃饭或午睡为最好,其次是夜晚。前两种方法颇有点《渡江侦察记》的味道,先是派个眼线跟踪看瓜的老大爷,然后派一个悄悄潜入瓜地,摸清瓜的位置、品种,最后则是一哄而上的大扫荡。这种方式吃得舒服,只是缺乏刺激。</p> <p class="ql-block">那时每片瓜地正中都有一间土坯房,孤零零地立在那儿,活像一座土地庙,这便是看瓜人的住所。房子不大,只容下半截土炕,炕上铺些稻草,看瓜的人都是侍弄瓜的好手,这些庄稼地的细活也只有老年人在行。因此,看瓜人都是老头。因为年岁大,看瓜也算是一种照顾,必定乡下人注重情分。既然看瓜,就不光管人,也管獾猪、刺猬、田鼠、大眼贼。别看刺猬、田鼠个儿小,糟蹋瓜可是行家,专找熟透的下手,它们啃过的🍉,你吃一口保准贼拉拉的甜。几天下来,就把好端端的瓜田折腾得一片狼藉。</p> <p class="ql-block">1980年8月份的一天周六下午,我和几位同学从家奔向五倾地,因为那里有一片瓜地,有西瓜、香瓜还有芍瓜。大远望去,阳光下绿澄澄的香瓜,圆滚滚的西瓜,绿油油的瓜秧煞是可爱。我们小孩子几个偷偷一靠近瓜田,看瓜的爷爷就大老远的开始喊:一群淘气包又来了!一边喊,一边拿着一根竹竿撵我们,我们就赶快跑,跑着跑着,他把几个熟的香瓜扔给我们,我们捡起来跑到树荫下就享受起来,他扔给我们的瓜都是长熟很甜的瓜,原来是他怕我们小孩子不懂乱摘,糟蹋了那还没长熟的瓜,要知道甜瓜没长熟的时候,不但不甜还很苦。</p> <p class="ql-block">多年来,这种偷瓜游戏一直在农村延续。老人和孩子都默守着自己的游戏规则,没有记恨,没有报复。那一段段缠绵的旧事,短暂的爱恨,像瓜田的蔓,扯也扯不开,分也分不清,但这次生产队“偷瓜”的记忆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此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特别声明:作品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谨以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