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我国思想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这个时期,特别是西汉时期的思想主流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使得人们增加了对现实世界的积极关注和对社会存在的安全感。由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神秘、恐怖感逐渐淡薄,对世间生活便怀着热情的兴趣,因而积极参与生活中的各项活动。这些都可以从汉代玉器的造型和纹饰上得以体现,笔者将分别对此论述,本文先谈谈汉代玉器上的谷纹。</p><p class="ql-block">玉器中的谷纹非常普遍,最早的玉器谷纹出现在春秋时期,有谷纹龙形佩、谷纹璧等。谷纹的出现说明我国谷物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人们的食粮基本依赖谷物。由于战国时期的年年征战,导致很多田地荒芜,谷物产量大幅下降,民不聊生,人们的内心里产生了对谷物的崇拜。从战国晚期开始和汉代早期谷纹大量出现在玉器的装饰图案中,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希冀年年五谷丰登,岁岁平安。</p><p class="ql-block">古人认为“谷”为“善”,《周礼》:“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谷,所以养人。”古人称谷物为嘉禾,《汉书》:“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 《国语》:“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 意为玉与谷纹结合在一起,可以驱除旱涝,以保谷物丰收。所以战汉时期人们称饰以谷纹的玉器为祥玉。</p><p class="ql-block">战汉时期饰以谷纹的玉器多是璧和龙形佩、璜等,下图所示的是汉代谷纹玉璧,直径22厘米。</p> <p class="ql-block">在古人的心目中谷纹玉璧象征着五谷丰熟,是吉祥之物,常用作贵重礼物相送。该谷纹玉璧体形较大,谷粒圆鼓,排列整齐,谷粒后端较尖细,表示种子萌发后的根须(见下放大图)。</p> <p class="ql-block">谷纹玉璧不是用于祭天,古人礼天用苍色玉璧,犹如天苍之色。汉代谷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与《周礼》的“养人”观相一致。</p><p class="ql-block">玉龙与谷纹的结合是古代星象学和神话的体现,始于战国时期。《周易·乾》:“见(xian)龙在田,利见大人。” 龙呈现于田野,适宜见有地位之人,是吉祥之兆。在古代星象学中,龙指苍龙星,田指天田星,天田星主谷,龙降时雨,利于农业生产。饰谷纹的玉龙是祈雨的神玉,说明当时人们以粮食生产为立国之本。下图是一件战国晚期或西汉早期的龙形谷纹玉佩,长13.2厘米,宽4厘米,局部钙化和受沁。</p> <p class="ql-block">龙呈迴曲弯转回首状,龙身满饰圆圆饱满的谷纹,排列致密有序,中间突起部分有扎手感。谷粒底部出尖钩,表示谷粒已发芽(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战汉时期玉器制作工具简陋,因此谷纹的雕琢过程非常复杂。首先是谷纹的起墙,就是如何将谷纹突起,这就需要在谷纹起墙内外圈的位置使用锉磨工艺,把地子减下来,突出谷纹的颗粒感。用纯手工锉磨,还要兼顾谷纹的有序排列,其难度可想而知。锉磨工艺后,再用砣具雕刻谷纹上的阴线。每一粒谷纹的阴线是从内到外,从底部到顶部进行雕刻的,有明显的接续痕迹(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所有的谷纹雕琢完成后,工匠还要对地子进一步修磨,使得阴线的岐出不会太多地暴露在外。</p><p class="ql-block">谷纹是汉代玉器中最常见的一种装饰纹饰,反映出当时农业文化的高度发展。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我国水稻可以一年两熟,由此可见汉代谷物生产的规模。作为意识形态的玉文化,谷纹在玉器上的普遍使用,是当时社会经济水平的反映,表现出当时玉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的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