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是四季的开篇,是大自然用柔和笔触勾勒的诗意画卷。在这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初春时光里,本学期语文组首次教研活动拉开帷幕。金郊语文人齐聚录播教室观摩成晓燕组长执教《灯笼》。</p><p class="ql-block"> 《灯笼》是著名作家吴伯箫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灯笼为话题,串联想起早年农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了旧时的乡村民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是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p> <p class="ql-block"> 成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层次清晰。 教师紧扣文本,将教学内容巧妙地划分为 “寻灯笼缘、忆灯笼情、抒灯笼志” 三个环节,使教学目标明确且层次分明。从探寻作者与灯笼的渊源,到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再到挖掘作者借灯笼抒发的志向,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构建起对文章的整体认知框架。</p> <p class="ql-block"> 成老师注重文本研读,培养思维能力。在 “忆灯笼情” 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通过圈点批注、品味关键词句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亲人以及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如对文中描写灯笼场景的细腻文字进行剖析,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来传达情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落实了语文课程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要求。</p> <p class="ql-block"> 教学拓展延伸合理,深化主题理解。 在 “抒灯笼志” 部分,教师适时引入时代背景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将文章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使学生深刻领会作者借灯笼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通过拓展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和思考,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和传统文化意识。</p> <p class="ql-block"> 课毕,成组长组织了评课活动。 张海英、王芳、戴冬梅等老师精彩点评。她们认为,成晓燕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指向明确,重点、难点把握精准,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学科素养突出,学案设计巧妙。教学中,成老师按照“寻灯笼缘”、“忆灯笼情”、“抒灯笼志”的顺序,条理清晰,语言灵动有趣,内容各具特色。特别是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境创设,通过展示与灯笼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灯笼所营造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在讲述灯笼文化时,融入了一些民俗故事,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p> <p class="ql-block"> 本次教研活动,为金郊语文人搭建了“同研共进”的平台,大家紧紧围绕语文课堂改革,深入切磋、研讨,彼此都感觉收获满满,受益良多。</p><p class="ql-block">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下一阶段,语文教研组将进一步加强交流,致力语文课堂优化,落实减负增效措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金郊语文未来可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