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战场口令:“开火车”还是“开货车”

边陲小将

<p class="ql-block">有故事说道,广西人有着分辨田螺雌雄的本领。在广西的一个小山村里,老岑是十里八乡的“田螺王”,据说他总能轻松区分田螺的雌雄。外地人小李听说老岑的本事,便特地前来请教。老岑端上一盘酸笋炒田螺,笑着对小王说:“你慢慢学,我这本事可不是随便学得来的喔。”说完,他拿起几颗田螺,轻轻一嗦,说:“这几颗都是公的。”小王看了半天,嗦光整盘田螺,还是没弄明白。无奈之下,他再次请教老岑。老岑笑了笑,淡定地说:“这有什么难的,你嗦田螺,没肉的就是公的。”小王恍然大悟,原来“公的”就是“空的”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口音,甚至“十里不同音”。因为口音问题,在1979年自卫还击的战场上就发生过一些对口令的危险情况。比如,鄂州籍一名战士深夜去换岗,当晚口令是“解放”。按规定,交接岗必须准确对口令,否则后果严重。这名战士由于口音未改,将“解”念成了“改”。哨兵一听口令不对,急忙打开枪的保险,战士再答时依旧不对,紧接着“叭”的一声,子弹从他耳旁飞过。幸好,误会及时解开,他才得以无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靖逸村担架队也碰到过口音不准确的情况。夜晚,担架队奉命前往八姑岭阵地运送炮弹,天黑不见五指,大家心情紧张。接近阵地时,哨兵突然喊道:“开什么车?!”领头民兵紧张地答:“开货车!”随即听到阵地里子弹上膛的声音。经验丰富的哨兵再次问:“什么车?”领头民兵深吸一口气,缓缓答道:“开火车!”原来,当地口音常把“火”和“货”混淆。</p> <div><br></div> 口令有助于辨别身份或验证对方的可信度,能避免敌人伪装或混入。由于某些语言或音素在特定地区或民族中难以发音,敌人如果尝试模仿时,往往会因口音不准确而暴露身份。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thunder(雷鸣)”口令,由于包含德语中不存在的“th”音,德军士兵很难正确发音,这样盟军可以通过对方的发音错误来识别敌人。<br><br>在战场上,数字承载着重要的信息,如坐标和方位等,必须准确无误地传达。因此,部队的数字发音有特别的规定,以避免混淆。在粤语中,数字2发音为“乙”,与普通话中的1发音相近。汉语中的“i”是半张口发音,相比之下,大张口的“a”声音更大,所以1、2、7、9、0这五个数字发音较小,在战场的嘈杂环境中容易听不清。1、2、7、9、0这几个数字,会根据其特点进行特殊发音:1读作“幺”,表示最小;2读作“两”;0、7、9结合数字形象化来发音,分别读作“洞”、“拐”和“勾”。北约的音标字母也是类似情况,比如用Alfa代表 A,Bravo代表 B。<br><br>可见,在自卫还击时,即便知道口令,但是不少人的普通话都比较“漏野(不标准、差)”,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下造成误会。自卫还击期间的口令还有许多,比如“山茶-海棠”“登记-清楚”“前-进”“革-命”“解放”“开火车”等,这些词用您的家乡话都是如何发音的,大家有什么办法避免误解呢?<br><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