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观影有感】——冷静观影 客观评价

★皆大欢喜★

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 <p class="ql-block">​节后一周,在不断攀升的全球院线电影排行榜的引诱下,好奇之心终于令我与三几同龄朋友一同去影院观看了《哪吒之魔童闹海》,观后有几句不得不说的长长的话。</p> <p class="ql-block">​对于每一个历经传统文化浸淫的中国人来说,哪吒故事家传户晓、人人皆知,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个神话人物。</p> <p class="ql-block">​总的观感: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两个多小时的播放,前面一个半小时似乎都在交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但故事展开情节则显得导演的叙述故事能力不足,镜头过于沉闷、过于繁琐,加上龌鹾的低端笑话(如鼻涕藕粉、大便藕粉、玉虚宫撒尿等设计),以及妖魔鬼怪打斗的画面过于混乱、太过频繁,似乎一味在显摆其得意的动画特技,而这些,除了不谙世事、不熟悉故事情节的稚童附和狂笑外,不足以给人“引人入胜”、叙事恰到好处、让人舒服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稍为上了些年纪的中国人,进得影院观看这部片的,估计都会被满屏故弄玄虚的动画特技弄得昏昏入睡。好在电影的最后半小时,似乎换了个编剧或导演一般,开始“突然开挂”,人物关系变得清晰、敌我阵营开始明确,故事情节叙述亦渐渐走上正轨,加上激发中国年青一代爱国情怀的清晰隐喻,令全剧故事高潮迭起,令电影有一定的可观性。但总的一句评价是,动画电影的热闹和票房的高居不下,不等于导演的文化层次一定会高。</p> <p class="ql-block">换句话说,饺子导演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一部对中国神话经典的《封神演义》进行颠覆性改编的动画故事电影,其创新性与争议性并存。尤其改编后对并不熟悉原著的中外青少年(含外国成年观众)产生的价值观误导。</p> <p class="ql-block">我们不妨撇开这部春节档推出、销售宣传手法一流的电影,一路高开得令人咂舌的票房不说,其叙述手法、价值观宣传等等,不能不说还是要引起足够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关于文化传承与当代影视作品的创新表达方式,作为一个曾经的中文系学生,对影片保留了故事主角最核心的“反抗命运”特质感到欣慰,但将哪吒从原著中“顺应天命”中“解放出来”,转而将其塑造成更具现代性感、更具社会挑战欲望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全新内核,值得商榷。</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改编,已明显与《封神演义》中哪吒“灵珠转世助周伐纣”的出发点绝对不一样,原著中哪吒的“拆骨还父”情节,本就是为了“不连累双亲”的中国古有的孝道,但电影将其转化为对偏见与标签化的另外一种反抗精神,突出并强化了人物性格,虽有利于塑造活灵活现的哪吒形象,但内涵已然发生异变。</p> <p class="ql-block">奇怪的是,《哪吒之魔童闹海》却似乎十分神奇地契合了当代中国青少年(主要是观影主体——九零后、零零后)观众对个体自由意志的追求,恐怕这也是该片票房一路高开的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从文学理论、人物角色塑造细节等层面来分析,哪吒和敖丙在原著中的敌对关系,在饺子导演这里,一下子却变为“相杀相爱”的“同道”(用当今最贴切的表述是“CP”),进而可以在故事展开的最后,联手对抗天庭、打败师叔。这种人物塑造、性格设计上的设定,颠覆了中国传统观念。</p> <p class="ql-block">这样瞎改,让年轻的观众(含外国成年观众)误以为在原著中他们两个本就是盟友,完全隐去了《封神演义》原著中最重要、也是最令人难忘的哪吒海边戏水打败龙王三太子、怒而“抽龙筋”的最经典情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79版传统动画旧剧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79版传统动画旧剧照</b></p> <p class="ql-block">饺子作为一个中国本土成长的工科生,初涉电影圈(准确说,只能是初设动画电影圈),无框框、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均为其最突出的长处,但整部电影看下来,又明显凸显了其文学修养不足、国学修养不足以及故事叙述、表达能力等方面均稍欠火候。</p> <p class="ql-block">饺子导演凭着特殊的天分,用其天赋才华、敏感地抓住了一个切入点,那就是把中国传统的经典神话故事融入了朋克风的人物形象设计,如丑大丑大的黑眼圈、烟嗓等元素,与人们从小读《封神榜》获得的“仙童”哪吒形象相去甚远。也可能正因为这样的“瞎改”,除了引发学界的争议,但这种“创新”反而吸引了更多并不理会也不熟悉原著人物关系的中国年轻观众(含外国成年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可能开始关注遥远的东方古国文化历史。这也许会是《哪吒之魔童闹海》出乎导演意外的一大奇效。</p> <p class="ql-block">还有,原著中哪吒特有的“顽劣”,更多是体现在对天命的被动执行,如太乙真人纵容其杀戮龙王三太子、父亲托塔天王李靖等,而饺子导演的动画电影,却将哪吒塑造成一个被误解的孤勇者,刻意让观众忘记了哪吒原生成长的复杂性。 李靖“父爱如山”的形象被改编,更是完全颠覆了原著《封神演义》中父子决裂的固有的悲剧性,让中国年轻的观众(含外国成年观众)误读了中国传统伦理关系。这种影响将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全球各地票房一再追高而逐渐扩大。</p> <p class="ql-block">饺子导演在电影中引入“魔丸与灵珠”的二元对立概念,创意无限,但忽略了中国根深蒂固的本土道教“天数”的概念,可见饺子对中国传统信仰理解的缺失。这种改编虽便于叙事、便于故事展开,但可能更加模糊了原著《封神演义》中“阐截之争”的宗教哲学背景。</p> <p class="ql-block">这部震惊全球票房的动画电影,融合了更多饺子导演熟悉的佛教元素(而非中国文化应有之义)与道教设定,而《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却纯属道教体系的一支。若中国年轻一代的观众(含外国成年观众)若从未接触过原著《封神榜》,可能就一辈子混淆了不同神话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将误导他们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对中国的青少年观众(含外国成年观众)而言,饺子导演的这部大卖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动画电影,很可能会成为他们接触中国文化、哪吒故事的“第一印象”,也是先入为主的印象,若能激发他们主动去了解原著《封神演义》的兴趣,那不失为功德无量之举,但若他们从此植入固化印象,从《哪吒之魔童闹海》去错误认知中国文化,那将会是中国文化的悲剧。</p> <p class="ql-block">电影作为文化输出的一种载体,《哪吒之魔童闹海》简化了传统神话的复杂性,简单而成功地传递了“反抗偏见”、“自我认同”等普世价值,一不小心可能会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桥梁,这恐怕是《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意外收获。</p> <p class="ql-block">饺子导演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势必会引发争议。对比电影与原著差异,引导青少年辩证看待改编作品的创作自主的关系。神话本身具有流动性和再创作空间。</p> <p class="ql-block">从宋代禅宗对“拆骨还父”的哲学诠释,到79年版动画《哪吒闹海》的反封建改编,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现代性重构,哪吒形象的演变恰恰证明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保持活力。</p> <p class="ql-block">当代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文化产品的接受具有多源性。</p> <p class="ql-block">电影作为娱乐媒介,其“误导性”更多取决于观众是否仅以单一作品为认知终点。若辅以原著阅读或文化普及,改编作品反而能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的催化剂。</p> <p class="ql-block">《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改编虽有偏离,但其核心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并通过现代叙事赋予神话新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如果说《哪吒之魔童闹海》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导”风险,但通过教育引导,加上文化学习补充,其中国文化在全球传播的积极意义,远大于这部电影本身存在所有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