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培尔·金特》原是挪威著名文学家易卜生根据本国古代民间传说创作的五幕幻想寓言剧。格里格应邀为该剧《培尔·金特》写了22首钢琴二重奏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演出后获得巨大成功。后来格里格从中选出8首,改变为两套管弦乐组曲(第一、二组曲,各分四段),于1888和1891年先后编出。描写好逸恶劳的浪荡子培尔·金特前往魔鬼的洞窟与魔女鬼混,吃尽苦头后一文不名,回到发妻索尔维格身边的故事。其中运用了大量挪威民族民间音乐。作曲家从配乐中选编了两套管弦乐组曲,第一组曲为“晨景”、“奥赛之死”、“安妮特拉之舞”、“在山神宫中”; 第二组曲为“英格丽德的悲叹”、“阿拉伯舞曲”、“培尔·金特归来”与“索尔维格之歌”。</p> <p class="ql-block">尼姆·雅尔维/柏林爱乐/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第一组曲 Grieg: Peer Gynt Suites Nos. 1op. 46</p><p class="ql-block"> 第一组曲:“晨景”、“奥赛之死”、“安妮特拉之舞”、“在山神宫中”</p><p class="ql-block">一、早晨的景色</p><p class="ql-block">这是话剧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主人公培尔·金特远渡重洋去了美洲、非洲、亚洲,靠往美洲贩卖黑奴、往中国贩卖圣像等非法活动成了富商。这时,他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幻想做沙漠王国国王。作曲家在此没有去描写异国荒凉的沙漠风光,而是以挪威人的心态,描绘了北国早晨静谧清新美丽的抒情画面。作曲家调动了管弦乐的手段,用透明的木管和柔美的弦乐音色、五声音调的牧歌主题、三度叠置的明亮的调性转换,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自然渐渐苏醒,霞光明媚、空气清新,一切充满生机的迷人景象。即描写了北欧大自然晨曦初上的美丽景色:阳光煦照的黎明,太阳冉冉升起。乐曲具有牧歌风格,是单主题三部曲式结构。即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p><p class="ql-block">二、奥塞之死</p><p class="ql-block">此段音乐两次分别用在话剧第三幕第四场的开头与结尾。母亲奥塞在弥留之际,培尔·金特赶了回来,他为母亲追忆儿时景象,并用幻想的故事陪母亲去赴天堂的盛筵。在全剧中,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场。格里格的这段配乐悲壮肃穆,可称为一首简朴凄凉的悲歌或葬礼进行曲。该曲描写孤苦伶仃的奥塞在久别归来的儿子培尔·金特的陪伴下悄然死去的情景。纯粹弦乐的演奏,暗淡的音色(除低音提琴外,全带上弱音器),徐缓的节拍,四声部圣咏式的歌调,把哀伤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三、阿尼特拉舞曲</p><p class="ql-block">选自话剧第四幕第六场。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阿尼特拉正以妩媚妖艳的舞姿在诱惑着培尔·金特。这段音乐描绘出轻俏的舞蹈场面,但严格地说,它远远超过了作为配乐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参与戏剧的内容,成为诗剧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乐曲结构是单三部曲式,由弦乐器演奏。</p><p class="ql-block">四、在山魔的宫中</p><p class="ql-block">原为话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以固定的旋律、节奏与变化的力度、配器,描写培尔·金特误入山魔大王的宫殿、山妖们的狂欢作乐以及群魔对培尔的恐吓。后来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这一场点出全剧的主题,即人与妖之间的区别,是最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尼姆·雅尔维/柏林爱乐/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第二组曲/Grieg: Peer Gynt Suites Nos. 2 op. 55</p><p class="ql-block"> 第二组曲:“英格丽德的悲叹”、“阿拉伯舞曲”、“培尔·金特归来”与“索尔维格之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