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逛国子监

雲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摘自网络 图/雲熙手机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子监坐北朝南,按“左庙右学”之制,东邻北京孔庙,由三进院落组成,占地20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全部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和敬一亭。附属建筑围绕各自的主体建筑分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7年10月28日,国子监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国子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太学)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中国唯一一座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皇庆二年(1313年),修建崇文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以元朝故集庆路儒学为国子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洪武五年(1372年),实行监生实习历事制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洪武八年(1376年),设立中都国子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洪武十五年(1378年),改国子学、中都国子学为国子监、中都国子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洪武二十六年(1389年),革除中都国子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永乐二年(1404年),恢复国子监名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后,以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原来的京师国子监改为南京国子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嘉靖七年(1528年),修建敬一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开始修建辟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辟雍及琉璃牌楼、碑亭、钟鼓亭历时二年竣工建成[5] 。同年,乾隆亲临辟雍讲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末改革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裁废,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国子监原址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七年(1918年),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迁至故宫的端门与午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6年,辟雍作为首都图书馆。同年,北京市政府修缮国子监。同年,乾隆石经和“蒋湘帆先生写经图”石碑一同移道北京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1年,北京市政府为乾隆石经加盖屋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5年,首都图书馆迁出。同年起,北京市政府耗资2000万元人民币对国子监进行大规模修缮,对建筑物进行修补和加固。修缮后的国子监恢复了历史上的格局和规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6年,国子监和北京孔庙成立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8年,北京市文物局对国子监辟雍环水桥面进行修缮 。同年,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挂牌并正式对外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6年,北京市文物局对国子监辟雍汉白玉栏板及望柱头和南廊房、东西讲堂、药房及司房屋面进行修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7年,北京市文物局对北京孔庙、国子监院内的16座碑亭进行修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