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冰城话今昔》………

群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圣·索菲亚教堂,是一座始建于1907月的拜占庭式建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篇首序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北方的冰城哈尔滨这座城市,也许受到长城的阻隔,离首都北京显得是那么遥远,也许是那里的冬天显得太冷的缘故,说起来似乎总有些陌生!但是,你可曾想到,它可是有着“共和国长子”的美誉!也许,一个家中的长子,只是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在吃苦耐劳的同时,所给予那应得的回报,却显得有些被忽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改革的浪潮,首先席卷了南方的各个城市,但在一个经过了苦难折磨的大家庭中,谁是老大,贡献的大小与话语权已不重要,只有经济效益才能成为界定的标准。自此,家庭已经没有了长幼之分,从古至今皆是如此。有诗为证: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贵人,再用一句世俗的话来形容,那就是"有钱才是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但是,没有了最初的积淀与打拼,能有今天这个家吗!一个家庭,没有了长幼之分,那还能称其为家吗!如今,我们掀开当代历史的那一页,解放战争的胜利,不是以1949年的10月1日的建国为原点,而是1946年4月28日的哈尔滨,它才是新中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当年的哈尔滨,也是由毛主席亲自定位为"共和国的长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而共和国长子的确立,绝不是口头上的随便一说,也不是心血来潮,凭空的臆想,所凭据的是地位,凭据的是实力,凭据的是为初生的共和国,所做出的最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年的哈尔滨,在工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在鼎力为共和国而付出。在全国范围内,还深陷在内战之中时,哈尔滨已经拥有了先进的工业体系、机械制造业、电力工业、化工业,等诸多的重要产业基地。同时,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也为共和国储备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了新生的共和国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了这些诸多的因素,哈尔滨才能够名正言顺地,获得了“共和国的长子"的称谓!</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整个东北地区的地图照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哈尔滨是当代中国最早获得解放的大城市,它为建国后如何管理和建设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解放战争中,哈尔滨很快地恢复了经济、改善了民生、稳定了社会。也成为了在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战略大后方,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战后管理、建设城市,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哈尔滨在建国的初期,为了新政权的巩固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全国的范围来讲,也是哈尔滨,有力的支援了边远地区的建设,为新中国在大陆范围内的全部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哈尔滨在解放后,成为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为全国解放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可以说,没有哈尔滨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也就没有新中国的建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除了哈尔滨的物质保障之外,更加离不开 的是,哈尔滨为了新中国与新生政权,做了大批干部和人才的培养与积累。如果没有哈尔滨的早期投入,也就没有新中国的建立后,各行各业在短期内得到尽快恢复。哈尔滨这座伟大的城市,也成为了共产党培养干部和人才,最早的基地之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哈尔滨在解放初期,为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输送了大量的干部和人才,从而尽快地推进了,全国各大城市的改革和发展。除此之外,在土地改革、城市规划、市政建设等方面。也为全国的城市与乡村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筹划城乡建设与管理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老照片: 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哈尔滨, 受到中国民众夹道欢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说起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最光辉的一页,那是在1946年4月28日,东北联军入城,哈尔滨获得了最终的解放。哈尔滨一共沦陷了14年。如今,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作为最早解放的大城市,也为下一步东北全境的解放,和全国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共和国长子”,但它绝不是一句口号式的空话,哈尔滨除了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以外,建国以后也是竭尽了全力,全力的支援了国家全面恢复与经济建设。哈尔滨当年的各行各业,也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包括大型或特大型国有企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哈尔滨的解放,这其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解放东北乃至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年,毛主席曾经将哈尔滨定位为“哈尔滨特别市”,它还一度成为了首都的候选地之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在工业建设方面,哈尔滨也有着及其突出的贡献,哈尔滨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发展了机械、钢铁、化工、电力等重要工业部门,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卓越贡献,创造了许多国内的“第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此外,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中国唯一的重工业基地,在农业、林业、能源等方面也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地区角度来说,哈尔滨受之无愧的称之为“共和国长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曾经是饱经风霜的哈尔滨,作为第一座被共产党执政的城市,解放战争中,哈尔滨在恢复经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军工生产、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干部南下,发挥了东北战略大后方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管理、建设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哈尔滨地区所制定的党政机关,三级基层政权建设,也开创了党的政权建设,新的组织形式,为其它解放区,城市政权建设提供了范例。同时,哈尔滨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启航之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哈尔滨电机厂照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和哈尔滨锅炉厂三个国家大型装备工业企业,人称哈尔滨的“三大动力”,“三大动力”为哈尔滨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样增加了动力。在中国的“一五”“二五”时期,原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13项设在哈尔滨,加上抗美援朝期间的“南厂北迁”工程,增加了16户大中型企业的兴建,使哈尔滨集聚了一大批“国宝”级企业。而在资源方面,东北主要有四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类是矿产资源。黑龙江各类矿产资源共有134种,占当时中国已经发现的234种各类矿产的57.2%。这些矿产资源中,拥有量排在中国首位的有10种,比如石油、煤炭、石墨、铁矿石、大理石、石灰岩和石英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类是木材资源。东北的木材资源丰富,如大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从东北开往关内的火车主要运送两类物资:一是运木材,二是运石油。这两类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各地,支持当地的经济运行和发展。东北大小兴安岭丰富的森林资源保证了中国的木材供应。东北山区的森林面积约占中国的1/3,当时中国木材产量中的50%是从东北林区输送出去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类是钢铁和钢铁产品。从“一五”期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东北为中国调出的生铁量是6113万吨,铅、铝、锌、铜4种有色金属调出量是383万吨,水泥调出量是5 508万吨,钢材调出量是7949万吨,纯碱调出量是1178万吨。调出的钢材占辽宁全省产量的50%以上,纯碱占全省产量的2/3。</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第四类是粮食。东北的人均粮食产量是中国最高的,所以东北的粮食,向关内调出的数量也是历年来最多的,为中国的食品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按人均计算,1949—1957年,东北的人均粮食产量是300多斤,而黑龙江则要达到人均600斤左右,远高于其他省份和区域。因此,东北的粮食就成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主要环节。</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作为马背上民族的发祥地,哈尔滨市也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从中国历史上看,哈尔滨的建城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在中国历史上,黑龙江很早以前,因为长期与蒙古民族为邻,也称之为马背上民族的发祥地。因此,哈尔滨也可以说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迄今为止,哈尔滨只有120余年的近代建城史。自1898年,俄国在东北地区修筑中东铁路,哈尔滨才获得历史的机遇而建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如果单单从哈尔滨这个城市的名称就可以看出,“哈尔滨”这个名字,和中国蒙古的女真族,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哈尔滨考》考证:哈尔滨来源于女真语的“阿勒锦”“哈喇宾”!翻译为汉语,即光荣、荣耀的意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记得我在上山下乡时期,那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哈尔滨知青,说到自己的家乡哈尔滨时,总是念成"halabin",与"哈喇宾"发音相同。当年,我们坐火车来到黑龙江,一路上火车站的名字,大多是这类汉语无法解释的地名,例如:佳木斯、齐齐哈尔、绥芬河、呼兰、伊兰等等!开始以为是俄罗斯占据东北时,起的俄国名称,直至多年以后才知道,以上地名皆为满族或女真语的范畴,甚至长春、沈阳、大连也是如此,只不过叫着习惯了,见怪不怪而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还有一种说法,哈尔滨实为“哈鲁滨”,系满语“渔网场”的意思。在1899年,清政府编定的《黑龙江舆图》记载,当年最初的哈尔滨,只不过是百余户人家的小村落。整个哈尔滨加起来人口不过三五千人,其中又以旗人居多,皆以渔猎为生。但是,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霜雨雪之后,这些汉语之外的语言文字,逐渐被汉语同化,或根据语音的发声,被汉字标注后,大家习惯了而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哈尔滨当年修建的第一座火车站图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最初的1891年,俄国决定修建西伯利亚铁路,希望就此修建一条深入到中国境内的支线,以便在中国内地各省通商,但遭到清政府反对。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出于对日本的憎恶,选择与俄国签约。1896年,李鸿章去俄国庆祝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期间,与其签订了《中俄密约》,俄国取得了修建和经营“中东铁路”的特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按照俄国规划,中东铁路主线从满洲里入境,绥芬河出境,横穿东北腹地;支线从哈尔滨向南,横穿吉林、辽宁,直达旅顺不冻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铁路修建初期,俄国人待选的枢纽站站址,分别是伯都讷(现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和哈尔滨,因为两地都靠近松花江,方便水上航运物资。考虑到伯都讷附近航道狭窄,大型船只无法靠岸,且两岸地势低洼,不利开发,最终还是将铁路枢纽定为江面宽阔,地势平坦的哈尔滨。作为了时代造就下的婚嫁娘,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命运,就此也被逐渐揭开了面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副总工程师依格纳齐乌斯,与其它工作人员,乘坐“布拉戈维申斯克号”轮船,沿乌苏里江、黑龙江和松花江到达哈尔滨,将大本营设在距松花江南岸之外的田家烧锅村。自此,哈尔滨也将这一天,视为城市的诞生纪念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随即,以田家烧锅地区为中心,俄国先后建设了工厂、商店、货站与银行。紧接着,教堂、邮政局、电报局、兵营、俱乐部、学校等建筑拔地而起,短短五年时间,哈尔滨就从一处小渔村,成为东北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00多年以前的哈尔滨火车站图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此期间,由于中东铁路修建的需要,俄国从山东、河北等地招聘了大批筑路工人,也逐渐吸引了更多农民来此打工、淘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东铁路筑路之初,中国的筑路工人从不足1万人,但很快就增至2.5万人。到1900年,参与筑路的工人与农民工,就达到近7万人,最多时有近20万人。这样的局面,也在中国历史书上,留下了一个使人难忘的名词"闯关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闯关东的第一代原住民,大多是山东与河北地区的农民。一直到上个世纪,涌起了上山下乡的浪潮时期,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与知青相处的那些老职工,大多是当年闯关东而来的农民,还有就是在建国初期,响应国家号召,"十万官兵开垦北大荒‘所留下的后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而铁路修建期间,俄国还高薪聘请了欧洲大批专家和技术工人,这使得进入哈尔滨的侨民,也是日益增多。1903年,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的中东铁路全线竣工通车,整条路线呈丁字形,全长2400公里,也成为了东北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条“生命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沙皇尼古拉二世,怀着把哈尔滨建设成“黄色俄罗斯首都”的野心,并永久地占有中国的东北地区。俄国人参照莫斯科的城市模式,来建设哈尔滨,并将其骄傲地称为“东方莫斯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铁路串联起东北大地后,已逐渐有了现代城市轮廓的哈尔滨,作为远东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商埠中心,也迅速成为海外商人的“掘金之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哈尔滨秋林商行旧址的图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中国已进入晚清时代,朝廷的腐败堕落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个时期,中国大量的国土被侵占、被分割,而我们的近邻沙皇俄国,是获得利益最多、也是割去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至今还没有返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按照沙俄的贪婪野心,中国的东北地区,就是沙俄下一个被侵吞的目标,修建远东铁路也是沙俄为永久占据东北,而实施的第一个步骤。而此时被阴差阳错的岛国日本插了一杠子,二十世纪初的日本军国主义,正是其对外扩张的猖獗时期,同时也虎视眈眈的盯上了中国东北,由于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的利益矛盾,从而引发了"日俄战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日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结束,日本驱赶了沙俄在东北的大部分军队,哈尔滨自此也落入了日本人的统治之下。多年来,沙俄妄图侵吞中国东北的野心基本破碎。除了在经济方面的根基。其政治与军队大部分退出了中国东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00年,一位俄国商人名叫"秋林"的,到哈尔滨道外区创立名为“秋林洋行”的跨国公司,经营百货,将红肠、列巴(面包)等俄式食品带到哈尔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与此同时,俄国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在道外创办了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这也是我国第一家啤酒厂,并且是今日哈尔滨啤酒的前身,从此让喝啤酒的习惯,也印刻在了每个哈尔滨人的基因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哈尔滨中央大街的指示路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外国人聚居的道里区有一条中央大街,人口密集,吸引了很多外国侨民和中国商人在此开店。各国势力混杂的哈尔滨中,最先到来的俄国人中还有近2万多名的犹太人。他们大部分都是沙皇二世统治下,反犹排犹的浪潮下,躲避迫害而到中国居住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为了维持生计,有着精明头脑的他们纷纷在此摆摊开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犹太人开斯普开办的马迭尔宾馆。这是一家集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现代化宾馆,也是远东最豪华的旅馆之一。其冷饮制品“马迭尔冰棍”,更是穿越百年,成为哈尔滨一道特色冷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在哈尔滨郊区的皇山公墓里,依旧保存着东亚地区最大的犹太人墓地,一位年轻而富有才华的犹太钢琴家,在这里整整躺了80年,他的名字叫西蒙.开斯普。他也是马迭尔经济联合体创办人,老开斯普的儿子,西蒙.开斯普去世的时候年仅23岁,他不是生病死亡,而是被日本宪兵队指使,敲诈勒索未遂,绑架后惨遭杀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除了旅馆,还有银行、珠宝店、服装店等商铺汇集于大街两侧,让中央大街不仅成为当时国内最时尚的街道,也是我国最早的商业步行街商业雏形。大街不远处的圣·索菲亚教堂,修建于1907年,原本是沙俄军队的一座随军教堂,后经俄国商人伊·费·赤斯嘉科夫,邀请俄国建筑师科亚西科夫重新设计翻修,耗时九年,最终在1932年建成的一座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哈尔滨街道的景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失意的政客,落魄的白俄旧贵族、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也大量的涌入哈尔滨,随着哈尔滨人口不断增加。据统计,1922年,进入哈尔滨的俄国侨民已达15.5万人,也让哈尔滨的人口,短期内猛增至约35万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21年,哈尔滨被旧政府辟为国际商埠,资本的注入,让哈尔滨的铁路运输业、航运业、加工业、商贸业等加速发展,也吸引了海外的关注。大量的资金和形形色色的人口涌入,快速国际化的哈尔滨,也成了一座华洋杂居,“与欧美各城市并驾齐驱”的大都市,此后,又相继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第一家电影院、第一家广播电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到1930年,先后有二十多个国家在此开设领事馆,三十多个国家的侨民在此生活,外国侨民人口最多时达到20万,已占到哈尔滨总人口的一半以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人口的迅速增加,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与宗教信仰的迥异,致使各类风格不同的现代建筑,还有各色教堂,在哈尔滨的街边也是逐渐增多,让这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很快成为了一座现代建筑博览馆,同时也展现出浓浓的异域风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在街边,在广场,在教堂前,无论是拉手风琴、还是席地作画、无论是溜冰还是载歌载舞,这些“西式”的民间习俗,都渐渐融入到哈尔滨的城市脉搏中,与本地天然的“东北文化”融为一体。在上个世纪30年代,当国内其它城市还在使用黄包车拉客的时候,哈尔滨城里已经拥有了现代的有轨电车、并出现了早年的出租汽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b><b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自苏联访问后归国,途经哈尔滨视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背靠苏联,利用着中东铁路便利的运输条件,背靠丰富的农牧渔业,及矿产资源的哈尔滨,一度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关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自苏联访问后归国,途经哈尔滨视察,在了解到黑龙江工业发展现状后,挥笔写下“共和国长子”,同时指示哈尔滨市委要“发展生产”,也明确了将哈尔滨从消费型城市,逐渐转变为现代工业城市的规划。</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朝鲜战争爆发后,因战争的需要,中央调整东北工业布局,哈尔滨被列为“南厂北迁”的重点建设城市。辽宁的25家重工企业北迁到哈尔滨,城市发展突飞猛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同时,为了依托东北已有的工业基础,迅速将东北建设成为日后可以支援关内的全国重工业基地,国家也对哈尔滨在内的东北地区,在资金、人才和工业项目安排上进行了大幅度倾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从1950年到1952年的三年中,国家对东北的投资累计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哈尔滨作为“共和国长子”自然受到了关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53年,“一五计划”时期,哈尔滨因具备重工业发展基础,再加上毗邻苏联的地理优势,在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工程中,有13项建在哈尔滨,被中央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城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旧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伴随哈尔滨锅炉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哈尔滨电机厂“三大动力”为主的重工企业相继诞生,使哈尔滨迅速成为一个以机电工业为主体,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基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为促进东北恢复与建设,中央一方面从全国各地抽调科技人员,另一方面允许东北工业部到全国其他地区招聘人才。仅1950年,全国高校18000名毕业生有半数被分配到了东北,大量来自清华、交大、大连工学院等各个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被安置到哈尔滨的厂矿机关,从而也形成哈尔滨雄厚的科学技术团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与此同时,哈尔滨也在政策的鼓励下,新建、扩建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师范学院、黑龙江商学院等十几所高等院校,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到“一五”末期,东北轻合金加工厂,让我国的铝镁加工事业从无到有,哈尔滨东安机械厂,跻身我国首批兴建,六大航空企业之一,哈尔滨电机厂,填补了中国大型水电发电机组,制造领域的空白,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结束了我国在电站锅炉,汽轮机制造上的历史空白,哈尔滨电碳厂,更是打破了国外产品技术垄断,填补了我国碳石墨制品的国产空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哈尔滨,这个原本人迹罕见的荒芜之地,在历史的选择下,成为了中东铁路的中心,并在岁月的变迁中,不断的改变与提高身份,最终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工业大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到上世纪50年代末,哈尔滨逐渐成为中国军工、机械制造和重工业的中心,全市工业总产值仅次于沪、京、津、沈,列全国第五位,一座工业化大城从此傲然屹立于中国的东北平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也许就像图片中的飘雪一样,哈尔滨的冬天也是日渐萧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黑龙江人口,在2010年到达3833万巅峰,而后便一路下滑,从黑龙江人口数据调查表可以看出,自2016年开始,黑龙江人口便呈断崖式下滑。截止到2022年,黑龙江人口已缩减至3099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这片宝地就流失了近800万人口,特别是人才储备的减少,使得黑龙江各类的科技与技术创新,也达到了一个瓶颈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黑龙江人口流失的形势仍旧严峻,不禁让人发出疑问,黑龙江为何留不住人才?黑龙江应该何去何从?其实人口流失不仅是黑龙江一地的困境,也是整个东三省的困境,黑龙江人口锐减主要有三点原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其一是自然环境因素:黑龙江位于我国高纬度地区,冬季漫长且寒冷,气候条件相对恶劣,很多人适应不了,所以一部分东北人难耐严寒,选择向南方等温暖的地方迁移,这种状况与全球多数国家人口迁移的趋势相同,不仅是中国,即便是欧美发达地区也是如此。</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其次是因为产业变动和经济社会发展因素:东北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时期,传统产业因资源枯竭发展较慢,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发展动力不足,所以部分年轻人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选择离开家乡,去广东南部或沿海城市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人才的流失致使东北产业升级更加困难,也再次加剧了人口的流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其三是因为当地的资源逐渐减少甚至走向枯竭:黑龙江之所以能够在新中国成立时期飞速发展,与自然资源的丰厚、工业基础的底蕴脱不开关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黑龙江今后的路又将走向何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都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飞速发展的现代工业,给中国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给旧的、大型的重工业,带来了如何改变的课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黑龙江的部分工厂,因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效益与效能的落后,而多年积累下来的转岗退休人员基数庞大,在这样沉重的包袱与压力下,企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人口的流失致使黑龙江经济发展,出现了断层式的下滑趋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015年,黑龙江的全省GDP仅仅只有1.17万亿,在全国排行倒数第七。2016年,黑龙江的GDP竟低过了云贵川,一组组数据令人心惊,中间的差距让人不敢相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从过去的共和国长子,到如今已渐渐地沦为了庶子,乃至弃子!GDP的数字从正数改为了倒数,黑龙江经受了太多,传统的工业已不适应了当今的时代,黑龙江的今天,让我们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今天的哈尔滨以第三产业的优势,再度崛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远为完结的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哈尔滨自2023年冬天开始,凭借冰雪世界和热情好客的态度在疯狂上分,也成为了最受游客喜爱的城市。哈尔滨有独特的人文环境与怀旧的情结、独特的冰雪风光和厚重的历史过往,东北人的热情好客,也给全国的游客,留下了极佳的旅游体验,致使客流量也是一路攀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近几年,哈尔滨也凭借旅游业的发展,赚了个盆满钵满,从而也拉动黑龙江经济发展,让众人再一次注意到了这个几乎被遗忘的城市。如今,黑龙江在第三产业上,找到了新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旅游业,第二产业也在迅速转型,改变原本粗放的生产方式,使用机械化带动产业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东北要想持续发展,最重要做的便是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黑龙江曾有大量优质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世界都赫赫有名,如果政府能给予相应的扶持,用政策优势让学生自觉自愿的留在东北,建设东北。再用校企联合的方式发展东北,那必然能将人才留在东北这片沃土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相信这片曾创造过奇迹的东北大地,能够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给全国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此文到此结束,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本文作者商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本文编辑:杨群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二零二五年二月二十六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