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惠山祠堂群位于国家5A级景区惠山古镇,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以江南名刹惠山古寺、古典园林寄畅园和天下第二泉为核心,向外幅射分布,与江南山水完美组合,具有寺中有祠、祠中有寺、园中有寺、寺中有园的特色。展现临街、沿河、近泉、靠山的景观特色。自唐代(公元8世纪)至民国(1949年)时间跨度达1200年。并与江南的宗教文化、园林文化、书院文化、泉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民间曲艺和惠山泥人文化等紧密结合成为一个高度复合型的多元文化体系。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祠堂群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国家五A级景区惠山古镇</p> <p class="ql-block">惠山寺</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二泉</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寄畅园。</p> <p class="ql-block"> 惠山祠堂群保护范围1.03平方公里,至今仍保存着祠堂建筑4.7万平方米,118处祠堂及一些明确的祠堂遗址。祠堂群分钦定官设祠堂和民间联宗立庙之祠两大类别,有神祠、先贤祠、墓祠、寺院祠、贞节祠、宗祠、 专祠、书院祠、园林寺、行为祠等二十二种祠堂的完整体系和七十多个姓氏,主祀、配祀人物的数量之多、建筑密度之大、祠堂类型之齐全,为国内外所罕见。</p> <p class="ql-block"> 至德祠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无锡知县吴钺暨泰伯第101世裔孙、浙冮遂安知县吴培源等捐资,祭祀开发江南之始祖吴泰伯。吴泰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孔子称他“可谓至德也”。</p> <p class="ql-block"> 泰伯殿是至德祠的主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前筑有平台,总面积约15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三楹五架硬山式,整幢建筑雍容肃穆,古色古香,内有泰伯铜像,史记事迹漆屏,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东嶽行庙始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初年(923年),供奉东嶽大帝泰山神王飞虎神像。石牌坊正中书有“东嶽行庙”四个金字,山门宏伟,殿宇开阔,是惠山祠堂群中规格最高的建筑。山门座南朝北,两侧翼墙东面刻有“万恶淫为首”,西面刻有“百善孝行先”字句。山门三开间,重檐歇山顶,门楣上方悬康熙行书“诚信则立”金字龙匾。两旁门柱抱联: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p> <p class="ql-block"> 李忠定公祠,祀“一代伟人”、宋朝宰相、抗金名將李纲。李纲字伯纪,自号梁溪居士,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思想家、文学家、民族英雄。生平著作有《梁溪集》180卷、《易传内编》10卷、《外编》12卷、《论语详说》10卷、《靖康传言录》3卷、《建炎时政记》3卷等文章,诗歌及奏议百余卷,皆收集在《梁溪全集》中,是研究北宋末、南宋初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陆宣公祠始建于宋,主祀唐代贤相陆贽。明代祠毁,清康熙四十七年复建,祠面阔四间,三进,建有戏台、沼池、小桥,保存完好,祠貌依旧。陆贽,唐代政论家、文学家,贞元八年(792年)任中书寺郎、同平章事(宰相),其著名的“人君立国,以民为本;整顿吏治,反贪倡廉”等治国方略,名垂青史。</p> <p class="ql-block"> 吕东莱先生祠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祠堂。明正德二年裔孙吕卤建,祀宋儒著作郎开封伯、成公吕祖谦,后废。清嘉庆9年,邑绅秦瀛、太守秦沆在今址重建,再经吕氏后裔景山,佩声续捐资建成。祠堂砖木结构,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整个风格中轴线布局,在惠山祠堂中是比较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 正厅上层挂“尚书左丞”的牌匾,展示先生的官位。下层挂“文光射升”,颂扬先生功绩及优良家风。</p> <p class="ql-block"> 二戴夫子祠始建于清乾隆39年,主祀戴姓始祖、周代宋国第11代国君戴公撝,祔祀戴公第22世孙戴德和23世孙戴圣。</p> <p class="ql-block"> 顾瑞文公祠位于惠山寄畅园后,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为顾氏族人祭祀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顾宪成为官品行端正,得谥号“端文”,祠名因此名为“顾端文”公祠。</p> <p class="ql-block"> 宋儒祠,建筑外部的雕花门楼比较大气。内部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无数宝贵文物在今天熠熠生辉,惠山祠堂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五干年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的显著标识,也是巩固民族记忆、凝聚民族力量、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是时代文明光芒恒久闪耀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钱武肃王祠位于惠山古镇绣嶂阁附近,是吴越王钱谬迁锡裔孙为祭祀先祖钱武肃王所建的宗祠。清同治11年重建,清朝建筑式样,位列惠山古镇十大祠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 无锡钱氏,在现、当代就涌现出钱钟书、钱伟长、钱穆、钱学森、钱三强等一大批学术大家和科学泰斗。“钱氏家训”已入选中国“非遗”项目。</p> <p class="ql-block"> 乾降皇帝题写的“忠顺貽庥”意为:忠诚和顺,泽及后人。钱王算一个最忠心的臣子。</p> <p class="ql-block"> 费懿恭先生祠,清道光六年裔孙费林等请建。(现为二泉茶馆)</p> <p class="ql-block"> 杨观察公祠,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p> <p class="ql-block"> 高忠宪祠建于明代万历崇祯年间,康熙三十八年遭火焚,乾隆元年重建,咸丰朝太平天国焚烧,同治十三年由知县重建。高攀龙是明末东林党首领之一,万历进士,供职大理寺。</p> <p class="ql-block"> 王恩缓,无锡人, 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太平军攻克武昌时死于武昌知县任上。王恩缓祠堂三路四进,是保存完好的古祠堂之一。清同治十三年由洪钧请奏敕建,冯桂芬题写碑记和祠额。</p> <p class="ql-block"> 楊藕芳祠始建于民国年间,是楊姓宗祠,主祀无锡籍清未主菅民族工商业、李鸿章的心腹楊宗翰。祠堂规模较大,是壮观宏伟的西式建筑,具有洋为中用的风格。(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总理题字的周濂溪先生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主祀《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内有珍贵题刻石碑文物,以及清帝巡游模型,是规模较大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 黄斗南先生祠建于康熙三十七年,占地面积598平方米,系砖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 留耕草堂又名潜庐,祀主为无锡名人楊延俊等,是清未优秀别墅园林。2006年被作为惠山核心祠堂园林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 虞薇山先生祠隐于惠山小巷深处,自有一番清静。祠堂原址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位于东林书院道南祠旁,乾隆二十四年移建惠山。火毁后于乾隆四十一年重建,于1781年建成,历时5年。祀主虞荐发,字君瑞,号薇山。儒学教官,招生讲学,培养人才,堪称“学者津梁”。并仿效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拒绝元代当政者请他出仕,自号“薇山老人”以明志,书院称为“微山书院”。</p> <p class="ql-block"> 先贤施子祠,建于清同治十年,面阔四间,二进二院。主祀圣门弟子施公,《孔子家语》作“字子长”,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乘氏伯”,宋真宗大中祥符年(1009年)加封“临濮候”,从祀圣庙,在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名列第六十五位。 现展示施家后人远赴豫陕赈灾的义举。</p> <p class="ql-block"> 徐孺子祠道光七年(1827年)建,主祀东汉南州高士徐雅,配祀北宋工部尚书、东海郡开国候徐铉,明中宪大夫、湖南武阳州守徐绩。徐雅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东汉隐士,家贫,以耕读为业。学问渊博,見识深远,汉桓帝时,因不滿宦官专权,虽屡为大臣荐举,拒不为官。时称“南州高士”。豫章太守陈蕃,不接宾客,唯重隐士徐雅,为他专设一榻,去则悬之。后国人以“悬榻”喻礼待贤士。王勃《滕王阁序》有“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祠堂现为《惠山文化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 惠山祠堂群呈现出惠山古镇的古朴凝重和乡土气息。它历经年代变迁、战火洗劫,1937年淞沪战争暴发,上海前线的伤员转移到惠山祠堂救治疗养,祠堂成为日军轰炸无锡的首选目标,惠山祠堂仍能顽强地保存下来,反映出无锡人的敦厚朴实,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滋养和培育了当代无锡人的家国情怀和尚德务实精神,成为文化自信,建设精神家园的一种宝贵资源。</p> <p class="ql-block"> 李绅(772~846)字公垂,无锡人,唐诗人,少年就读惠山。为新乐府运动倡导、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二十首,《追昔游诗》三巷,《全唐诗》另录其杂诗一卷,其中《悯农》诗二首较出名,世誉“悯农诗人”。另有《莺莺歌》,残段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p> <p class="ql-block"> 顾可久(顾洞阳),明代著名谏臣,为官耿直,是明代有名的刚直之臣。祠堂由顾可久门生明朝著名廉史海瑞奏请皇帝为老师 修建, 清朝复建,主祀无锡籍明朝骨鯁之臣顾可久,目前是“惠山古镇记忆馆”,内有他提拔海瑞的情景铜像、“丈人峰”奇石,一棵480多年树龄的古銀杏至今枝繁叶茂,默默地守护着古祠堂。</p> <p class="ql-block"> 顾可久(顾洞阳)先生祠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 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 倪雲林先生祠始建于明代,主祀元末画家倪瓒。倪雲林是元代画家,无锡人。擅长山水画和墨竹画,画风清润,晚年整个画风俊秀飘逸,正门影壁上的《六君子图》为倪雲林著名画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祠堂三进建筑格局,继续前行豁然开朗,荷花池、厅堂、船舫景色宜人。一厅是介绍倪雲林的生平事迹。二厅正中是一幅《清阁胜景》山水画, 及倪雲林的一些画作,第三厅堂门匾上有乾隆皇帝南巡时所赐的匾额,上书“帝锡德音”四字,堂中则是倪雲林画像,以及一些祭祀迎神时用的字文。</p> <p class="ql-block"> 马文肃公祠始建于清顺治年间,主祀明亡时自杀殉国的无锡籍能臣马世奇。内有建于嘉靖的“太虚阁”、池塘长廊、铁铸香炉香鼎等。</p> <p class="ql-block"> 范文正公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祀北宋名相、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祠内亭台廊榭小桥流水,一派江南园林美景。</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提出建立严明任官制,重农桑,整武备,行法制,减徭役等治国方针。有《范正公集》行世。其《岳阳楼记》名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干古。</p> <p class="ql-block"> 邹忠公祠祀宋直龙图阁、赠宝文阁学士邹浩。祠始建于明代,邹迪光立祠,后圯。邹兆升等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于今址重建。作为宋代的谏官,曾在朝堂上弹劾高俅,被宋高宗誉为“危言谠论,朝野推仰”。</p> <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无锡,自古以来就以风景和经济名扬神州大地,郭沫若用“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来盛赞无锡的风光。无锡的繁华离不开文化的积累,人杰地灵坊、禺公谷野园、竹炉山房、九老阁等都留下邹家的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 过郡马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是皇亲祠堂,祀宋群马过孟玉。1129年,过孟玉随宋高宗南渡,喜爱梁溪秀美山水、醇厚风俗,于是安家在无锡惠山,成为无锡过氏迁锡始祖。祠堂砖木结构,门楼高大,明清建筑风格。正厅供奉着郡馬过孟玉的神龛,是过氏族人祭祀先祖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碑记</p> <p class="ql-block"> 华孝子祠,祀奉东晋无锡孝子华宝,唐时建专祠,屡有废兴,现建筑始于明,成于清,保存基本完整。华孝子祠东向,门前立四面牌坊,俗称无顶亭,单间,正方形木石结构。</p> <p class="ql-block">碑廊</p> <p class="ql-block">潮源桥</p> <p class="ql-block">鼋池(双龙池)</p> <p class="ql-block">承泽池</p> <p class="ql-block"> 贞义单姬祠是惠山祠堂群中独有的墓祠合一传奇名祠,是唯一祀女性、以女性事迹为题材的日常展示,感受先人的忠贞孝义。</p> <p class="ql-block"> 五中丞祠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自明至清陆续增祠历任苏抚周忱、海瑞、周孔教、汤斌、周星沅等五人。2002年修复开放。</p> <p class="ql-block"> 二泉书院(邵文荘公祠),位于惠山寺北侧,寄畅园之西的听松坊内。由无锡人邵宝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筑有点易台、海天石屋等十五景,邵宝殁后,改为祭祀他的祠堂。先后在明万历、天启,清顺治、乾隆年间由官府及族裔修茸。道光十九年(1839年)族裔邵涵初等主持兴复,时有二十三景。2002年经修复开放。</p> <p class="ql-block"> 荣贞烈祠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是惠山祠群中唯一的混凝土建筑。</p> <p class="ql-block"> 张中丞庙祀奉的是唐御史中丞张巡,配祀睢阳太守许远。唐朝安史之乱,张巡、许远率军在睢阳城与安乐山、尹子奇血战数月,张巡壮烈殉国,许远俘后不屈遇害。祠庙对门墙上有,“精忠贯日”巨匾,以表彰张巡、许运的精忠报国之心。</p> <p class="ql-block"> 李公(李鹤章)祠,1929年民国政府将其改建成“惠山园”,内有大厅、荷轩、楼台、曲水、小桥、假山、回廊等、名贵花木茂盛。经年代变迁,园内建筑所剩无几,2008年在原址重建恢复,占地面积5465平方米。由李鹤章祠、陶文宪祠、赵宗白祠与花厅、石船舫、四方亭、荷轩、回廊、石梁、假山、曲桥构成原有景点。李鹤章是李鸿章三弟,同治元年战太平军,克嘉兴、江阴、无锡、常州,镇压无锡太平军时俘潮王王子隆,因为清廷效命有功,特在惠山建专祠。</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重视祭祀,祠堂是后世祭拜神灵、先贤,族人祭祀祖先的处所,是先民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在传统文化中有着祖先祟拜、宗法倫理、修谱议事、礼法教育等方面的普泛性意义和功能,是中华宗族文化、纲常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祠堂成为生活中不可缺的建筑。每一座祠堂都传颂着一个家族不平凡的故事,它道出了什么是乡愁,告诉我们追念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敬畏祖先”就能看到人生的来处和归处。让五千年的道德信仰从过去走到今天。故土、血缘和乡情是永恒的题材。巡访惠山祠堂群,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视角去打捞一个城市记忆的细节,极其背后的因果联系,对自然、对传统、对文化、对治理会有更多的理性审视。</p> <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6日· 于无锡</p>